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七)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小弟子一脸困惑地跑来问:“师父啊,我遇到了个难题。太阳病,得了八九天了,症状跟疟疾似的,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该怎么治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清了清嗓子,说道:“小徒啊,你可听好了。太阳病,要是得了八九天,症状跟疟疾似的,一会儿发热一会儿恶寒,但热多寒少,这说明病情有点微妙了。要是这人还不呕吐,大便也正常,每天发个两三次烧,脉搏呢,微微有点缓,嘿,那恭喜你,他这是要好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一亮:“真的吗?师父,那要是没好怎么办?”

张仲景仙师笑了笑,继续讲:“别急嘛,要是脉搏微弱,还特别怕冷,这就说明阴阳两虚了,这时候可千万别再发汗、催吐或者泻下了,不然病情就更麻烦了。要是这人脸上还热乎乎的,看着像是有火,那他这病啊,还没好呢。为啥呢?因为他身体里的汗出不来啊,汗憋在里头,身子就会痒得难受。这时候啊,就得用上咱们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师父,快给我讲讲这方子怎么配吧!”

张仲景仙师哈哈一笑,开始详细讲解:“好嘞,我这就给你说说。桂枝麻黄各半汤啊,其实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三份,混在一起煮。咱们先来看看桂枝汤的配料和做法。”

张仲景仙师拿起纸笔,开始写写画画:“桂枝三两(换算成现代就是15克啦),要记得去皮哦;芍药三两(也是15克),这个不用多说,补血圣品;甘草二两(10克),炙过的,调和药性;生姜三两(15克),切片,这个嘛,驱寒暖胃;大枣十二枚(这个没法精确换算,但大概就是一把啦),劈开,让药性更好地出来。把这五味药放到锅里,加上七升水,也就是现在的1400毫升左右,煮啊煮,煮到只剩三升,也就是600毫升左右,把药渣去掉,温着喝,一天喝三次。”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还不忘点头:“嗯嗯,师父,那麻黄汤呢?”

张仲景仙师笑了笑,继续讲:“麻黄汤也不难。麻黄三两(15克),去节,这个可是发汗的猛将;桂枝三两(15克),去皮,跟桂枝汤里的桂枝一样;甘草一两(5克),炙过的,调和药性;杏仁七十枚(这个嘛,大概就是现在的40克左右啦),去皮尖,这个能止咳平喘。把这四味药放到锅里,加上九升水,也就是现在的1800毫升左右,先煮麻黄,煮到水少了二升,也就是煮到剩1600毫升左右,把上头的沫沫去掉,然后加上其他药,再煮,煮到只剩二升半,也就是现在的500毫升左右,把药渣去掉,温着喝。记得啊,喝完药得盖被子捂汗,出点微汗就好,别出大汗,不然病可除不了。”

小弟子听得一愣一愣的,但还是不忘记记笔记。

张仲景仙师继续说:“至于桂枝麻黄各半汤嘛,就更简单了。就是把桂枝汤和麻黄汤各煮三份,混在一起,一顿喝完。喝完药再盖被子捂一会儿,要是全身微微出汗,那就更好了。记住啊,汗可不能出得太多,像水流一样可不行,不然病可除不掉。要是喝完一剂药,汗出病就好了,那就别喝了。要是汗没出,就再喝一剂,还是按刚才的方法。要是还不出汗,那就缩短喝药的间隔时间,半天内把三剂药都喝完。要是病情重的话,那就一天一夜内喝完三剂药,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小弟子听得连连点头:“师父,那喝药期间有啥忌口吗?”

张仲景仙师摸了摸下巴,一本正经地说:“当然有啦。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都不能吃。为啥呢?因为这些食物啊,都会影响药效,让你的病好得更慢。”

小弟子一听,吐了吐舌头:“师父,我记住了。那这些药材都有啥作用啊?”

张仲景仙师哈哈一笑,开始详细解释:“桂枝啊,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芍药呢,能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甘草嘛,调和药性,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生姜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杏仁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你看,这些药材各有各的作用,组合在一起,就能治疗太阳病啦!”

小弟子听得眼睛发亮:“师父,您真是太厉害了!把这么复杂的方剂讲得这么简单易懂!”

张仲景仙师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嘿嘿,这有什么。中医嘛,就是要活学活用。你学会了这个方剂,以后遇到太阳病如疟状的情况,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小弟子连连点头:“师父,我记住了。那脉象呢?您刚才提到的脉微缓、脉微弱,这都是什么意思啊?”

张仲景仙师笑了笑,开始详细解释:“脉微缓啊,就是说脉搏跳动得比较慢,但还算有力。这说明病人的正气开始恢复了,病情在好转。脉微弱呢,就是说脉搏跳动得既慢又无力。这说明病人的正气不足,病情比较重。咱们中医啊,就是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情的。所以呀,你得好好学学脉诊,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医高手!”

小弟子屁颠屁颠地跑过来,一脸困惑地问:“师父啊,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就是那个太阳病,患者一开始喝了桂枝汤,结果不但没好,反而更烦躁了,这可咋整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今儿个是碰到难题了。于是,他故作高深地捋了捋长胡子,慢悠悠地说:“哦?咳咳,小徒啊,听好了。太阳病呢,那可是中医里的一种说法,简单来说,就是人体感受了外界的风寒邪气,邪气侵犯到太阳经了。这时候呢,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太阳病初期,如果症状比较轻,那用桂枝汤来解表散寒,那可是再合适不过了。”

“桂枝汤啊,那可是个好东西,它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煎汤服用后,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让身体里的寒气散出去,热气回得来,从而达到治疗太阳病的目的。”

“但是呢,世事无绝对。有时候啊,患者喝了桂枝汤,不但症状没缓解,反而更烦躁了。这是咋回事儿呢?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这人啊,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有时候某个零件出了点小故障,那整个机器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太阳病也是这样,有时候邪气太盛,或者患者的体质比较特殊,那桂枝汤这个‘维修工具’可能就不太好使了。这时候啊,咱们就得换个思路,换个方法。”

“这时候可以先刺风府、风池这两个穴位。风府啊,那可是脑后的一个重要穴位,它跟咱们的风寒邪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风池呢,也在后脑勺那儿,跟风府是邻居。刺这两个穴位啊,就像给身体里的风寒邪气来了个‘突然袭击’,让它们无处遁形。”

“当然了,刺穴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扎扎就行的。那得找专业的针灸大夫来操作,他们手法熟练,力度适中,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咱们普通人啊,可别轻易尝试哦!”

“刺完穴之后呢,再给患者喝桂枝汤。这时候啊,桂枝汤就像有了‘神助攻’,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它能更好地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让身体里的寒气彻底散出去,热气也稳稳地回来,从而达到治疗太阳病的目的。”

“所以啊,小徒啊,你得记住了。中医治病啊,讲究的是个体化治疗,辨证施治。同样的病,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可能用的方法都不一样。咱们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说到这儿,张仲景仙师突然话锋一转,开始调侃起小弟子来:“当然了,你小子也别太紧张。咱们中医啊,虽然讲究的是个体化治疗,但也不是说每次都得换个新招儿。有时候啊,同样的方法,换个时间,换个顺序,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就像你做饭一样,同样的食材,不同的烹饪方法,味道可就千差万别了。”

有一天,小弟子屁颠屁颠地跑过来,一脸求知若渴地问:“师父啊,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就是那个太阳病,吃了桂枝汤之后,结果大汗淋漓,脉还跳得跟打鼓似的,洪大洪大的,这时候该咋整啊?有没有啥灵丹妙药能救急?”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还挺上道儿,于是故作高深地说:“嗯,这个问题嘛,咱们早有高论。太阳病吃了桂枝汤,如果汗出得太多,脉还洪大,那就是体内热气太旺了,得用白虎汤来降降温。但要是症状像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两次,那就得换桂枝二麻黄一汤来试试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白虎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这都是啥玩意儿?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

张仲景仙师嘿嘿一笑,决定给他来个详细讲解,顺便加点幽默调料,让他听得津津有味。

“先来说说白虎汤吧。这玩意儿可是个降温高手,专门对付那种体内热气过盛的情况。想象一下,大夏天的,你热得跟只蒸笼里的包子似的,这时候来一碗冰镇白虎汤,那感觉,啧啧,简直爽到飞起!

白虎汤的配方是这样的:知母30克(六两换算成现代重量),石膏50克(一斤碎,棉裹),炙甘草10克(二两炙),粳米一大把(六合,大约就是一小碗吧)。

这四样东西放在一起,加水煮到米熟了,汤也就成了。然后把渣子滤掉,温温地喝下去,一天喝三次,保证你体内的火气嗖嗖地往下降。

知母啊,它就像个灭火器,专门扑灭体内的熊熊烈火;石膏呢,是个清热解渴的高手,还能生津止渴;炙甘草嘛,就是调和一下大家的关系,让整个方子更和谐;粳米呢,就是给你补充点能量,免得你降火降得太猛,身体垮了。

不过啊,喝这个汤的时候可得注意点,别喝得跟喝水似的,得悠着点来。不然的话,降火降得太猛,身体可受不了哦!

再来说说桂枝二麻黄一汤吧。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原理很简单。它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混合体,只不过桂枝汤多放点,麻黄汤少放点。

想象一下,桂枝汤就像是个温柔的护士小姐姐,给你擦擦汗、去去寒;麻黄汤呢,就像是个粗犷的大汉,专门对付那种顽固的寒气。这俩人合作起来,那效果,杠杠的!

具体怎么做呢?就是把桂枝汤煮两大碗,麻黄汤煮一大碗,然后把它们混在一起,煮成三碗。每次喝一碗,一天喝三次。喝完之后,记得盖上被子捂一会儿,让身体出点微汗。这微汗啊,就像是小雨滋润大地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把体内的寒气给赶跑。

但要是喝了一碗汗没出,那就继续喝;要是还不出,那就缩短喝药的时间间隔,半天之内把三碗都喝完。要是病情严重呢,那就得24小时不间断地喝,时刻观察病情变化。

不过啊,喝这个药的时候也得忌口哦!生冷、油腻、辛辣、酒啥的都不能吃,不然的话,药效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说到脉象啊,那真是个大学问!洪大如鼓的脉象呢,一般就是体内热气太旺的表现。想象一下你敲鼓的时候,那鼓声咚咚咚的,多有劲儿啊!这脉象也是一样的道理,说明体内的气血在疯狂地涌动呢!

但要是脉洪大而无力呢,那就可能是虚火了。这时候啊,你就得小心点啦!别一股脑儿地降火哦!得看看身体是不是还有其他问题。

所以啊!看病这事儿啊!真不是盖的!得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行!不然的话,很容易就误诊误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0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