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伤寒例 (九)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弟子抓耳挠腮的问张仲景仙师: 师父,我这心里头啊,跟揣了个小兔子似的,砰砰直跳,就想问您个事儿——那两感病,您知道怎么治不?

张仲景仙师笑眯眯地说: 哟,小徒啊,你这是又遇到难题了?来来来,坐下说。两感病啊,那可是中医里头的“刺头”,治疗起来得讲究个策略,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小弟子一脸疑惑地问: 师父,您这话咋说呢?不是都说“有病就得治,治就得快”嘛?

张仲景仙师摇头晃脑地说: 哈哈,小徒啊,你这想法可有点儿“简单粗暴”了。两感病,简单来说,就是表里同病,既有外邪侵袭的表证,又有内里不和的里证,这就好比一个人同时得了感冒和拉肚子,你说这得先治哪个?

小弟子若有所思地问: 那……是不是得看情况?有时候先治感冒,有时候先止泻?

张仲景仙师点头赞许道: 孺子可教也!正是如此。治疗两感病,得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先解决主要矛盾。比如,要是外邪太盛,人烧得跟火炉似的,那当然得先解表,把外面的“敌人”赶出去,不然里头的病也难好。反过来,如果里头堵得慌,肚子疼得直打滚,那当然得先调理肠胃,不然外邪也难以清除。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 哦~原来如此!那……师父,我听说有人用一种叫“神丹甘遂合饮”的法子,说是既能解表又能除里,这是真的吗?

张仲景仙师一脸无奈地说道: 哎,这就是典型的“想当然”了。你想想啊,解表的药,比如麻黄、桂枝,那都是热性的,像火箭一样往外冲;而除里的药,比如甘遂,那可是峻下逐水的猛药,跟个小炸弹似的,往里头炸。这两种药放在一起,你说会发生啥?

小弟子瞪大眼睛,脑洞大开道: 难道是……冰火两重天?

张仲景仙师大笑道: 哈哈,虽然不是那个意思,但也差不多了。这两种药性是相反的,放在一起,非但不能相辅相成,反而可能互相抵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这就叫“方不对证,反受其害”。

小弟子挠了挠头,又问道: 那……这世界上还真有人这么干啊?

张仲景仙师语重心长地解释: 哎,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有人想着走捷径,觉得有一种药能包治百病,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这就好比你想吃红烧肉,结果人家给你上了一盘清蒸鱼,你说这能解馋吗?

小弟子苦笑不已: 师父,您这比喻太形象了,我以后一定牢记在心,不乱用药。

张仲景仙师拍拍小弟子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 这就对了。小徒啊,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情不同,治法也就不同。不能别人说什么好,你就跟着学什么,得有自己的判断力。

小弟子认真点头道: 师父,我明白了。就像您常说的,学医要先学做人,要有医德,不能为了名利,就乱开方子,害人害己。

张仲景仙师满意微笑道: 嗯,你能这么想,师父就放心了。记住,真正的智者,做事总是审慎考虑,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愚笨的人呢,往往行事草率,只求速度,不顾后果。在中医这条路上,我们要做智者,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小弟子挠着头,一脸求知若渴地说:“嘿,师父,我这心里头啊,跟揣了个十万个为什么似的,就想问问,那发汗的药汤,咱们得咋喝才对味儿呢?”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他那飘逸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小家伙,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咱们中医讲究的是个‘天人合一’,吃药这事儿也不例外。说到发汗,你得先把那药汤温热了,别烫着也别凉了,温温的,刚好能暖你的心,也暖了你的身。方子上虽说是一天分三次喝,但你要是病得急,情况不妙,那就别按部就班了,得赶紧加把劲儿,半天内把这三次的药都给喝了,跟时间赛跑嘛!”

小弟子瞪大眼睛:“啊?这么快?这不是跑马拉松变百米冲刺了吗?”

仙师笑得更欢了:“对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有时候,咱们得给这‘抽丝’加点速度,不然怎么跟那些小病魔斗智斗勇呢?不过啊,喝药也得看身体反应,要是喝下去感觉不对劲,跟身体不对付,那就得立马停下,观察观察。重病的人,一夜之间,你得隔几个小时就瞅瞅,看看病情有没有好转。就像你等外卖一样,时不时刷新一下状态,看看‘订单’进展到哪了。”

小弟子笑得差点呛到:“师父,您这比喻,真是绝了!那我万一喝了一剂,症状还在那儿赖着不走咋办?”

仙师摆摆手:“别急,这就得考验你的耐心和决心了。如果症状还在,那就说明战斗还没结束,咱们得继续上战场,再熬一剂同样的药汤,跟病魔再来一轮‘拳王争霸赛’。有时候,胜利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里。”

小弟子挠挠头:“可要是喝了三剂,汗还是不出来,那咋办?我是不是得准备后事了?”

仙师一脸严肃,但又带着点幽默地说:“呸呸呸,说什么丧气话呢!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如果喝了三剂药,汗还是不出来,那可能是病情复杂,或者药不对症。这时候啊,就得赶紧调整策略,换方子或者加点儿猛料,跟病魔玩一场‘智勇大冲关’。当然,如果真的到了那种地步,也别灰心,现代医学这么发达,咱们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说到这里,仙师突然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不过啊,小子,我得提醒你,别想着靠发汗药减肥啊!这可不是减肥药,是救命的汤药。发汗是为了排出体内的邪气,可不是让你挥汗如雨地减肥哦!要想身材好,还是得管住嘴,迈开腿,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这才王道!”

小弟子笑得前仰后合:“师傅,您这跨界能力,简直比孙悟空还厉害!一会儿是中医大师,一会儿又是健身教练,我算是服了您了!”

仙师哈哈大笑:“行了行了,别拍马屁了。记住,中医之道,博大精深,但又不失生活趣味。咱们不仅要学好理论,更要学会灵活运用,把枯燥的知识变成生活中的乐趣。这样,你不仅能成为一个好医生,还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小弟子挠了挠头,一脸不解地问张仲景仙师:哎呀,师父,我这心里一直有个疑惑,就像猫爪子挠心似的。您说,咱们人生病的时候,为啥就特别想喝水呢?这里面有啥讲究不?

张仲景仙师捋须微笑道:哈哈,你这小子,问题还真不少。来来来,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生病想喝水的道理,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还能学到不少中医的奥秘呢!

小弟子眼睛一亮:真的吗?师父,那您可得好好给我讲讲,我这耳朵都已经竖起来了!

张仲景仙师点头说道:好,那咱们就从头说起。你知道啥是“时气病”不?

小弟子摇了摇头,一脸懵逼地问:时气病?这名字听起来挺玄乎的,师父您给解释解释呗。

张仲景仙师耐心解释道:时气病啊,就是咱们常说的感冒、流感这些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病。得了这种病,一开始可能只是头痛脑热、咳嗽流涕,但要是拖上个五六天,情况可就有点不一样了。

小弟子好奇地问:有啥不一样?是不是就开始想喝水了?

张仲景仙师点头道:对头!这时候啊,你可能觉得口干舌燥,特别想喝水,但奇怪的是,喝不了多少就喝不下去了。你知道为啥吗?

小弟子再次挠头道:为啥呢?难道水不好喝?

张仲景仙师笑道:水好不好喝倒在其次,关键是这时候你肚子里的“火力”还不够旺,消化不了那么多水。要是强行喝下去,水就会在肚子里“捣乱”,反而加重你的病情。这就好比给一辆快没油的车猛加油,结果车子不仅跑不快,还可能直接趴窝了。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哦,原来是这样啊!那要是到了七八天,还是特别想喝水呢?

张仲景仙师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这时候啊,就得看情况而定了。要是你真的渴得不行,那就得适当给你喝点水,但也得悠着点,别让你一次性喝个痛快。为啥呢?因为这时候你的身体虽然需要水,但也不能一下子灌太多,得慢慢来,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

小弟子点了点头,又接着问:师父,您说得真有道理!那要是有人得了病,反而特别能喝水,这是咋回事呢?

张仲景仙师微笑地说:嘿嘿,这你可就问对人了。要是得了病还能大口大口地喝水,那通常是病情好转的迹象。为啥呢?因为这时候你身体里的“火力”已经逐渐恢复了,能够正常地消化和吸收水分了。这就像是一辆车子经过维修,油箱和发动机都恢复正常了,自然就能跑得更快更稳了。

小弟子兴奋地拍手:哇,原来喝水还能看出病情的好坏啊!那我以后是不是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喝水的量来判断病情呢?

张仲景仙师摇头笑道:你这小子,想法倒是挺大胆的。不过啊,中医看病可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喝水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得结合你的症状、脉象、舌苔等多方面来综合判断。

小弟子点头表示听懂了,然后又接着问:嗯嗯,我明白了,师父。那要是有人不懂这个道理,一听说喝水能治病,就拼命地喝水,结果会怎么样呢?

张仲景仙师叹了一口气:唉,那可就不妙了。这种人啊,往往是好心办坏事。他们以为喝水能治病,就拼命地喝,结果反而加重了身体的负担。这就像是一辆车子明明已经超载了,还非要再往里面塞东西,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小弟子捧腹大笑:哈哈哈,师父您这个比喻真是太形象了!那我以后可得小心了,不能随便乱喝水了。

张仲景仙师点头笑道:嗯,这就对了。喝水也得讲究个科学,不能盲目跟风。对了,为师再给你举个例子吧。

小弟子眼睛都放光了:师父,您快说,我听着呢!

张仲景仙师娓娓道来:就好比咱们平时做饭炒菜吧,你得先知道锅里的火候怎么样,才能决定放多少水和调料。要是火候不够,你硬是多放水,那菜肯定就炒不熟了。同样地,要是火候太旺了,你还得赶紧加点水降降温,不然菜就炒糊了。

小弟子若有所思地说:师父,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了。喝水就跟炒菜一样,得根据身体的“火候”来。

张仲景仙师满意地点头:孺子可教也!不过啊,喝水只是中医养生中的一个小方面。要想真正保持身体健康,还得从饮食、作息、情绪等多方面入手。

小弟子一脸好奇地问:哎呀,师父啊,我这心里头啊,就跟揣了个十万个为什么似的,今天非得问个明白不可!您说,这“愈证”啊,它到底是个啥表现呢?是不是就像咱们平时考试,突然灵光一闪,难题全解的那种感觉?

张仲景仙师笑眯眯地捋着长须:哈哈,你这小子,倒是会联想。不过呢,“愈证”在咱们中医里头,可没那么简单直白,它可是疾病好转的信号灯哦!来来来,让我这老骨头给你细细道来。

小弟子眼睛一亮:师父,您快说快说,我这耳朵都竖成天线宝宝了!

张仲景仙师故作神秘地说道:好,那咱们就先从“厥病”说起。想象一下,你突然感觉手脚发凉,像是被冬天的寒风冻住了似的,这就是“厥”的一种表现。这时候啊,你要是去找个老中医把把脉,嘿,那脉象啊,跟小兔子赛跑似的,“咚咚咚”跳得飞快,这就是“脉动数”。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哦~我明白了,是不是就像我考试前夜,心脏快跳出嗓子眼那种感觉?

张仲景仙师点头笑道:对头,不过呢,这可不是好事儿。但要是你喝了咱中医的汤药,嘿,那脉象啊,反而变得慢悠悠的,跟老爷爷散步似的,这就叫“服汤更迟”。告诉你啊,这可不是说你的药喝慢了,而是病情在好转呢!

小弟子惊讶地问:哇,这么神奇?那还有其他表现吗?

张仲景仙师继续讲解道:当然有啦!比如说,你一开始脉象浮大,像是气球被吹得鼓鼓的,但喝了药后,这脉象啊,就像气球里的气慢慢放掉,变得柔和起来,这就是“脉浮大减小”。这就好比是咱们吵架后,怒气冲冲的,但经过朋友的调解,心情慢慢平复下来,是一样的道理。

小弟子若有所思道:嗯,听起来好有道理啊!那“初躁后静”又是咋回事呢?

张仲景仙师笑眯眯地说:这啊,说的是你生病的时候,可能心里头烦躁得跟猫抓似的,坐立不安。但要是病情好转了,你就会觉得心里头宁静多了,像是秋天的湖面,波光粼粼,却异常平静。这就叫“初躁后静”,是身体在告诉你,嘿,咱这病啊,快好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34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