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平脉法(八)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张仲景仙师捋着长长的白胡子,悠悠地说:“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这话乍一听,吓得人肝儿颤,但别急,咱们慢慢解析,还能从中找到笑点呢!

首先,“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啊,如果一个人脉象显示有病,但他自己却感觉良好,跟没事人一样,那这家伙就危险了,简直就是行走的“僵尸”嘛!这里的“行尸”可不是指那种晚上出来吓人的玩意儿,而是说他体内已经潜伏着病魔,只是他自己还没察觉。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脉象是身体的“天气预报”,它要是显示有雨(病),你那边却晴空万里(没感觉),那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得赶紧查查是不是“天气预报员”(身体)罢工了,还是“雨云”(病魔)偷偷潜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以无王气”,这里的“王气”可不是指当皇帝的气运,而是指身体的正气、生命力。想想看,一个国家要是没了国王,不就乱套了吗?身体也一样,正气不足,病魔就容易趁虚而入,把你变成真正的“行尸走肉”。

接下来,“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这句话听起来更吓人了,意思是说,这样的人突然之间可能会晕倒,不认人了,严重的还可能短命早逝。想象一下,你正跟朋友吹牛皮呢,突然“啪叽”一下,倒在地上,眼睛一翻,谁都不认识了,这画面,想想就让人笑中带泪啊!不过,笑归笑,这背后的医学道理还是很严肃的,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别真的成了“短命鬼”。

好了,说完“行尸”,咱们再来聊聊“内虚”。张仲景仙师又说:“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这句话听起来就温柔多了,像是在安慰人。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不舒服,但脉象却很正常,这叫做“内虚”。这里的“内虚”就像是手机电量显示满格,但实际上电池已经老化了,用起来总是卡卡的。为啥会这样?因为“少谷神”啊!这里的“谷神”可不是指吃谷子的神仙,而是指脾胃功能,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身体需要的能量。脾胃不好,就像手机充电器不给力,虽然显示充电中,但电量就是上不去,手机自然就不给力了。

“虽困无苦”,听起来还挺乐观的,意思是虽然身体感觉疲惫,但因为脉象没大问题,所以不会有什么大碍。这就好比,你虽然连续加班三天三夜,累得跟狗一样,但只要你还能吃能喝能睡,就说明你的身体基础还是杠杠的,只需要稍作休息就能满血复活。不过,话虽这么说,咱们还是得悠着点,别真的把自己累垮了,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张仲景仙师说了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又觉得妙趣横生的话:“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咱们就来一场穿越千年的脉诊大冒险,保证让你笑得前仰后合,同时还能学到点中医小知识!

首先,咱们得知道,张仲景仙师那可是中医界的扛把子,人称“医圣”,他的《伤寒杂病论》可是中医临床的宝典,就相当于咱们现代人手里的iphone 13 pro max,爱不释手,代代相传。这不,咱们今天就要从他老人家的一句话里,挖出点宝贝来。

话说这“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听着是不是像老中医在念咒语?别急,咱们慢慢解析。在古代中医眼里,人的脉象那可是身体内部状况的小窗口,通过观察脉象,就能大致知道你这身体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而这“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讲的就是不同体型的人,脉象上那点微妙差别。

咱们先说说“肥人责浮”。想象一下,你有个胖乎乎的朋友,走起路来肉嘟嘟的,别提多可爱了。在中医看来,这类人呢,体内往往湿气比较重,就像夏天里的一块湿毛巾,外面看着热乎,里面却是湿漉漉的。湿气一多,气血运行就不太顺畅,就容易上浮到体表,表现在脉象上就是浮脉,感觉像是轻轻一按就能摸到,像是湖面上飘着的一片叶子,轻轻一晃就动了。所以,如果胖子朋友的脉象不是浮的,反而沉得跟石头似的,那就得注意了,可能是身体哪里不对劲儿,得赶紧调理调理。

再来说说“瘦人责沉”。哎呀,瘦子们别急着皱眉头,这可不是说你们身体不好哦。瘦人嘛,往往体内脂肪少,肌肉紧实,气血运行相对比较顺畅,不容易被湿气、痰浊这些“垃圾”堵住。因此,他们的脉象往往比较沉,得稍微用点力才能摸到,就像是挖宝藏一样,得深挖才能找到宝贝。但如果瘦子们的脉象突然变得浮了起来,就像平静的水面突然泛起了涟漪,那也可能是身体在报警,提醒你注意健康了。

不过,咱们得记住,这只是个大概的规律,人体复杂着呢,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的身体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单靠脉象判断可不够全面哦。

好了,说到这里,估计有人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也有人可能还在云里雾里。

想象一下,有一天,张仲景仙师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的中医医院。他看到一位胖乎乎的大叔正在接受脉诊,医生眉头紧锁,嘴里念叨着:“这脉象,怎么跟书本上说的不一样呢?”张仲景仙师微微一笑,走到大叔旁边,轻轻一搭脉,随即摇头晃脑地说:“肥人责浮,此君湿气太重,脉象自然上浮,若要根治,还需祛湿健脾。”大叔一听,惊讶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连声赞叹:“神医啊!我这几年的老毛病,您一眼就看穿了!”

接着,仙师又看到一位瘦得像竹竿的小伙子,医生也是一脸困惑。仙师再次出手,一搭脉,眉头一挑:“瘦人责沉,此子气血充足,脉象沉稳有力,然近日恐有烦心事扰心,脉象略显浮躁。”小伙子一听,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感谢:“真是活神仙!我这几天确实因为工作的事焦头烂额。”

围观的群众看得目瞪口呆,纷纷议论:“这老张头,果然名不虚传啊!”张仲景仙师则笑眯眯地摆摆手:“医术无止境,学无止境,各位共勉之。”

张仲景仙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呼吸者,脉之头也。”这话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别急,咱们慢慢扒拉,保证让你笑中带悟,悟中带乐!

首先啊,咱们得明白,这“呼吸”和“脉”之间,那可是有着不解之缘的。你想啊,咱们心脏一跳一跳的,不就是为了给全身送血嘛?而这血在血管里流动,产生的那股子“咚咚咚”的节奏感,就是我们常说的脉搏。所以啊,呼吸就像是脉搏的指挥家,你吸一口气,心脏就跟着嗨起来,血管里的血液也跟着奔腾;你呼一口气,心脏就稍微缓一缓,脉搏也跟着温柔起来。这不就是“呼吸者,脉之头也”嘛,简单说,就是呼吸是脉搏跳动的老大!

接下来,咱们得说说张仲景仙师提到的两种脉象,保证让你笑得前仰后合,同时还能学到真东西!

第一种情况:“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一摸脉,发现它冲出来跟百米冲刺似的,嗖的一下子,但是回去的时候呢,就像是周末加班,慢悠悠的。这种情况,咱们就叫它“内虚外实”。听起来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想象一下,这就好比一个吃货,看见美食(外面的刺激,比如风寒、热气啥的)眼睛一亮,嗖的一下子冲过去,大口大口吃(脉象冲得快),但吃完之后呢,发现自己其实胃不太好(内里虚弱),消化不动,于是只能慢悠悠地在那儿“反刍”(脉象回去得慢)。所以啊,这时候的病人,表面上看起来精神头挺足,其实啊,内里已经空了,得赶紧补补身子,别光顾着外面风光,里面垮了可就麻烦了!

第二种情况:“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这话用咱们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你一上手,这脉啊,慢吞吞的,像是周一早晨的闹钟,非要你多按几下才肯起来(脉象来得慢),但一旦起来,嘿,跟脱缰的野马似的,撒丫子就跑(脉象去得快)。这种情况,咱们就叫它“内实外虚”。

这又是啥意思呢?咱们再脑补一下场景:就好比一个人,平时在家里(内里)是个健身达人,肌肉杠杠的,力气大得能抱起一头牛(内里充实),但一出门(受到外界刺激),哎呀妈呀,一见风就咳嗽,一见太阳就头晕(外表虚弱)。这就是典型的“内实外虚”,里面硬气得很,外面却跟纸糊的一样。这时候啊,得赶紧给他加强一下“外包装”,比如多穿点衣服,多吃点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别让外面的风吹雨打给打垮了!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原来脉诊也不是那么枯燥无味嘛?张仲景仙师这简直是用生活的智慧在给我们上课啊!而且啊,这脉诊啊,就像是侦探破案,通过那么一点点线索,就能把身体里的秘密给挖出来,是不是很酷?

咱们再总结一下:张仲景仙师告诉我们,呼吸和脉搏是紧密相连的,而脉象的快慢变化,又能反映出我们身体的虚实状况。不管是“内虚外实”还是“内实外虚”,都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及时调理身体,才能保持健康哦!

张仲景仙师有一段关于寸口脉经典论述,不过呢,我会用咱们现代人的方式,加点调料,让它变得既好玩又好懂!

首先,咱们得知道,寸口啊,就是咱们手腕那儿,中医号脉的地方。想象一下,你的手腕上住着一对小冤家——卫气和荣气,它们天天在那儿较劲儿,你的脉象就反映了它们的“家庭关系”。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卫气这家伙特别强势,脉象就会显得很高亢,像是个得意洋洋的大将军,咱们就叫它“高”。卫气嘛,就像是你身体的守卫军,总是精神抖擞,保护着你不受外邪侵扰。

“荣气盛,名曰章。”荣气呢,就像是身体里的营养师,负责给各个器官送温暖、送营养。如果荣气太旺盛了,脉象就会显得特别明显,光彩照人,咱们就叫它“章”。荣气和卫气,一个负责打仗,一个负责后勤,配合得好的话,身体就杠杠的!

但是呢,这俩家伙要是“高章相搏”,也就是闹矛盾了,脉象就会变得又硬又紧,跟绷紧的琴弦似的,咱们就叫它“纲”。这时候啊,你可得小心了,说不定身体正在闹别扭呢!

反过来,如果卫气弱了,脉象就显得胆怯,咱们就叫它“惵”。想象一下,卫气就像是个胆小的士兵,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得不行。而荣气弱了,脉象就显得卑微,咱们就叫它“卑”。这俩要是都弱,脉象就软绵绵的,跟没吃饱饭似的,咱们就叫它“损”。这时候啊,你可得赶紧给自己加加油,补充点能量了!

不过呢,有时候卫气和荣气也会握手言和,脉象就变得缓和,咱们就叫它“缓”。这就像是你和朋友吵了一架,后来又和好了,心情自然就放松了。荣气要是也心情大好,脉象就会慢悠悠的,咱们就叫它“迟”。迟缓相搏,脉象就显得深沉,咱们就叫它“沉”。这时候啊,你的身体就像是个沉稳的老大爷,不急不躁,悠然自得。

最有趣的是这段:“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这句话听起来挺绕口的,但其实就是说,如果你的阳脉(就是寸脉)和阴脉(就是尺脉)都浮在表面,又大又软,像两个温柔的巨人手拉手站在那儿,那就说明你的脉象很缓和,身体状态不错,咱们就叫它“缓”。这时候啊,你可以得意洋洋地说:“看我的脉象,多和谐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0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