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平脉法(九)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弟子一脸困惑地找到了张仲景仙师。这弟子啊,对中医那是情有独钟,尤其是对脉诊,简直是痴迷到了极点。但无奈天资有限,经常是学了前面忘了后面,这不,又遇到难题了。

“师父啊,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弟子一脸虔诚地说道。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花白的胡须,慈祥地笑了笑:“哦?何事让小徒如此困惑?”

弟子挠了挠头,说道:“是这样的,我昨天遇到一个病人,二月天里,他的脉竟然像浮在水面上的毛一样,又轻又飘。我按照书本上的知识,断定他这脉象不对头,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听村里的老人说,这样的脉象到了秋天,人可能就……就可能……”

“就可能一命呜呼了,对吧?”张仲景仙师接过话茬,笑眯眯地看着弟子。

弟子一愣,随即点了点头:“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但这是为什么呢?二月天里,这脉象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张仲景仙师哈哈一笑,拍了拍弟子的肩膀:“小徒啊,你这问题问得好!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五行和脏腑的关系说起。”

弟子一听,眼睛立马亮了起来:“五行?那可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了!师父快讲快讲!”

张仲景仙师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讲解大会”:

“话说啊,咱们中医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人体内的脏腑和自然界的五行那是息息相关的。二月嘛,是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对应的脏腑就是肝。肝呢,五行属木,就像那刚发芽的小树苗,需要温柔地呵护,所以这时候的脉象也应该是濡弱的,就像春雨绵绵,润物无声。”

弟子听得连连点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但是呢,你遇到的这个病人,他的脉象却是毛浮的,就像那秋天里被风一吹就飘走的落叶,轻飘飘的,没有根底。这可不妙啊!因为这毛浮脉,它对应的脏腑是肺,五行属金。你想啊,金是什么?金是锋利的,是坚硬的,是用来砍伐木头的。现在肝这个‘小树苗’正需要呵护呢,结果肺这个‘大金刀’却来砍它了,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嘛!”

弟子一听,顿时笑出了声:“师父,您这比喻也太生动形象了吧!那照您这么说,这病人的肝岂不是被肺给欺负得死死的了?”

张仲景仙师点了点头:“没错!肝被肺这么一欺负,它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就会被打破。而秋天呢,又是肺当令的季节,是肺这个‘大金刀’最厉害的时候。到时候,肝这个‘小树苗’就更不是对手了,所以这病人到了秋天,身体就会越来越差,最后可能就……”

“就可能一命呜呼了!”弟子接过话茬,说完自己又忍不住笑了起来。

张仲景仙师看着小徒弟笑得前仰后合的样子,也忍不住笑了:“所以啊,小徒啊,学中医不能光看书本上的知识,还得结合实践,多观察多思考。就像你这次遇到的这个病人,如果你只看书本上的脉象描述,而不去深入思考它背后的五行和脏腑关系,那你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张仲景仙师捋着长长的白胡子,悠悠地说:“嘿,小徒弟,你知道吗?立夏这个季节啊,要是你伸手一摸自己的脉搏,发现它跳得跟打鼓似的,‘咚咚咚’,洪亮又大气,那恭喜你,你的脉象跟季节完美同步,身体基本处于‘夏日小确幸’状态。”

但是呢,世事无常,总有小伙伴在这个时候会感觉身体像被大卡车压过一样,浑身上下哪儿哪儿都疼,还重得跟背了座山似的。这时候,张仲景仙师就会笑眯眯地说:“别急,别急,你这是身体在跟你闹小脾气呢。怎么办呢?咱们得给它来个‘汗蒸大会’,也就是发发汗,把体内的湿气、寒气啊,一股脑儿地赶出去,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想象一下,你就像是那刚从桑拿房里出来的,全身湿漉漉的,但那叫一个神清气爽,之前的沉重感、疼痛感,全都不见了!不过啊,张仲景仙师也提醒我们,如果第二天醒来,你发现自己身体轻盈得能飞起来,疼痛、沉重感全都不翼而飞了,那就别再去蒸什么汗了,免得把自己蒸成“水煮活人”了,对吧?

更有趣的是,要是你一觉醒来,发现自个儿不用刻意运动,汗水就自然而然、淅淅沥沥地往外冒,那简直就是身体在告诉你:“嘿,哥们儿\/姐们儿,我已经自己搞定啦,明天又是活力满满的一天!”这时候,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迎接新的一天,因为你的身体已经跟立夏这个季节完美接轨,和谐共处了。

为啥这么说呢?张仲景仙师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在古代那叫智慧):“立夏的时候,脉象洪大,那是大自然的规律在起作用,是季节的脉搏在跳动。咱们人体的脉象跟随着季节的脚步,自然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所以啊,了解并顺应这种变化,就是养生的真谛所在。”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张仲景仙师这套理论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那是经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病人的身体反应,再结合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大数据+AI健康分析”,只不过那时候没有电脑,全靠一颗热爱生命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

而且啊,张仲景仙师还告诉我们,这种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身体状态的方法,不仅仅适用于立夏,一年四季都可以借鉴。春天呢,就要像小树苗一样,舒展筋骨,迎接新生;夏天嘛,就得像那热情似火的太阳,活力四射;秋天呢,就得学会收敛,像丰收的果实一样,积累能量;冬天,自然是要像冬眠的熊宝宝,养精蓄锐,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张仲景仙师的小诊所里,来了位满脸疑惑的小弟子,眼睛瞪得像铜铃,一副“十万个为什么”上身的样子。他挠挠头,问出了一个让无数病患都好奇的问题:“师父啊,这人生病嘛,总想知道啥时候开始不对劲的,还有,啥时候能摆脱这倒霉的病菌,恢复生龙活虎的状态。这其中的奥秘,您老人家能透露一二不?”

张仲景仙师一听,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仿佛在说:“小子,你算是问对人了!”只见他轻轻捋了捋那飘逸的长须,缓缓道来:“这事儿啊,得从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阴阳理论说起。来,我给你讲个故事,保证让你笑中带悟,悟中带笑!”

“话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白天,太阳高挂,万物生长,这时候,如果你不幸‘中招’,被个小感冒啊、头疼脑热的给盯上了,别担心,到了晚上,月亮挂上枝头,凉风习习,阴气渐浓,你的病啊,就像被温柔的月光抚摸过一样,悄悄地,就缓解了。为啥?因为阳病遇到了阴时,就像是热情的小伙遇到了温柔的姑娘,自然而然地就‘和解’了嘛!”

“反过来,如果你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像是被黑夜的幽灵悄悄附身,别怕,这只是暂时的。等到第二天,太阳当空照,阳气满满的时候,那些躲在暗处的病魔就像见到了光明,瞬间失去了威风,你的病也就跟着‘唰’地一下,好了大半。这,就是阴病得阳解的秘密!”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更圆了,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显然是被这形象生动的比喻给逗乐了。但张仲景仙师话锋一转,又抛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不过啊,徒弟,这只是阴阳理论在日常生活现象中的一种简单体现。真正的中医之道,讲究的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人体内部也有个小宇宙,阴阳二气在里头不断调和,一旦失衡,疾病就找上门来了。”

“比如,你白天工作太拼命,阳气过盛,晚上还熬夜追剧,不肯让身体好好休息,阴气亏损,这样一来二去,阴阳失调,身体自然就要给你点颜色瞧瞧了。所以啊,要想身体棒,不仅要吃好睡好,还得学会‘顺应天时’,白天多活动活动,晒晒太阳,晚上就乖乖睡觉,养阴固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阴阳调和’,百病不生。”

说到这里,张仲景仙师突然话锋又一转,变得幽默起来:“当然了,我这说的可不是让你白天去晒成小黑人,晚上变成夜猫子哦!那可真是‘阴阳错乱’,病上加病了!咱们得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嘛!”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发出“噗嗤”的笑声,显然是被师父这既深刻又幽默的讲解深深吸引了。最后,张仲景仙师总结道:“记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你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石。学会利用阴阳理论,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让身体与自然和谐共处,那么,无论是夜半得病还是日中不适,你都能成为自己身体的‘最佳医生’,让疾病无处遁形!”

“而且啊,下次再有病人问你这病啥时候能好,你就可以神秘一笑,告诉他们:‘别急,等阴阳相会,自然就好了!’保证让他们一头雾水,却又觉得你高深莫测,哈哈!”

风和日丽的下午,一位满脸疑惑的弟子,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医书,眼睛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蹦跶到张仲景仙师面前,开口就问:“师父啊,我这看病摸脉的手艺,怎么才能知道病人到底是快好了还是依旧病怏怏的呢?有没有什么独门秘籍啊?”

张仲景仙师,那可是医学界的泰斗,一听这话,嘴角微微上扬,心里暗想:“这小子,求知欲还挺旺盛嘛!”于是,他捋了捋长须,悠悠地说:“这事儿啊,简单!你得学会看寸口、关上、尺中这三个地方,就像看三国鼎立一样,得平衡!要是这三个地方的脉,不管是大是小,是浮是沉,是慢是快,都能保持一致,就算病人现在还烧得跟火炉似的,或者冷得跟冰棍一样,别担心,他们的体内阴阳已经握手言和了,病情就算再凶猛,也离康复不远了。”

弟子一听,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哇,这么神奇?那要是脉不对劲呢?”

仙师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仿佛在说:“这事儿,就复杂了。”他接着说:“要是寸脉啊,那小家伙像是逃学一样,死活不肯跑到关下和尺中去聚会,那就是阳气快耗尽了,咱们得准备点纸钱了;反过来,尺脉要是懒洋洋的,不肯往上爬,跟个宅男似的,那就是阴气快断粮了,也是凶多吉少啊。这两种情况,基本上就是宣判书了,咱们啊,还是得尊重自然规律,别硬抢医生的饭碗。”

弟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心里嘀咕:“这脉诊,怎么听着跟侦探破案似的?”

仙师见状,微微一笑,继续他的“医学脱口秀”:“别急,还没完呢!脉要是浮在前面,就像是门口的保安,告诉你,病啊,还在表面晃悠呢;要是浮在后面,嘿,那就是已经潜入内部,准备搞破坏了。比如说,脉软绵绵的,还跑到了鱼际那儿(手掌靠近大拇指的地方),那就是说,宗气,也就是咱们身体的正气,快漏光了,得赶紧补补;反过来,脉孤零零地沉到尺中,跟被遗弃的孩子似的,那就是说,肾精,咱们的生命精华,没地儿藏了,得赶紧找回来。”

“最头疼的是那种脉,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忽高忽低,忽升忽坠,这种脉啊,就像是病人的心情,一会儿晴天,一会儿暴雨,治疗起来,那可真是比哄孩子还难!”

弟子听完,差点没笑喷出来,心想:“师父这比喻,也太接地气了吧!”不过,笑归笑,他心里却是暗暗佩服,原来脉诊还能这么玩!

仙师看弟子笑得前仰后合,也忍不住乐呵起来:“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脉诊也没那么枯燥了?记住,医者父母心,咱们不仅要学会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脉象背后,都是一个生命的故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282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