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三十六)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话说有一天,咱们这位聪明伶俐的小弟子,一脸求知若渴的模样,蹦跶到师父张仲景仙师面前,眨巴着大眼睛问:“师父啊,弟子有个问题想请教。您知道阳明病里,那种肚子里疼得跟刀割似的,还咕噜咕噜直响,感觉肚子里有一团气顶着,吃啥吐啥的病症,该咋整吗?”

张仲景仙师,那可是医林圣手,一听这话,嘴角微微上扬,心里想着:“这小子,又想来套我的秘方了吧?”于是,故作神秘地说:“哦?这可是个有意思的病症啊。来来来,听我细细道来。”

“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逆满,呕吐者,此乃虚寒作祟也。要想解决这麻烦,附子粳米汤可是不二法门哦!”说完,张仲景仙师的眼神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在说:“小子,学着点吧!”

小弟子一听,眼睛立马亮了起来,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附子粳米汤?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嘛!师父,快给弟子讲讲这方子怎么配,每种药材都是干啥用的?”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胡须,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爆笑中医课”:“附子一枚,记得要炮制过的哦,这附子啊,就像是大将军,能温阳散寒,回阳救逆,把体内的寒气赶得无影无踪。不过呢,这家伙有点猛,得小心使用,不然可就‘火烧连营’啦!换算成现代计量,一枚附子大约相当于咱们现在的15克。”

小弟子一听,忍不住插话:“师父,那半夏呢?是不是像间谍一样,潜入敌人内部,化痰止咳?”

张仲景仙师哈哈大笑:“你这小子,想象力还挺丰富。半夏啊,确实是化痰止咳的高手,还能降逆止呕,对于那种吃啥吐啥的症状,它可是能手到擒来。半夏半升,换算一下,大约是现在的30克。记住,半夏也得炮制过,不然它那点小脾气,可不好对付。”

“接下来,甘草一两,这甘草啊,就像是和事佬,调和诸药,还能缓急止痛,给附子、半夏这些猛将们打个圆场,免得它们在体内闹矛盾。一两甘草,大约就是现在的5克。有了它,整个方子就和谐多了。”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又问:“那大枣和粳米呢?它们是不是负责后勤的,给身体补充能量?”

张仲景仙师点头微笑:“对头!大枣十枚,甘甜入脾,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粳米半升,大约是现在的25克,这可是脾胃的好朋友,能健脾养胃,和中止泻。这两味药啊,就像是后勤部长,给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让身体有力气去对抗病魔。”

“好了,方子讲完了,咱们来看看怎么制作这附子粳米汤吧。首先,把这五味药材统统放进锅里,加水八升,换算成现代计量,大约是1600毫升。然后,开大火煮沸,转小火慢慢熬煮,直到粳米煮得软烂,汤色变得浓稠。这时候,把药渣过滤掉,留下浓浓的汤汁,温服一升,也就是大约200毫升,一天喝三次。”

小弟子听得目瞪口呆,感叹道:“师父,您这方子真是绝了!既有大将军冲锋陷阵,又有和事佬调解矛盾,还有后勤部长提供补给,这病魔哪里还能站稳脚跟?”

张仲景仙师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笑道:“小子,学医之道,在于精研细思,融会贯通。这附子粳米汤啊,只是冰山一角,中医的博大精深,还有待你去慢慢探索呢。”

小弟子连连点头,心中充满了对中医的敬畏和热爱。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像师父一样,妙手回春、悬壶济世的大医家。

话说这附子粳米汤啊,别看它药材简单,组合起来却是威力无穷。附子温阳散寒,半夏化痰止呕,甘草调和药性,大枣、粳米补中益气,五味药材各司其职,共同协作,把体内的虚寒之邪一扫而空。

咱们再来说说这中医理论里的“阳明病”。阳明病啊,在中医里可是个大话题。阳明经啊,就像是身体里的“锅炉房”,负责给全身提供热量和动力。一旦阳明经出了问题,那可就热闹了,不是热得要命,就是冷得发抖,各种奇怪的症状都可能冒出来。

像咱们今天说的这个病症啊,就是阳明经里的虚寒之邪在作祟。虚寒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股“冷风”,吹得肚子咕咕叫,疼得要命,还吃啥吐啥。这时候啊,附子粳米汤就像是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散了体内的寒气,让身体重新恢复了温暖和活力。

不过啊,咱们也得小心。附子这药材啊,虽然威力无穷,但也是个“小暴脾气”。用得好,那是治病救人的良药;用得不好,那可就是害人的毒药了。所以啊,用药如用兵,需谨慎再谨慎。

说到这里啊,小弟子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师父啊,这附子粳米汤虽然好使,但要是遇到那种热得要命、口干舌燥的阳明病,该怎么办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这话,眼睛一亮:“小子啊,你这问题问得好!遇到那种热证啊,咱们就得用白虎汤了。白虎汤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股清泉,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不过啊,白虎汤也是个‘狠角色’,用得不当也会出问题。所以啊,学医之道啊,就在于一个‘精’字,要精研细思、精益求精才行啊!”

小弟子一听这话,连连点头称是。从此以后啊,他更加用心地学习中医知识,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像师父一样的大医家。

咱们再聊聊这附子粳米汤里的药材吧。附子啊,那可是个“狠角色”,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力可不是盖的。不过呢,附子也有它的“小脾气”,用得不当就会“火烧连营”、伤阴动血。所以啊,用附子啊,一定得小心谨慎、炮制得当才行。

半夏呢,就像是个“化痰高手”,能把体内的痰浊化掉、排出体外。不过呢,半夏也有它的“小缺点”,就是有点毒性。所以啊,用半夏啊,也得炮制得当、用量适宜才行。

甘草啊,就像是个“和事佬”,能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在附子粳米汤里啊,甘草就像是给附子、半夏这些“猛将”打个圆场、避免它们闹矛盾的好帮手。

大枣和粳米呢,就像是个“后勤部长”,能给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营养。在附子粳米汤里啊,它们就像是给身体加油打气的“啦啦队”,让身体有力气去对抗病魔。

说到这里啊,小弟子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师父啊,那这附子粳米汤是不是只能治阳明病的虚寒证啊?要是遇到其他病症呢?”

师父一听这话啊,哈哈大笑:“小子啊,你这问题问得好啊!中医啊,讲究的是个‘辨证施治’,就是得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附子粳米汤啊,虽然能治阳明病的虚寒证,但要是遇到其他病症啊,那就得另寻他方了。”

有一天,小弟子满脸疑惑地凑近张仲景仙师,眨巴着大眼睛问道:“师父啊,我这心里一直有个谜团解不开,就是那个阳明病,你说它咋就这么神奇呢?肚子里冷得跟冰块似的,疼得让人直哼哼,吃啥吐啥,关键是,还感觉肚子里有个奇怪的东西鼓起来,像是个长了头长了脚的外星生物,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一笑,捋了捋长胡子,悠悠地说道:“这事儿啊,得从咱们中医的经典理论说起。阳明病,那可是中医里的一个大类,简单来说,就是肠胃这块儿出了问题,阳气不足,寒气入侵,结果呢,肠胃功能就乱了套,该消化的不消化,不该疼的疼得要命。”

“至于你说的那个,肚子里有东西突起,像是有头有脚,那其实是中医里的一种形象描述,咱们叫‘症瘕’,说白了,就是肚子里的气血、寒气、痰湿这些东西搅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包块,虽然听起来挺吓人的,但别担心,咱有办法对付它!”

小弟子一听,眼睛一亮,赶紧追问:“啥办法?啥办法?”

张仲景仙师微微一笑,从抽屉里掏出一张泛黄的药方,神秘兮兮地说:“看好了,这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大建中汤!专治你这阳明病,肚子冷痛,呕吐不止,还有那神秘的‘外星生物’!”

小弟子接过药方,一看之下,眉头紧锁:“师父,这药方上写的都是啥啊?蜀椒、干姜、人参、胶饴,这些都是啥玩意儿?咋吃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大笑,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啊,这个蜀椒,就是四川的花椒,它可是个好东西,能温中散寒,止痛止痒。你想啊,肚子里那么冷,不得放点热乎乎的东西进去暖和暖和吗?这蜀椒啊,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肚子里的寒气烧得无影无踪!”

“然后呢,干姜,这个你可得记住了,不是普通的生姜哦,是晒干了的老姜。它呢,能温中回阳,散寒止痛。你想想啊,干姜就像是那些老将军,经验丰富,威力无穷,一进肚子,就能把那些寒气、湿气都赶跑!”

“再来说说这个人参吧,它可是个宝贝,能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你想啊,这阳明病折腾了这么久,身子骨肯定虚弱得很,得赶紧补补啊。人参就像是那滋补的鸡汤,能让你的身体迅速恢复活力!”

“最后这个胶饴啊,其实就是麦芽糖啦,甜甜的,能缓急止痛,滋润肠道。你想啊,这肚子里又是冷又是痛的,不得来点甜的哄哄它吗?胶饴就像是那温柔的小手,轻轻抚摸着你的肚子,让你感到无比的舒适!”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惊叹道:“哇塞,这药方这么厉害啊!那咋做呢?师父快教我!”

张仲景仙师点了点头,开始详细讲解制作方法:“首先啊,你得把蜀椒的籽儿去掉,不然太辣了,受不了。然后呢,把干姜、人参洗干净,切成小块儿。接着啊,把这三样东西放进锅里,加上四升水,记住啊,这古代的一升水,大约就是现在的八百毫升,你得自己换算一下。然后呢,用大火烧开,再转成小火慢慢炖,炖到只剩两升水的时候,就把药渣捞出来。”

“然后呢,再把那胶饴加进去,继续用小火炖,炖到只剩一升半的时候,就好啦!记住啊,这胶饴得慢慢加,不然容易糊锅。最后呢,把这药汤分成两份,早晚各喝一份,喝完之后啊,过一会儿,就可以喝点粥了,最好是那种稠稠的糜粥,这样能让药效更好地吸收。”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师父,我记住了!那这药方里的药材,每样要多少呢?”

张仲景仙师微微一笑,伸出了手指:“听好了啊,蜀椒呢,要二合,古代的一合大约是现在的5克,所以就是10克。干姜呢,要四两,也就是20克。人参呢,要一两,也就是5克。胶饴呢,要一升,这个就比较难算了,因为胶饴的密度不一样,不过呢,咱们就大致估算一下,一升胶饴大约就是50克左右吧。”

小弟子嘿嘿一笑,又问:“那师父啊,这药方吃了之后,多久能见效呢?”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胡子,思考了一会儿:“这个嘛,因人而异啦。不过呢,一般来说啊,喝完药之后,过上一会儿,你就能感觉到肚子里暖洋洋的,很舒服。然后呢,再喝点粥,休息一下,第二天起来啊,保证你精神焕发,肚子也不疼了,那神秘的‘外星生物’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啦!”

小弟子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哇塞,师父,你太厉害了!我这就去准备药材,赶紧把这药方吃了,再也不受这阳明病的折磨啦!”

老中医看着小弟子欢天喜地地跑去准备药材,心里也是一阵欣慰:“这孩子啊,真是聪明伶俐,将来一定能成为中医界的栋梁之才!”

不过呢,老中医心里也清楚,这阳明病啊,可不是那么好治的。虽然大建中汤是个宝贝,但也得看病情轻重、体质强弱来用。所以啊,他还得时刻关注着小弟子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药方才行。

话说小弟子准备好药材之后啊,就开始按照师父的指示熬药了。他先把蜀椒的籽儿去掉,然后把干姜、人参切成小块儿,放进锅里加上水。然后呢,他就开始生火熬药了。这熬药啊,可是个技术活儿,得时刻盯着火候才行。小弟子呢,也是个细心的人,他一会儿加点儿柴火,一会儿搅搅药汤,忙得满头大汗。

终于啊,经过了一番努力之后,药汤熬好了。小弟子小心翼翼地把药汤倒进碗里,然后端到师父面前请师父品尝。老中医一看这药汤啊,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浓稠适中、口感丝滑,就知道这药熬得不错。于是啊,他就端起碗来喝了一口,然后点了点头:“嗯,不错!火候掌握得刚刚好!你小子啊,还真是有两把刷子!”

小弟子一听师父夸奖啊,心里美滋滋的:“嘿嘿,师父过奖了!这都是师父教得好!”

接着啊,小弟子就按照师父的指示开始喝药了。这药啊,虽然有点辣有点甜有点苦有点涩,但小弟子还是皱着眉头一口气喝了下去。喝完之后啊,他就觉得肚子里暖洋洋的、很舒服。然后啊,他就按照师父的指示喝了点粥、休息了会儿。

第二天早上起来啊,小弟子就觉得精神焕发、神清气爽、肚子也不疼了、胃口也好了。他高兴得不得了:“哇塞!师父!这大建中汤真是太神奇了!我的阳明病全好了!”

张仲景仙师一听也很高兴:“哈哈!我就知道这大建中汤能治好你的病!不过啊,你小子也别太得意忘形了!这阳明病啊,可是个容易反复发作的病!你得注意调养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75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