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十一)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有一天,小弟子蹦蹦跳跳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一脸好奇地问:“师父,师父!我听说阳明病里头有个说法,说‘实则谵语’,这是咋回事儿啊?是不是病人一犯病就开始说胡话,跟中邪似的?”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大笑,捋了捋他那长长的白胡子,说:“小徒啊,你这问题问得有意思!咱们中医啊,讲究的就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阳明病呢,简单来说,就是阳明经出了问题,阳明经啊,在中医里可是个管消化、管能量的大户,要是它闹脾气了,那身体可就得乱套了。”

“来,咱们先说这‘实则谵语’。你想啊,阳明经要是实了,也就是阳明热盛,能量过剩,身体里的火苗子呼呼地烧,烧得人都快成烤全羊了。这时候呢,大脑也跟着遭殃,就像电脑cpU过热,程序就开始乱码,人就开始说胡话了。这就叫‘实则谵语’。你想想看,是不是跟电脑中毒了,屏幕上一堆乱码乱跳差不多?”

小弟子一听,眼睛一亮,拍手笑道:“哈哈,大师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那谵语是不是就是病人开始胡说八道,什么‘我是外星人,来地球考察’之类的?”

张仲景仙师笑得差点岔气,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说:“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啊,病人的胡话可不一定都那么有趣,有时候可能是恐惧、烦躁,或者是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反正啊,就是大脑被那股子热劲儿给搅乱了。”

“那咱们再说说这‘虚则郑声’。郑声啊,就是重复地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比如‘嗯嗯啊啊,好好好’,就像录音机卡带了似的。这又是咋回事儿呢?”张仲景仙师故意卖了个关子。

小弟子挠了挠头,想了想,说:“是不是阳明经虚了,能量不够,大脑也跟着营养不良,所以说话就没头没尾的,反复重复?”

“孺子可教也!”老中医大师竖起了大拇指,“没错,阳明经要是虚了,身体里的能量就不够用了,大脑也跟着犯迷糊。这时候呢,病人说话就没啥逻辑,反复重复一些没意义的话,就像咱们有时候熬夜熬狠了,第二天说话也颠三倒四的,差不多就是这个理儿。”

“那师父,您说这谵语和郑声,哪个更严重啊?”小明一脸认真地问。

张仲景仙师叹了口气,说:“说实话,这两个都不是啥好事儿。谵语呢,说明身体里的火太大了,得赶紧想办法灭火;郑声呢,说明身体太虚了,得赶紧补充营养。不过啊,要是病人出现了直视、谵语、喘满这些症状,那就比较麻烦了,可能预示着病情危重,得赶紧抢救。”

“直视?喘满?这是啥意思啊?”小弟一脸茫然。

张仲景仙师解释道:“直视啊,就是眼睛直直地盯着一个地方看,眼珠子都不转一下,这说明病人的精神已经涣散了;喘满呢,就是呼吸急促,胸口憋闷,这说明病人的呼吸系统也受到了影响。这些症状加在一起,就说明病人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可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小弟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忍不住问:“那师父,您说这阳明病要是治不好,会不会真的就……”

张仲景仙师摇了摇头,说:“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因人而异。虽然阳明病有时候病情危重,但只要咱们辩证准确,用药得当,还是有可能挽回的。当然啦,预防总是胜于治疗,咱们平时还是得注意保养身体,别让阳明经出问题。”

“那师父,您说这阳明病要怎么预防啊?”小弟子一脸求知欲。

张仲景仙师想了想,说:“其实啊,预防阳明病就跟咱们平时养生差不多。首先呢,得注意饮食,别吃太多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免得阳明经上火;其次呢,得注意休息,别熬夜,免得身体透支;再者呢,得注意情绪管理,别老发脾气,免得肝气郁结,影响阳明经的疏泄。总的来说啊,就是得让身体保持在一个平衡、和谐的状态。”

小弟子听了,点了点头,说:“师父,您说得太对了!我以后一定注意,好好保养身体,不让阳明经出问题。”

张仲景仙师笑了笑,说:“这就对了!小徒啊,你记住啊,咱们中医啊,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只要咱们平时注意饮食、休息、情绪管理这些方面,就能让身体保持在一个健康、平衡的状态。当然啦,要是真的生病了,也别怕,赶紧找大夫看病,辩证施治,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说到这里,张仲景仙师突然话锋一转,开玩笑地说:“不过啊,小徒啊,你可别仗着自己年轻就瞎折腾啊!要是真把阳明经给折腾坏了,到时候别说谵语、郑声了,恐怕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呢!”

小弟子一听,吓得赶紧摆手,说:“不不不,师父,我可不敢!我以后一定好好保养身体,不让阳明经出问题。”

张仲景仙师哈哈大笑,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说:“好小子!记住你今天说的话啊!咱们中医啊,讲究的就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只要咱们平时多注意保养身体,就能少生病、不生病。当然啦,要是真的生病了,也别怕,赶紧找大夫看病就行了。”

说完,张仲景仙师就挥挥手,让小弟子回去了。小弟子呢,也开开心心地离开了诊所,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保养身体,不让阳明经出问题!

有一天,小弟子眨巴着求知若渴的大眼睛,一脸认真地凑近张仲景仙师,开口就问了个让人忍俊不禁的问题:“仙师啊仙师,我这心里头有个大大的疑惑,就想问问您,那阳明病啊,为啥一发汗就多呢?这里面有啥门道不?”

张仲景仙师面带微笑,眼神慈祥地说:“哈哈,小家伙,你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得巧。阳明病啊,在咱们中医里头,那可是个热闹的家伙,它跟太阳病、少阳病那些个兄弟不一样,阳明主里热,要是得了阳明病,那身体里头就像烧开了的水壶,热气腾腾的。这时候,你要是想着用发汗的方法来退烧,嘿,那可就得小心了。”

小弟子挠头道:“为啥呢?不是说发汗能解表散热吗?”

仙师摇头晃脑,细细道来:“话虽如此,但阳明病不同啊。你想啊,这身体里头已经热得跟蒸笼似的了,你再拼命往外发汗,那不是火上浇油嘛!阳明病发汗多,其实就是身体在告诉你,这热啊,得从里头往外散,但你要是强行用外力帮它散,散了表面的热,里头的火没灭,那可就糟糕了。轻则伤津耗液,重则……哎,不说了,说重点吧。”

小弟子紧张地问:“重点是啥?会不会有啥生命危险?”

仙师故作神秘道:“若是发汗发过了头,那可是会亡阳的哟!亡阳啊,就是身体的阳气大量流失,阳气是啥?那可是咱们生命的小火苗,没了它,你说会怎样?”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哦~就像冬天里没有暖气,那不得冻成狗啊!”

仙师笑出声来:“哈哈,虽不中亦不远矣。亡阳之人,会出现谵语,就是胡说八道,那是因为心神不宁,阳气不足以支撑精神活动了。再者,脉短,脉短意味着气血严重不足,生命力在衰退,这可是个大大的不妙啊!要是遇到这种情况,预后往往不佳,所以说‘脉短者,死’。”

小弟子一脸惊恐道:“那……那岂不是完了?”

仙师拍拍弟子的肩膀,安慰道:“别急别急,事情还有转机呢。要是脉自和,也就是说,虽然发汗多了点,但脉象还算平稳,那就说明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在,阳气虽有损失,但还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这时候,只要及时调养,补充津液,固护阳气,还是有救的,所以说‘脉自和者,不死’。”

小弟子松了一口气:“原来如此,看来发汗这事儿,还真得悠着点。”

仙师点了点头,继续说:“没错,中医讲究的是平衡,阴阳平衡,寒热平衡,发汗也是一门艺术,得恰到好处才行。阳明病发汗多,那是身体在抗议呢,告诉你:嘿,哥们儿,悠着点,咱这火可不是那么好灭的!”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再插个题外话,说说这阳明病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阳明病啊,简单来说,就是肠胃系统出了问题,热气积聚在里面,排不出去,就像锅里煮着开水,盖子却盖得紧紧的。这时候,你要是想着打开盖子(发汗),那热气(病邪)是会出来一些,但锅里的水(身体的津液)也会大量蒸发掉,弄不好还把锅底给烧穿了(亡阳)。

所以啊,治疗阳明病,关键是要找到那个“锅盖”的开关,让它自然排气,而不是强行打开。这就得用到中医里的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等方法了,比如白虎汤之类的方剂,那都是对付阳明病的高手。

有一天,咱们的小弟子蹦蹦跳跳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一脸好奇地问:“师父啊,我有个事儿特好奇,伤寒病要是又吐又泻之后,病情还是不见好转,这背后有啥玄机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还挺爱钻研嘛,于是笑眯眯地说:“哟,小家伙挺有心啊,来来来,听我慢慢道来。”

仙师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伤寒解密之旅”:“伤寒这家伙,要是折腾得你又是吐又是拉的,完了还不肯善罢甘休,那就得小心了。尤其是当你五六天,甚至十多天都不拉粑粑,这时候,太阳都快下山了(日晡所),你却开始觉得身体里像有团火在烧,热得不行,而且啊,你之前怕冷的症状居然没了,反而开始胡言乱语,好像见到了鬼一样。这还不算完,要是病情再严重点,一发病起来,连亲妈都不认识了,手还到处乱摸,像是在找什么东西,眼神直勾勾的,看着都让人心里发毛,还微微喘着气,一副紧张不安的样子。这时候啊,你得赶紧摸摸自己的脉,要是脉弦,嘿,还有救;要是脉涩,那可就得小心了,情况不妙啊!”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心想:“这伤寒病也太会玩心理战了吧!”

仙师看小弟子一脸惊愕,接着说道:“不过呢,也别太担心,如果症状轻点的,就只是发烧加上说胡话,这时候,咱们的大承气汤就该闪亮登场了!”

“大承气汤?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小弟子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救星。

仙师点了点头,开始详细介绍起大承气汤的配方:“这方子啊,简单却又不简单,里面有四味药:大黄四两(换算成现代就是20克,记住啊,古代一两约等于现代5克),厚朴半斤(也就是25克,去皮后炙烤),枳实五枚(炙烤过,数量嘛,看大小,大约也是几十克),还有芒硝三合(这个比较特殊,大约是15克左右)。制作起来也不难,就像是在调配一场中药界的‘四大天王’演唱会。”

“首先呢,你得把一大锅水(大约十升吧)烧开,然后把厚朴和枳实这两位‘摇滚老炮儿’先下锅,煮啊煮,煮到水剩下大约一半(五升)的时候,把药渣捞出来。接着,让大黄这位‘摇滚新星’加入进来,继续煮,煮到水再少一半,大约剩下两升。这时候,把大黄也捞出来,再把芒硝这位‘神秘嘉宾’撒进去,稍微在火上滚一滚,一两沸就行,别煮太久,不然‘神秘感’就没了。”

“煮好之后呢,这汤药得分两次喝,温温的喝下去,舒服得很。要是喝完第一次就拉粑粑了,那就别再喝第二次了,咱们得讲究个‘适量原则’,别贪杯哦!”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心里暗自琢磨:“这中药配方,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音乐盛宴嘛!”

仙师看小弟子若有所思的样子,知道他已经入了门道,于是进一步解释起这四味药的作用:“大黄啊,那可是通便界的扛把子,清热泻火,攻积导滞,啥便秘、啥热毒,在它面前都得低头;厚朴呢,行气消胀的高手,肚子胀得跟气球似的?找它没错;枳实,理气宽中的能手,还能帮助大黄一起把肠道里的垃圾往外推;芒硝呢,就厉害了,软坚泻下,还能清热,就像是给肠道来了一场大扫除,让一切阻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啊,这四味药加起来,那就是强强联合,对付伤寒后的便秘、发热、说胡话这些症状,简直是手到擒来,药到病除!”仙师说完,还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一副“你学会了吗”的表情。

小弟子一听,眼睛亮得像星星:“师父,您这解释得太生动了,我现在感觉我都能开药方了!”

仙师一听,哈哈大笑:“小家伙,还早着呢,中医这门学问,深着呢,得慢慢磨,慢慢悟。不过啊,有你这份热情,我相信你迟早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069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