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伤寒例(六)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话说有一天,一个求知欲旺盛的小弟子,瞪着一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蹦跶到张仲景仙师面前,满脸好奇地问道:“仙师啊,我听说伤寒这家伙要是溜达到了厥阴这个地盘,那可咋整啊?有啥方子能对付它不?”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家伙还挺上道儿,便捋了捋他那飘逸的长须,慢悠悠地说:“哦,你问到了伤寒传入厥阴这事儿啊,那可是有点棘手的哦。不过别怕,咱们有法宝!这时候,病人的脉象啊,就像被弦绷紧了一样,又沉又急,时不时还发个烧,冷得直打哆嗦,心里还烦得要命,想吐又吐不出来,这时候啊,桂枝当归汤就是咱们的救星啦!但要是严重到连蛔虫都吐出来了,那乌梅丸就得闪亮登场咯!”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更圆了,连忙追问:“那这两个方子怎么做呢?仙师,您可得细细道来,我这耳朵已经竖得像天线宝宝一样直了!”

张仲景仙师一听,笑得胡子都颤了颤,说:“好嘞,我这就给你细细道来,不过咱们得先把古代的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的,不然你回去得被药材店老板当成外星人。古代的一两,咱们现在就当它是5克吧,这样好算多了。”

桂枝当归汤:温暖你的心,驱散伤寒的魔法汤

首先啊,咱们来看看桂枝当归汤这个方子。你得准备桂枝10克(二两嘛,就是2乘以5),当归15克(三两,3乘以5),半夏50克(注意啦,这里的一升可是个老计量,咱们就估算成50克吧,别较真儿),芍药15克(三两),黄柏10克(二两),炙甘草10克(二两,炙甘草就是炒过的甘草,更温和一些)。

把这些宝贝一股脑儿扔进锅里,加上7升水(咱们就换算成7000毫升吧,虽然实际煮的时候用不了这么多,但你得有个概念不是?),然后慢慢熬,熬到只剩4升(4000毫升)的时候,把药渣过滤掉,分成三份,早晚饭后各来一份,温温的喝下去,保证你暖暖的,伤寒病毒都得靠边站!

乌梅丸:蛔虫见了都逃跑的神奇丸子

接下来啊,咱们说说乌梅丸。这个方子可就复杂多了,得准备乌梅300颗(别怕,这是古时候的说法,咱们现在用个大约数,大概300克左右吧),细辛30克(六两),干姜50克(十两,干姜可是暖胃的好东西),黄连80克(十六两,黄连苦是苦了点,但对付伤寒可是有一手),当归20克(四两),附子30克(炮去皮,六两,附子得炮制过才能用,安全第一),蜀椒20克(出汗,四两,这里的出汗是指炒过之后的蜀椒,更香更辣),桂枝30克(去皮,六两),人参30克(六两,补气神器),黄柏30克(六两)。

哎呀,这么多药材,看得我都眼花缭乱了!不过别急,咱们一步步来。首先,把这些药材分别捣碎,然后混在一起。接着,用苦酒(就是醋啦,古人真爱玩文字游戏)泡乌梅一整夜,让乌梅吸饱了醋的精华。第二天,把乌梅的核去掉,放在五斗米下面蒸(五斗米是多少?别管了,你就想象成一大堆米就行了),等米饭熟了,乌梅也就变得软糯糯的了,这时候把它们捣成泥。

然后啊,把之前混好的药材放在一起,加点蜂蜜,就像做手工面团一样揉啊揉,揉到它们相亲相爱,融为一体。接着,把它们放进模具里,做成小丸子,每个丸子大概跟梧桐子那么大(梧桐子有多大?嗯,你就想象成比小豌豆还小那么一点点的样子吧)。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吃药啦!饭前吃,一次吃十个小丸子,一天吃三次。刚开始可能觉得效果不明显,别急,慢慢加到每次二十丸,效果杠杠的!不过记住哦,吃药期间,生冷的食物、油腻的、味道重的,都得靠边站,不然药效可就没了哦!

说完了方子,咱们再来聊聊脉象。伤寒传入厥阴的时候啊,病人的脉象就像被一根紧绷的弦一样,又沉又急。这个“沉”呢,就是说脉搏跳得不明显,得用力按才能感觉到;而“弦”呢,就是脉搏跳动的时候,感觉像是有一根线在拉扯,紧绷绷的。这个“急”啊,就是脉搏跳得比较快,像是有人在后面追它似的。

这种脉象啊,就是伤寒病毒在厥阴这个地盘上撒欢儿的表现。所以啊,咱们得赶紧用桂枝当归汤或者乌梅丸来把它们赶走,不然啊,病人就得遭殃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啊。伤寒传入厥阴虽然听起来挺吓人的,但咱们有桂枝当归汤和乌梅丸这两个秘密武器,再加上对脉象的细心观察,就能把它们一网打尽啦!所以啊,大家别怕,只要跟着张仲景仙师的步伐走,伤寒病毒统统都不是问题!

话说有一天,小弟子一脸求知若渴的样子,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眨巴着大眼睛说:“师父啊,弟子心里有个大大的疑惑,就是想知道那传说中的‘两感于寒’该怎么办?有没有什么神奇药方可以解救世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还挺有上进心的嘛,于是清了清嗓子,悠悠地说:“哦,你问到这个啊,那可是个高深莫测的话题。想当年,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如果有人两感于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第一天太阳经就受不了,紧接着少阴经也跟着倒霉,症状嘛,就是头疼得像要裂开,嘴干得能舔石头,心里烦得跟猫抓似的,还渴得要命。更神奇的是,那脉象啊,一会儿浮得像要上天,一会儿沉得像要入地,时而快得像打鼓,时而细得像游丝,简直就是脉象界的‘变形金刚’!”

小徒弟一听,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连声追问:“那,那该怎么办?有没有啥灵丹妙药能搞定这‘变形金刚’脉象?”

张仲景仙师嘿嘿一笑,神秘兮兮地说:“当然有啦,张仲景仙师可是给出了秘方——大青龙加附子汤!这可不是一般的汤,简直是‘药界F1’,速度快,效果强,专治各种不服!”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说说这“大青龙加附子汤”的制作过程,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笑到肚子疼!

首先,咱们得准备材料:

- 麻黄三两十钱(换算成现代单位就是30克,去节),想象一下,这麻黄就像是一把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驱寒效果杠杠的!

- 桂枝二两(换算成现代单位就是10克,去皮),桂枝嘛,就像是个温柔的暖男,给你暖洋洋的关怀。

- 甘草二两(换算成现代单位就是10克,炙),甘草就像是团队里的调解大师,调和各种药材,让它们和谐相处。

- 杏仁四十枚(换算成现代单位大约20克,去皮尖),杏仁就像是肺部的清洁工,帮你清理掉那些讨厌的寒气。

- 生姜三两(换算成现代单位就是15克,切),生姜就像是火锅里的辣椒,给你辣辣的热情,驱走寒冷。

- 大枣十枚(换算成现代单位大约30克,劈),大枣就像是甜蜜的使者,给你补充能量,恢复元气。

- 石膏如鸡子大(大约40克),石膏就像是冰箱里的冰块,给你降降温,清热解毒。

- 附子一枚(换算成现代单位大约5克,炮去皮破八片),附子就像是最后的勇士,虽然有毒,但经过炮制后,就是治疗寒症的利器。

准备好这些材料后,咱们就开始动手做汤啦!

首先,你得找个大锅,装上九升水(别担心,这里的升是古代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大概就是9000毫升,也就是9瓶矿泉水的量),然后把麻黄放进去,煮啊煮,煮到水少了两升(也就是少了两瓶矿泉水的量),这时候你会看到水面上漂着一层白白的沫子,那可不能要,得赶紧撇掉,不然喝起来可就不美味了。

接着,把其他药材一股脑儿地丢进去,继续煮啊煮,煮到水只剩下三升(也就是三瓶矿泉水的量),这时候,你就可以关火啦!记得把药渣捞出来,只剩下那金黄色的药液,看起来就像是一杯高级的鸡尾酒,不过,这可比鸡尾酒厉害多了,这可是能治病救人的!

然后,你就可以分三次,每次喝一升(也就是一瓶矿泉水的量),记得要趁热喝,喝完之后,你会觉得身体暖洋洋的,不一会儿,就会微微出汗,就像是做了一场温柔的桑拿,那叫一个舒服!

但是,你得注意啊,这汤虽然好,可不能贪杯哦!要是汗出得太多了,那就得赶紧用温粉(一种能止汗的药粉)擦擦,不然,汗出多了,阳气可就跑了,到时候你就会觉得虚弱无力,风吹一下都能打个哆嗦,晚上还睡不着,烦躁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至于那脉象嘛,咱们再聊聊。你想啊,那脉象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就像是跟你玩捉迷藏呢!不过,喝了这大青龙加附子汤后,那些脉象就得乖乖听话了,不再调皮捣蛋,恢复成正常的节奏,让你感觉整个人都精神焕发,仿佛重获新生!

小弟子,眨巴着好奇的大眼睛,对张仲景仙师说:“师父啊,那个两感于寒的病,我想知道得了这病第二天该用什么药方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嘴角微微上扬,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对医学充满了无尽的热情和探索欲。他捋了捋长髯,缓缓说道:“哈哈,好问题!这两感于寒啊,可是个有意思的病症。得了这病,第二天阳明经就会受到牵连,跟太阴经一起闹别扭,这时候啊,你就会觉得肚子胀得跟气球似的,全身热得跟蒸笼里的包子一样,啥也不想吃,嘴里还胡说八道,脉象呢,更是调皮得很,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是在跟你玩捉迷藏呢!”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哇,这么神奇?那师父,咱们得用什么药方来对付它呢?”

张仲景仙师微微一笑,从袖子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药方:“看好了,这就是咱们的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这方子啊,可是对付两感于寒第二天症状的利器哦!”

小弟子接过药方,一看之下,顿时傻眼了:“师父,这方子这么多药,要怎么配啊?”

张仲景仙师哈哈一笑,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别急,为师这就给你细细道来。这方子啊,需要大黄四两、石膏一斤、茯苓三两、白术四两、枳实三两、甘草三两(炙)。记住啊,古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5克。所以,换算成现代计量,就是大黄20克、石膏50克、茯苓15克、白术20克、枳实15克、炙甘草15克。”

小弟子一听,顿时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师父,这么多药,要怎么煮啊?”

张仲景仙师耐心地解释道:“来来来,听好了。先把这六味药放进锅里,加上八升水,注意啊,这八升水可不是你现在喝的那种矿泉水瓶的八瓶哦,得用咱们古代的那种量器来算。然后啊,用小火慢慢煮,煮到只剩下五升汤水的时候,就可以关火了。这汤水啊,得温着喝,分三次喝下去,每次喝个一小碗,保证你药到病除!”

小弟子听得目瞪口呆,心里暗暗佩服师父的医术高超。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师父,这脉象时高时低、时强时弱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病得很严重啊?”

张仲景仙师笑着摇了摇头:“别担心,这脉象啊,就像是调皮的孩子在跟你闹着玩呢。它之所以会这样变化,是因为阳明经和太阴经在打架呢。阳明经属阳,所以会让你觉得热;太阴经属阴,所以会让你肚子胀、不想吃东西。这两个家伙一打架,脉象就跟着捣乱了。不过啊,只要咱们用对了药方,把它们安抚好了,这脉象自然就恢复正常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啊,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每一味药都有它独特的功效和作用。大黄能泻热通便、凉血解毒;石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枳实能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甘草则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这几味药搭配在一起啊,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小队,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共同打败病魔!

小弟子一脸虔诚地问:仙师啊,我还想知道,如果一个人两感于寒,到了第三天,那该怎么救呢?有没有什么神奇药方?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长须,面带微笑地说:哈哈,好问题!这寒气啊,它可不简单,第三天的时候,它就会悄悄溜进少阳经,然后和厥阴经来个“手拉手”,这下可好,人就开始出现耳聋、阴囊收缩,甚至还会出现手脚冰凉,连水都喝不下去的惨状。脉象也变得调皮起来,一会儿弦得跟紧绷的琴弦似的,就像是琴弦被轻轻拨动,紧绷绷的,告诉你身体在紧张;一会儿又急得像赶集的行人,就像是有人在后面追你,心跳加速,脉象也跟着急促;时而又细得像头发丝,就像是细细的溪流,声音虽小,但生命力还在;时而又散得跟秋天的落叶一样,虽然漫天飞舞,但终究是要归于尘土,告诉你身体有点散了架的感觉。这时候,就得靠咱们的“当归附子汤”来大展身手了!

小弟子眼睛一亮:哇塞,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那,这当归附子汤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得像变魔术一样,把药材变成金色的药水?

张仲景仙师摇头轻笑道:虽不中,亦不远矣。来,我给你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准备好这几样宝贝:当归四两(换算成现代计量,大约是20克,想象成四包小零食那么多),附子一枚,要大的哦,还得先炮制一下,去掉外皮,切成八片(大约10克,想象成一块小巧克力),再来是人参三两(15克,差不多是一根中等大小的胡萝卜重量),黄连三两(15克,想想黄连上清丸的味道,嗯,提神醒脑),最后还有黄柏三两(15克,黄柏就像是大自然的清新剂)。

小弟子掰着手指头算:这么多好东西,那怎么做呢?是不是得开个小型药炉派对?

张仲景仙师笑得合不拢嘴:派对倒不必,但确实得有点仪式感。把这五味药材统统放进锅里,加上六大碗清水(差不多就是两瓶矿泉水的量),然后慢火炖煮,直到水变成了一半,也就是三大碗的样子,这时候的药汁,那可是浓缩的精华啊!记得,要温服,一天分三次喝掉,保证你药到病除,精神焕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39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