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四)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话说有一天,小弟子一脸呆萌地跑过来,眨巴着大眼睛问张仲景仙师:“师父啊,那个阳明中风,口苦咽干,究竟是个啥情况?为啥人就会这样呢?”

张仲景仙师看着他那副求知若渴又略带迷茫的小表情,心里不禁暗笑,这孩子,真是对中医又爱又怕啊。

张仲景仙师清了清嗓子,故作高深地说:“嘿,小家伙,这阳明中风啊,可是一门大学问。你得先想象自己是个古代大侠,身怀绝技,但某天不小心被风吹了一下,嘿,这可不是普通的风,这是带着阳明之气的‘风邪’哦!”

小弟子一听,眼睛立马亮了:“哇塞,阳明之气?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是不是跟九阳神功似的?”

张仲景仙师差点没忍住笑出来,这孩子脑洞真大。“咳咳,虽然没那么夸张,但阳明之气确实是咱们身体里的一股重要力量。它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还有让身体热乎乎、有力气的活儿。阳明经要是受了风邪,那可就不妙了。”

“不妙?会怎样?”小弟子紧张地问。

“哈哈,别急,听我慢慢道来。阳明中风的人啊,首先会觉得口苦,就像吃了没洗干净的苦瓜一样。为啥呢?因为阳明经跟肝胆相表里,肝胆郁热,胆汁上泛,嘴里自然就苦了。然后呢,咽干,感觉喉咙里像有把小火苗在烧,喝水都不解渴。这是因为风邪把阳明经的津液给吹跑了,喉咙得不到滋润,自然就干了。”

小弟子听得一愣一愣的,摸了摸自己的喉咙,好像真感受到了那股干燥。“那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又是咋回事呢?”

张仲景仙师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你这问题还真不少。腹满啊,就像是肚子里装了个大气球,鼓鼓的,不舒服。这是因为阳明经受阻,气机不畅,食物啊、气啊都堵在那里了。微喘呢,就像是刚跑完马拉松,气喘吁吁的,其实是肺气不宣,呼吸不畅。发热恶风嘛,就是身体有点发烧,又怕风吹。这是因为正气在和风邪打架呢,正气想赶走风邪,风邪又赖着不走,两股力量在体内较量,身体自然就热起来了。至于脉浮而缓,那是中医诊断的术语,简单来说,就是脉搏跳得比较快,但力气不大,像是跑累了的样子。”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突然眼睛一转:“师父,那要是这时候给病人下药,会怎么样?”

张仲景仙师摇了摇头,故作惋惜地说:“哎,那可就不妙了。阳明中风,本来应该用解表散寒、清热生津的方法来治疗。但要是医生心急,以为病人肚子胀是实证,就给用了泻下的药,那就糟糕了。病人本来正气就不足,再一泻,正气更虚了。肚子会更胀,小便也排不出来了。这就像是你本来力气就不大,还让你去搬个大石头,你搬得动吗?搬不动吧,反而把自己累趴下了。”

小弟子一听,吓得连连摇头:“太可怕了!那阳明中风到底该怎么治呢?”

张仲景仙师笑了笑,说:“治疗阳明中风啊,关键是要看准时机,用对方法。如果病人发热、恶风、脉浮这些表证比较明显,那就要先解表,把风邪赶出去。可以用桂枝汤啊、麻黄汤啊这些解表的药。等表证解了,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用白虎汤啊、承气汤啊这些清热生津、泻下的药。但记住啊,一定要辩证施治,不能一刀切。不然,就像我刚才说的,会把病人治坏的。”

小弟子听得连连点头,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师父,你真是太厉害了!中医原来这么有趣啊!”

张仲景仙师欣慰地笑了笑,心想:这小子,总算是入门了。于是,我又趁机给他科普了一下阳明经的重要性:“阳明经啊,可是咱们身体的‘大粮仓’。它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吸收,变成身体需要的能量和营养。所以,阳明经要是出了问题,那身体可就要遭殃了。不仅会影响消化吸收,还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啊,咱们平时一定要保护好阳明经,别让它受风邪侵袭。”

小弟子听得连连称是,突然又想起了什么:“师父,那阳明中风跟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呢?”

张仲景仙师叹了口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现代人啊,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啊,都会损伤阳明经。就像是你天天不给粮仓添粮食,还天天从里面往外拿东西,粮仓早晚得空啊。所以啊,要想避免阳明中风啊,就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吃饭、睡觉、锻炼。这样才能让阳明经健健康康的。”

有一天,小弟子蹦蹦跳跳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眨巴着大眼睛,一脸好奇地问道:“仙师啊,我这心里头一直有个谜团解不开,您能给我讲讲阳明病的那些事儿吗?”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一笑,捋了捋他那飘逸的长髯,仿佛在说:“这小子,求知欲还挺旺盛的嘛!”于是,他慢悠悠地开了口:“小弟子啊,你问得好啊!这阳明病啊,可是中医里头的一个大学问呢!”

“来来来,我给你细细道来。咱们中医啊,讲究的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这阳明病呢,简单来说,就是阳明经上的病。阳明经啊,就像咱们身体里的一个大锅炉,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啊、喝进去的水啊,都烧成身体能用的能量。”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仿佛在说:“哇塞,这么神奇吗?”

张仲景仙师继续讲道:“对啊!阳明经要是出了问题,那可就热闹了。它有两个主要表现,一个叫中风,一个叫中寒。这怎么区分呢?很简单,就看你能不能吃!”

“能吃?不能吃?就这么简单?”小明子挠挠头,一脸疑惑。

“哈哈,你可别小看这能吃不能吃,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张仲景仙师笑道,“要是你得了阳明病,还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胃口好得不得了,那恭喜你,你这是阳明中风。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啊,这说明你身体里的阳气还足,火力还旺,虽然阳明经出了点小状况,但还能正常运作,把食物转化成能量。”

“哦~原来如此!”小明子恍然大悟,点了点头。

“但是啊,要是你得了阳明病,却啥都不想吃,看到食物就犯恶心,那可就麻烦了。你这是阳明中寒啊!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啊,这说明你身体里的阳气不足,火力不够旺,阳明经这个锅炉啊,烧不起来了。食物进去,根本转化不成能量,反而成了负担。”张仲景仙师解释道。

小明子一听,吓得直缩脖子,仿佛在说:“妈呀,我可不想得阳明中寒!”

张仲景仙师一看他这模样,忍不住笑了:“哈哈,小明子啊,你也别太担心。中医啊,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得了阳明病,不管是中风还是中寒,只要找对方法,都能治好。”

“那仙师啊,得了阳明中风和中寒,分别要怎么治呢?”小明子好奇地问道。

“嗯,这个嘛,就得看具体情况了。”张仲景仙师想了想,说道,“得了阳明中风啊,一般得用清热的药,把身体里的热气给散出去。就像咱们夏天吃西瓜一样,能清热解暑。但是啊,这清热也得有个度,不能太过,不然啊,就容易伤了身体的阳气。”

“那阳明中寒呢?”小明子追问道。

“阳明中寒啊,那就得用温补的药了。”张仲景仙师说道,“就像咱们冬天吃火锅一样,能温暖身体。但是啊,这温补也得有个度,不能太过,不然啊,就容易上火。”

“哦~我明白了!”小明子一拍脑门,仿佛突然开窍了一般。

“哈哈,小徒啊,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张仲景仙师笑着夸奖道。

“不过啊,仙师,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小弟子挠挠头,继续说道,“这阳明病啊,到底是怎么得上的呢?”

“嗯,这个问题问得好!”张仲景仙师点了点头,“阳明病啊,一般都是因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劳累、情绪不稳定等原因引起的。所以啊,要想预防阳明病啊,就得注意这些方面。吃得健康、作息规律、心情愉快、适度运动啊,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有一天,一位满脸好奇的小弟子突然跳起来,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大声问道:“师父,师父!我一直有个问题憋在心里,那个阳明病啊,要是它中寒了,会是个啥情况呢?是不是就像冰淇淋遇到了大冬天,直接冻成冰棍儿了?”

张仲景仙师一听,这比喻虽然有点夸张,但倒也形象,便笑着摇了摇头,说:“嘿,你这小子,想象力倒是挺丰富。不过呢,阳明病中寒这事儿,咱们得细细道来,不然可就得闹笑话了。”

于是,张仲景仙师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且听为师道来,这阳明病啊,本是阳明经热盛之症,若是它不幸‘中寒’,那可就热闹了。想象一下,本来是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突然间被浇了一盆冷水,这火锅还能愉快地翻滚吗?”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仿佛已经看到了那锅“受惊”的火锅,忍不住笑出声来。

张仲景仙师继续说道:“这阳明病中寒的人啊,首先他就不想吃东西了。为啥呢?你想啊,胃里头冷冰冰的,跟冰箱似的,你还愿意往里面塞热乎乎的食物吗?所以啊,他们食欲大减,看到美食都提不起劲来。”

小弟子一听,立刻点头如捣蒜:“对对对,要是我胃不舒服,看到炸鸡汉堡都没兴趣了。”

张仲景仙师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得好,咱们继续。除了不想吃,他们的小便还不顺畅呢。这就像冬天里的水管,被冻住了,水流自然就细了,慢了。在咱们中医看来,这就是阳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的表现。”

小弟子眉头一皱,似乎在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根“冻水管”,张仲景仙师忍不住笑了出来:“别担心,咱们还没说到最有趣的部分呢。”

“最有趣?”小弟子一听,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没错,最有趣的就是他们的手脚会莫名其妙地出汗。你想啊,这阳明经是主一身之阳的,现在它被寒气侵袭,阳气郁积在体内出不来,只好找别的出路了。于是呢,手脚就成了这些‘逃难’阳气的出口,它们就只好通过出汗的方式,偷偷溜出来了。”

小弟子一听,乐得哈哈大笑:“这阳明经也太逗了吧,居然还会玩‘地道战’!”

张仲景仙师笑着点头:“不止如此,这阳明病中寒的人啊,大便还有个特点,就是刚开始硬邦邦的,像石头一样,后面却又变得稀稀拉拉的。为啥呢?因为胃里头冷啊,水谷不分了。食物和水液混在一块儿,消化不好,排出来的时候自然就乱糟糟的了。”

小弟子一听,立刻做了个鬼脸:“这阳明经中寒,简直就是肠道里的‘叛逆少年’,一会儿硬气十足,一会儿又软弱无力。”

张仲景仙师笑着摇摇头:“你这比喻,倒是挺贴切。不过啊,咱们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寒热调和。阳明病中寒,其实就是阳明经的阳气被寒气压制了,导致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所以啊,治疗这种病症,咱们就得想办法把胃里的寒气赶走,让阳气重新恢复活力。”

小弟子一听,立刻来了精神:“那要怎么赶走寒气呢?是不是得喝点姜汤,或者烤烤火啥的?”

张仲景仙师笑着拍拍他的头:“你这小子,倒是挺会举一反三。不过啊,具体怎么治疗,还得看病人的具体情况。有时候,用点温中散寒的药材,比如干姜、附子之类的,就能让胃里的寒气乖乖投降了。有时候呢,还得配合针灸、艾灸等方法,来调动身体的阳气,让寒气无处遁形。”

小弟子一听,立刻瞪大了眼睛:“这么神奇?那咱们中医岂不是跟魔法师一样,能呼风唤雨,驱寒散热?”

张仲景仙师笑着摇头:“虽然没那么夸张,但咱们中医确实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智慧。通过望闻问切,咱们能洞察身体的微妙变化,然后用各种方法来调和阴阳,平衡寒热。所以啊,学中医,不仅要学会看病,更要学会感悟生命的奥秘和自然的法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92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