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二十二)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话说有一天,咱们这位聪明伶俐的小弟子,眉头紧锁,一脸困惑地走到张仲景仙师面前,就像个迷路的小鹿似的,开口就问:“师父啊,我有个事儿一直想不通,您知道有些人五六天都不大便,肚子还围着肚脐疼,心情烦躁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这到底是为啥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今天这是要给我来个难题啊!但他老人家可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微微一笑,捋了捋那飘逸的胡须,缓缓道来:“这事儿啊,说来话长,但要是讲明白了,保证你笑得比花儿还灿烂!”

于是,仙师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中医奇妙讲解之旅”。

“首先啊,咱们得知道,人体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一个部件都得正常运转,才能保证整体和谐。这肠道,就好比是咱们身体里的‘下水道’,得时刻保持畅通无阻,不然,嘿嘿,你懂的,后果不堪设想!”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仿佛看到了什么新奇玩意儿,连忙点头,一副“您说的都对”的表情。

仙师继续道:“现在啊,咱们说这个病人,五六天都不大号,这肠道里的垃圾,哦不,是‘燥屎’,可就堆积如山了。你想啊,这些干燥的大便,像不像一块块硬邦邦的石头?它们在肠道里待着不走,能不难受吗?”

小弟子一听,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心想:“这比喻,也太形象了吧!”

“别急,还没完呢!”仙师故作神秘地说,“这燥屎啊,它不仅不走,还喜欢捣乱。它们一捣乱,肠道就开始收缩,想要把这些不速之客赶出去。这一收缩,可就苦了咱们的病人了,肚脐周围啊,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捏住,疼得那叫一个酸爽!”

小弟子听得哈哈大笑,心想:“师父这口才,绝了!”

仙师见弟子笑得开心,也忍不住笑了:“还有啊,这肠道一闹腾,咱们的心情也跟着遭殃。你想啊,肚子不舒服,心情能好吗?烦躁得就像是被关在小黑屋里,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出口。”

“所以啊,”仙师总结道,“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这都是因为肠道里有了燥屎,堵塞了‘下水道’,让身体这台机器运转不畅。咱们中医啊,就是要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让身体重新回到正轨。”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师父,您这么一说,我就全明白了!那,咱们中医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仙师微微一笑,说:“这就涉及到咱们中医的‘辨证施治’了。对于这种情况,咱们通常会采用一些润肠通便的药材,比如大黄、芒硝之类的,帮助肠道把这些燥屎排出去。同时,还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理气血,让身体恢复到平衡状态。”

“当然了,”仙师话锋一转,“这可不是说吃几副药就能立竿见影的。中医讲究的是‘三分治,七分养’,除了吃药,还得注意饮食调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弟子听得连连点头,想象一下,如果肠道里的燥屎们有思想,它们会怎么想呢?

“哎呀,这地方不错啊,宽敞又明亮,就是有点儿闷。”

“是啊,还有这么多好吃的(指食物残渣),咱们就在这里安家吧!”

“可是,主人好像不太高兴啊,总是捂着肚子哼哼唧唧的。”

“管他呢,咱们自己舒服就行!”

结果呢,这些“自私自利”的燥屎们,把主人的肠道搞得一团糟。主人呢,也因为它们的存在,吃不好,睡不好,心情还糟糕透顶。

直到有一天,主人遇到了张仲景仙师这样的高手。仙师一看,嘿,这肠道里的燥屎还真不少呢!于是,他挥毫泼墨,开了一副药方。这药方啊,就像是一道“逐客令”,让那些燥屎们不得不乖乖离开。

燥屎们一看,哎呀妈呀,这是要赶咱们走啊!它们慌忙收拾行李(其实是水分被吸收,变得更干燥了),准备撤离。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燥屎们终于被排出了体外。主人呢,也终于松了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从此以后啊,主人就牢牢记住了仙师的教诲:“要想肠道好,饮食很重要;要想心情好,肠道得通畅!”他也开始注重饮食调养和生活习惯的培养,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更加有活力。

有一天,咱们这位聪明伶俐的小弟子,眉头紧锁,一脸困惑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开口就问:“师父啊,弟子有个问题,快被折磨得不行了!你说这病人呢,一会儿烦热得跟蒸笼里的包子似的,但一出汗吧,嘿,又好像没事儿人一样;可过会儿呢,又像打摆子(疟疾)那样冷一阵热一阵的,特别是每天傍晚时分,那热度跟夕阳下山一样准时上升,这到底是啥情况?该咋整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一笑,捋了捋他那飘逸的长须,说道:“你这小子,问题还真不少!不过嘛,这事儿简单。这症状啊,是阳明经的毛病没错了。咱们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得看脉象说话。要是脉摸起来硬邦邦的,像石头一样,那说明里头有东西堵着,得用大力气给它通一通,这时候就得上大承气汤;要是脉浮大,轻飘飘的,像是气球一样,那就得把邪气从体表赶出去,桂枝汤走一波!”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心里那个好奇啊,连忙追问:“师父,这大承气汤和桂枝汤,听着就挺厉害,到底是怎么做的?还有,这些药材都是干啥的?为啥能治病呢?”

张仲景仙师一看弟子这求知若渴的样子,心里那叫一个满意,于是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爆笑讲解时间:

“先说这大承气汤吧,这可是咱们中医里的‘肠道清道夫’!主要成分有四样: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听着复杂,其实原理简单得很。大黄呢,就像是个急性子的清道夫,能迅速清热泻火,把肠道里的垃圾一股脑儿往外推;厚朴和枳实,这俩是搭档,一个负责行气宽中,让肚子里的气儿顺畅起来,另一个呢,则是增强肠道的蠕动,像是在肠道里安装了个小马达;最后这芒硝,嘿,它可是个润滑剂,能让干燥的大便变得滑溜溜的,方便排出。

做法嘛,也不难。大黄咱们用个20克(古代一两换算成现代5克,四两就是20克),厚朴来个25克,记得要炙过,去掉皮哦;枳实五个,大概也是25克左右吧,同样炙过;芒硝呢,用个15克左右(三合大约是这个数)。先把厚朴和枳实用一大锅水(差不多十升水吧,咱们这里就理解为多放点水)煮,煮到剩下一半水的时候,把渣滓捞掉,然后把大黄加进去,继续煮,煮到只剩两升水。这时候,再把芒硝加进去,小火稍微加热一下,让芒硝融化,就oK了。这汤啊,分两次喝,喝完要是拉肚子了,剩下的就别喝了,免得过头了。”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一边点头一边记笔记,还不忘插嘴问:“师父,那桂枝汤呢?听起来温柔多了,是不是给那些虚弱的病人喝的?”

张仲景仙师捋着胡须,笑眯眯地说:“嘿嘿,你这小脑袋瓜子还挺灵光嘛!桂枝汤啊,简直就是咱们中医界的‘温柔一刀’,专门收拾那些外头有贼风邪气捣乱,里头正气又有点虚的小身板。说起来,它的配方可讲究了:桂枝,那就是个行走的小太阳,暖洋洋地照着经络,把寒气都赶走;芍药嘛,别看它名字文静,其实是个能文能武的女汉子,补血那是一绝,还能温柔地安抚疼痛;甘草,老朋友了,哪儿都离不开它,既能和其他药材打成一片,又能悄悄给脾胃加点油;生姜,火辣辣的,跟暖宝宝似的,帮桂枝一起把邪气往外轰;大枣呢,甜甜蜜蜜的,一边补气血,一边还充当和事佬,让药性不那么冲。这五味药,简直就是中医版的‘复仇者联盟’,对付外邪入侵,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做法更简单啦,桂枝、芍药各来15克,甘草10克,生姜切片也是15克,大枣嘛,来个12颗,劈开。把这些药材放到七升水里,小火慢炖,煮到剩下三升水,去掉渣滓,就可以喝了。记住哦,喝完药之后,得赶紧喝点热稀粥,就像给身体加个小火炉,帮助发汗。然后用被子捂一会儿,等到全身微微出汗,就像小雨点儿落在皮肤上那样,效果最好。可别出大汗,不然病邪没赶跑,自己先虚了。

要是喝了一次汗出了病好了,剩下的就别喝了;要是没出汗,就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来一次;还不行的话,就缩短服药间隔,半天内把三次药都喝完。病情重的,一天一夜喝个三四次,随时观察病情变化。要是喝了一剂病还没好,那就继续喝,直到汗出病愈为止。不过啊,服药期间,生冷、油腻、辛辣、酒肉这些都得忌口,不然药效可就大打折扣了。”

小弟子听完,眼睛亮晶晶的,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师父,您这讲解太生动了!我以后也要成为像您一样,既能治病又能讲笑话的大医!”

张仲景仙师哈哈大笑,拍着小弟子的肩膀说:“好小子,有志气!记住,医学之道,不仅在于技术精湛,更在于心怀慈悲。用你的知识和爱心,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吧!”

说到这大承气汤和桂枝汤,其实它们不仅仅是治疗特定症状的方剂,更是中医“辨证施治”理念的生动体现。大承气汤针对的是阳明腑实证,也就是肠道里有实热、有积滞的情况,通过峻下热结的方式,将体内的热毒和垃圾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而桂枝汤呢,则是针对营卫不和、外邪入侵的表证,通过调和营卫、解散表邪的方式,让身体的正气得以恢复,从而达到驱邪外出的效果。

在这里,咱们不得不提一下中医里的“证”和“症”的区别。症,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具体现象,比如发热、咳嗽、头痛等;而证,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就像咱们前面说的大承气汤证和桂枝汤证,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了:“中医这么复杂,我们这些门外汉怎么学得会呢?”嘿,其实啊,中医并不难学,关键在于用心和积累。就像咱们平时做饭一样,一开始可能手忙脚乱、不得要领,但做得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得心应手了。中医也是一样,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它、体验它、实践它,那么你就能逐渐掌握它的精髓和奥秘。

当然啦,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比如药材的辨识、方剂的配伍、脉诊的技巧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经验来积累的。但是别怕!咱们中医界有句老话:“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意思就是说啊,你读再多的书也不如多实践几次来得实在。所以嘛,要想学好中医就得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敢于犯错!当然了这里说的犯错可不是指瞎胡闹哦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探索和尝试。

最后呢咱们再回到咱们的大承气汤和桂枝汤上来。这两方剂啊就像是中医里的两把利剑一把斩妖除魔(清热泻火)一把保驾护航(调和营卫)。它们虽然功效不同但却都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在中医看来啊人是一个整体身体里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所以治疗疾病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从整体出发找到疾病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133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