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四十六)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话说有一天,小弟子一脸困惑地跑过来,就像一只迷路的小鹿,眼睛里装满了大大的问号:“师父啊,我有个事儿怎么想都想不通,您得给我讲讲。”

张仲景仙师一看他那表情,就知道这小子又碰到什么医学难题了,于是笑眯眯地说:“说吧,又是什么疑难杂症把你难住了?”

小弟子挠了挠头,说:“就是那个太阳病嘛,按说得了这个病的人,应该会又冷又热,对吧?但奇怪的是,有人得了太阳病,却自己出汗,而且还不冷不热的,这是咋回事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心里暗笑,这小子还真是钻牛角尖了。不过,为了让他明白,还是得好好给他讲讲。

“哎呀,这个问题嘛,其实啊,老祖宗早就说过了。”张仲景仙师故作神秘地顿了顿,然后继续说,“太阳病啊,正常情况下,确实会恶寒发热。但要是有人得了太阳病,却自己出汗,反而不恶寒发热了,那你就得留意了,这可能是医生之前给他催吐过,吐得太过头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啊?催吐还能催出这种效果来?”

张仲景仙师点了点头,说:“没错啊,你想啊,催吐就像是给身体来了一次大扫除,把胃里的垃圾都清理出去了。但要是吐得太猛了,身体就会有点受不了。特别是那个关上脉啊,就会变得又细又快,就像是身体里的小火车,本来应该稳稳当当地跑,结果现在却跑得飞快,都快刹不住车了。”

小弟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张仲景仙师接着说:“而且啊,这个催吐的时间还很关键。要是一二天的时候就催吐了,那这人肚子里就会饿得咕咕叫,但嘴巴却吃不下东西,就像是看到美食却吃不到一样,那叫一个馋啊。”

“那要是三四天的时候才催吐呢?”小弟子迫不及待地问。

张仲景仙师笑了笑,说:“那情况就更严重了。这人啊,不仅不喜欢喝稀粥,还老想吃冷的东西。更奇怪的是,他早上吃的东西,到了晚上就可能吐出来,就像是身体里的食物有个定时闹钟一样,一到时间就自动往外跑。这种情况啊,我们称之为‘小逆’,就是小毛病,但也不能忽视。”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张仲景仙师继续说:“还有啊,要是这人不仅不恶寒,还不想穿衣服,那你就得注意了,这可能是身体里的热气太多了,就像是身体里藏了个小火炉,烧得他浑身难受。这种情况啊,就是内烦,都是催吐过度闹的。”

小弟子听完,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如此啊!看来医生催吐的时候,还真得悠着点,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把病人搞成这样啊。”

张仲景仙师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所以啊,学医的人啊,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得有颗细腻的心。因为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隐藏着身体的秘密。就像这个太阳病,看似简单,但要是催吐不当,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小弟子点了点头,说:“师父,我明白了。以后我学医的时候,一定得更加细心才行。”

张仲景仙师看他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知道他这次是真的学到东西了。于是,我笑着说:“行了,别在这儿愣着了,快去把今天的药材整理一下吧。记得啊,要仔细分辨每一种药材,可别再把它们搞错了。”

小弟子应了一声,就蹦蹦跳跳地去整理药材了。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暗暗高兴。这小子啊,虽然有时候有点迷糊,但学起医来,还是挺认真的。

说到这个太阳病啊,其实啊,它是中医里的一种常见病症。得了这个病的人啊,通常会恶寒发热,就像是身体在和病毒打仗一样,一会儿冷得直哆嗦,一会儿又热得满头大汗。

但要是像刚才说的那样,有人得了太阳病却自己出汗,反而不恶寒发热了,那可就得小心了。因为这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告,告诉我们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了。

就像那个催吐啊,本来是为了把身体里的毒素排出去,但要是吐得太猛了,就可能把身体里的正气也给伤了。这样一来啊,身体就会变得虚弱不堪,就像是一个被掏空的壳子一样。

所以啊,我们学医的人啊,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得有颗敬畏的心。因为啊,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得用心去呵护它们才行。

有一天,咱们的小弟子,一脸呆萌地跑过来,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小星星,问我:“师父啊,我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书上说病人脉数,数就是热嘛,按道理应该胃口大开,吃嘛嘛香,消化得飞快。可为啥有的人呢,明明脉数,看着像是热火朝天的,结果一吃东西就吐?这到底是哪门子的神操作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还真会挑难题!不过嘛,既然咱们是中医界的段子手,那就得用点儿幽默的智慧,把这复杂的中医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人笑中带悟。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爆笑讲解。

“咳咳,小徒儿啊,你这个问题问得好,问得妙,问得为师都想给你鼓个掌!来来来,咱们先回到古代,想象一下,那时候没有wiFi,没有抖音,咱们的老祖宗们是怎么看病的呢?全靠一双手,一把脉,就能把人体里的那些小秘密给摸个透透的。

现在说回你的疑惑,脉数啊,就像是咱们夏天喝冰可乐,打开瓶盖那一刻,‘嗤’的一声,冷气直冒,那就是热的表现嘛。按常理,身体里有这么一股子热劲儿,那不得跟饿狼似的,见啥吃啥,吃完还得打个饱嗝,表示满意。但为啥有的人,却成了‘吃货界的叛徒’,一吃就吐呢?

这里头啊,就藏着一个中医界的秘密武器——阳气。阳气是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身体里的太阳,太阳足,万物生长;阳气旺,身体倍儿棒。但是呢,有些人啊,可能因为一时疏忽,比如发汗发过了头,就像夏天你在大太阳底下暴晒,然后又猛地跳进冷水里,这一冷一热,阳气就被折腾得差点儿没缓过来。

阳气一虚,就像太阳被乌云遮住,整个身体就开始变得懒洋洋的,连带着胃这个‘大粮仓’也开始偷懒了。本来嘛,胃是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能量的,现在阳气不足,胃也跟着虚弱,工作起来就没那么带劲了。这就好比咱们上班,如果老板给的动力不足,咱们是不是也容易摸鱼,工作效率下降呢?

所以啊,这时候的脉数,就不是真正的热,而是‘客热’。啥是客热?就像是路过你家门口的流浪猫,看着挺威风凛凛的,其实心里头虚得很,没底气。这客热也一样,它看着像是热,其实呢,只是虚张声势,根本没能力去消化那些食物。

胃呢,一看这客热不靠谱,自己又虚得慌,干脆就来个‘保护性罢工’,把那些食物统统拒之门外,一吃就吐,算是给身体发个警告信号:‘嘿,哥们儿,你这身子骨儿不行啊,得悠着点儿!’

至于为啥说是胃中虚冷,这个嘛,你可以理解为胃里头缺了一把火。火不够旺,食物自然就无法被好好地烹煮消化,就像咱们吃火锅,火小了,肉片儿是不是就容易煮不熟,吃了还容易拉肚子?胃也一样,阳气不足,胃火不旺,食物进去就是一场‘冷餐会’,胃能不抗议吗?

所以啊,小徒儿,记住啦,脉数不一定就是真热,还可能是阳气虚弱的‘假热’。这时候,咱们就不能一股脑儿地清热泻火,而是要温阳补虚,给身体加把劲儿,让胃这个‘大粮仓’重新焕发生机,这样才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讲到这里,小弟子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估计是被张仲景仙师这段爆笑又接地气的讲解给逗乐了。不过,笑归笑,知识还是要牢记的。于是,张仲景仙师趁热打铁,继续补充了几点,希望能让他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小徒儿,你可知,中医看病,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同样的症状,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病因。就像咱们说的脉数,有的人是实热,比如吃了太多辣椒,身体真的烧起来了,这时候用点清热药,比如黄连、黄芩,就能把火给灭下去。

但有的人呢,就是咱们刚才说的那种,看着像是热,其实是虚热,是阳气不足闹的。这时候,你要是再用清热药,那就像是雪上加霜,把本就不多的阳气再给打压一番,身体就更完蛋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温阳补虚,比如用点人参、黄芪,给身体加加油,让阳气重新振作起来。

而且啊,中医还讲究‘治未病’,就是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比如,平时咱们就要注意保护阳气,别老熬夜,别吃太多生冷的东西,别让身体受凉,这些都是在给阳气加分。阳气足了,身体自然就好,吃啥都香,啥病都不找上门来。

还有啊,看病这事儿,不能光看表面现象,得深入探究病因。就像咱们有时候头疼,可能是没睡好,也可能是感冒了,还可能是颈椎病闹的。你得仔细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所以啊,小徒儿,你要想学好中医,就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一代名医哦!”

有一天,小弟子一脸懵懂地跑过来,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求知的光芒,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张口就问:“师父啊,我有个问题困扰多时了。您知道太阳病,要是拖了个十几天,心里头老是觉得暖暖的,还想吐,这该咋整?有啥方子能救救急吗?”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今儿个是遇上难题了,不过这难题嘛,对于咱们这位张仲景仙师来说,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于是,他清了清嗓子,悠悠道来:“小家伙,听好了啊。太阳病这东西,要是拖上个十几天还没好利索,心里头觉得暖洋洋的,还想吐,胸口还隐隐作痛,大便呢,反而稀稀拉拉的,肚子也稍微有点儿胀,整个人还闷闷不乐,烦得跟猫爪子挠心似的。这时候啊,你得先想想,之前是不是吐得厉害,或者拉得凶?要是这样,那咱就用调胃承气汤来搞定它。但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别瞎凑热闹,这方子可不对症哦。”

“哎哎哎,等等等,师父,您说的这调胃承气汤,听着挺高大上的,到底是何方神圣啊?能不能详细说说?”小弟子一听,眼睛立马瞪得跟铜铃似的,一脸期待地看着张仲景仙师。

“哈哈,瞧你急的,这就给你细细道来。”张仲景仙师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继续说道:“这调胃承气汤啊,可是个老古董了。它里头有三味药,分别是炙甘草、芒硝和大黄。炙甘草呢,就像是个温柔的妈妈,能调和药性,缓急止痛,还能补脾益气,让你的小身子骨儿更强壮;芒硝呢,就像是个急性子的消防员,一遇上热啊、燥啊,它就冲上去,清热泻火,润燥软坚,把体内的火气和燥气都给灭了;大黄呢,那就更厉害了,它就像是个超级清洁工,能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把肠道里的垃圾和毒素都给清理出去。这三味药一搭配,那简直就是黄金组合,专治各种肠胃不爽!”

“来来来,咱们再聊聊这制配方法。古代的一两啊,大约相当于现在的5克。所以这方子里的炙甘草就是10克(二两),芒硝呢,就是25克(半斤),大黄则是20克(四两)。制作的时候啊,你得先把炙甘草和大黄放到锅里,加上三升水(大约就是六瓶矿泉水的量),然后慢慢煮,煮到只剩下一升水的时候,就把药渣捞出来。这时候,再把芒硝加进去,稍微用小火再煮个一两分钟,让芒硝充分融化。最后啊,把这汤药温温地一口气喝下去,就像是在给胃做个温柔的SpA,保证你喝完之后,整个人都舒爽多了!”

“哎呀妈呀,师父,这方子听起来好厉害啊!不过,这芒硝的量也太大了吧,不会导致拉肚子拉到腿软吗?”小弟子一听,吓得差点儿没跳起来。

“哈哈,你这小子,就知道瞎操心。放心吧,咱们中医讲究的是个平衡,这方子里的每一味药,那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搭配的。芒硝虽然量大,但它有炙甘草和大黄在旁边打辅助,一个能调和药性,一个能润肠通便,三者合力,就能在保证药效的同时,避免副作用。所以啊,你只管放心大胆地喝,保证你喝完之后,不仅不会拉肚子,反而会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不过啊,话说回来,这方子虽然好,但也不是万能的。要是你只是单纯地想吐,胸口痛,大便稍微有点儿稀,那这就不是柴胡证了。为啥呢?因为呕吐往往意味着胃气上逆,这时候再用调胃承气汤这种攻下的方子,那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会把你的胃给伤得更惨。所以啊,咱们在用药的时候,一定得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可不能瞎胡闹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31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