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作者:第八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86章 车载炮

书名: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作者:第八海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4

众人站在了距离小炮大约三十米远的安全地带,静静等待着精彩时刻的到来。

没过多久,一切准备就绪,炮兵毫不犹豫地直接将炮口对准了山上早已设定好的目标,并开始点火。

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传来,那声音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震耳欲聋,直叫众人耳膜嗡嗡作响、颤抖不止。

紧接着,一枚硕大无比的炮弹呼啸着从炮管中急速冲出,如同一道闪电般径直朝着小山上飞射而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枚炮弹并未精准地命中预定目标,而是狠狠地撞击在了山上的树木之上。

刹那间,木屑四溅,众多粗壮的树木应声而断,纷纷倒下,扬起了漫天的尘土和枝叶。

尽管首次射击未能成功,但炮兵们丝毫没有停歇之意,他们迅速行动起来,熟练地开始装填火药,为下一次的发射做着充分的准备。

就这样,炮兵们接二连三地又连续发射了三发炮弹。

可是,天不遂人愿,这三次发射依旧无一命中目标。

不过,经过这几轮猛烈的炮击,原本郁郁葱葱的小山此刻已变得面目全非,山上的树木更是被摧残得东倒西歪,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

看到此情此景,王冶钢不禁面露愧色,“大人,您看这炮的威力倒是挺足的,只是这准头嘛……实在是有点不太理想啊!”。

秦思源听后却并不以为然,他微微摆了摆手,从容地回应道:“无妨,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在这炮身上加装一个准心吧”。

“我相信只要你们好好研究一番,必定能够大大提高这火炮的命中率”。

这时,站在旁边一直观察着战况的雷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嗯,大人所言极是,其实像这种火炮用来攻打一些小型城池还是颇为实用”。

“但若要应对大规模的军团作战,恐怕就得依靠我们的弩炮来大显身手啦!”。

说到这里,雷虎脸上露出一丝自豪之色,接着介绍道:“如今咱们的弩炮可已经经过多次改良升级”。

“一旦发射出去,那炮弹落下之处,能够直接覆盖方圆二三十米的范围呢!”。

“而且一经爆炸,就能将那一片区域的敌人瞬间夷为平地,杀伤力可谓极其惊人”。

秦思源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心中暗自思忖着:如今这个时代的火器水平着实有限。

虽说大明王朝的火器已然处于世界领先之列,但实际情况远非一些小说所描述那般神奇。

那些虚构作品常常将主角回到大明后组建的火枪兵吹嘘得神乎其技、天下无敌。

然而,只有亲身置身于这个时代,才能真切感受到其中的真相。

尽管火枪和火炮的确拥有巨大的杀伤力,但它们存在诸多局限性。

单举一例来说,如果敌军选择在雨天或夜间发动突然袭击,往往能够令人猝不及防。

因为一旦火枪兵无法迅速列成阵势,他们便会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此外,明朝的火枪兵装备简陋,甚至连刺刀都未曾配备,如此一来,一旦敌人近身肉搏,这些火枪就与普通的烧火棍无异。

更糟糕的是,由于明朝时期制造火枪时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导致火枪炸膛之事屡见不鲜。

正因如此,朝廷军队对使用火器心生畏惧,毕竟因走火而伤亡的人数有时竟比杀敌数量还要多,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无比尴尬。

特别是老式火枪兵遇到骑兵,那更是不堪,骑兵利用速度冲击,很快就能打散他们,然后就是屠杀。

“你们继续研究吧!”秦思源微微眯起双眼,目光深邃地看着众人,缓缓开口说道:“火炮这玩意儿啊,自然有它独特的优势所在”。

“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在水上展开激战,都能发挥出不俗的效果”。

接着,秦思源进一步阐述道:“尤其是在海上作战的时候,火炮可真是一件无往不利的神兵利器”。

“相比之下,弩炮虽然也有很大的用处,但更多地只适用于内陆地区”。

“毕竟嘛,那些江河的宽度总归是有限的,敌人的船只一旦进入射程范围,咱们便能直接发动攻击”。

说到这里,秦思源不禁提高了音量,语气也变得激昂起来:“然而一到了茫茫大海之上,情况可就截然不同啦!那海阔天空的,距离动不动就是几里甚至上十里之遥”。

“在这种情况下,火炮的威力和射程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只有依靠强大的火力和超远距离的打击能力,我们才能在波涛汹涌的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家同时点头,也别说阿方索和哈维,两人都是飘洋过海而来,太知道海战的残酷了。

看过火炮之后,一众人缓缓离开这里,往军工作坊而去。

秦思源看了身旁的苏明哲一眼,“苏先生,你今天怎么一言不发?是有什么心事吗?”。

苏明哲呵呵一笑,“没有,属下今天就是带一双眼睛一对耳朵,来看来听的,不发表意见”。

秦思源的目光再次落在他的身上,自苏明哲掌控政事大权起,便在军队事务方面三缄其口,不再轻易发表见解。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他在刻意避嫌,然而秦思源内心深处对此并不在意。

在他看来,达到一定级别的文官理应在军事议题上发声。

要知道,军事从来都是政治的延伸,军政分离并非意味着双方停止协作,其目的在于防止军队遭受过度打压,陷入大明如今的境地。

纵观历史,文官似乎都难以摆脱一种弊病,那便是只要时机来临,便会对武将阶层施加打压。

这固然是权力欲望在作祟,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为了自身安危考虑。

毕竟在帝王专制的时代,军队大多效忠于皇帝一人,这就如同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意味着皇帝随时可能动用军事力量来颠覆现有格局。

但秦思源的理念截然不同。这四年光阴,他几乎将政务抛诸脑后,仅仅在初始之时制定好规则框架,之后便专注于监督执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6866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