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四十二)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话说有一天,咱们中医界的小萌新,小弟子,一脸懵懂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眨巴着大眼睛问:“仙师啊,我这心里头有个大大的疑惑,非得您来给我解解惑不可。您知道吗?就是那个伤寒病,肚子胀得跟鼓似的,还净说胡话,寸口那脉呢,又浮又紧,这该怎么整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家伙问题还不小呢,但脸上却是笑眯眯的,仿佛在说:“小家伙,今儿个就让你看看什么叫真正的中医智慧!”

仙师捋了捋长髯,慢悠悠地说:“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伤寒嘛,就是外感风寒邪气,邪气这家伙可不老实,到处乱窜。肚子胀得跟怀了孕似的,那是因为脾胃受了邪气欺负,消化不动食物了,气儿都堵在那儿。至于说胡话嘛,那是心神不宁,邪气都跑到脑子里捣乱去了。寸口脉浮而紧,这可是外感风寒的典型脉象,浮说明邪气在表,紧呢,就像是绳子绑着一样,说明寒气束住了气血。”

小弟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心想:“这中医术语可真够绕的!”

仙师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哈哈一笑:“别急,咱们继续。关上弦脉,这可是关键。关上啊,就是寸口脉再往里的位置,它对应的是咱们的五脏六腑。弦脉呢,就像琴弦一样紧绷绷的,这说明啥?说明肝气不舒啊!肝是将军之官,喜欢条达舒畅,这一不舒,它就发脾气了,直接欺负起脾胃来了。这在中医里啊,就叫‘肝乘脾’,简称‘肝欺负脾’,哈哈,够形象吧!”

小弟子一听,差点没笑喷出来,心想:“这中医解释起来,还真是接地气,连‘欺负’都用上了!”

仙师接着说道:“所以啊,这病啊,名字就叫‘纵’。纵啥呢?纵的是肝气,它太嚣张了,不守规矩,到处乱窜。怎么办呢?咱们得治治它,让它知道谁是老大!怎么治?刺期门穴!期门啊,就是肝的募穴,就像是肝的大门,刺激这里,就能直接跟肝对话,让它消消气,别老欺负脾胃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一亮:“刺期门?听起来好酷啊!是不是像武侠小说里那样,一针下去,邪气就嗖嗖往外冒?”

仙师被他逗乐了:“哈哈,你这小子,想象力倒是挺丰富。不过啊,虽然没那么神奇,但针灸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期门穴啊,一针下去,肝气就能得到疏导,脾胃也就能松口气了。当然了,这针灸可不是随便扎的,得找专业医师来操作,不然扎错了地方,可就麻烦大了。”

小弟子连连点头:“明白明白,安全第一嘛!那仙师,这病治好了,以后还会复发吗?”

仙师摇了摇头:“复发不复发,那得看患者自己了。中医讲究的是治未病,就是还没生病就得预防。要想不复发,就得注意调养身体,别让肝气老是郁闷,也别让脾胃老是受累。这人啊,就像一台机器,得定期保养,不然早晚得出问题。”

小弟子,一脸懵懂地跑过来,眨巴着大眼睛问张仲景仙师:“师父啊,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说这伤寒发热,浑身冷得直打哆嗦,还渴得要命,老想喝水,这到底该咋整啊?”嘿,这小子,一口气问出这么多症状,看来是真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

张仲景仙师一听,心里暗笑,心想:“这小子,肯定是又偷看了我的《伤寒杂病论》,结果看得一知半解,现在来我这儿找答案了。”不过,咱作为师父,当然得耐心解答,还得让他听得明明白白,乐乐呵呵的。

于是,他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说:“小子啊,你这问题问得好!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这症状听起来是挺难受的。不过呢,你得先搞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可不简单。”

“你看啊,伤寒发热,那就是外邪入侵,身体正气在和邪气打架呢,所以体温就升上去了。啬啬恶寒呢,就是身体觉得冷,这是因为邪气把阳气给堵住了,阳气到不了体表,所以你就感觉冷飕飕的。至于大渴欲饮水嘛,那是因为身体在打仗,消耗了大量的水分,所以你就渴得要命,想喝水来补充。”

“但是啊,小子,你可别光顾着喝水,这背后的病机你还没搞明白呢。我告诉你啊,这时候你的肚子肯定是胀胀的,因为寒气把脾胃也给冻住了,脾胃运化不了水湿,水湿就堵在肚子里了。所以啊,你虽然渴,但喝水也得适量,喝多了反而更胀。”

“还有啊,你可能会自汗出,这是因为身体想通过出汗来排邪,但邪气太盛,正气不足,所以汗出得也不痛快。小便呢,可能也不咋顺畅,因为水湿都堵在肚子里了,下不去嘛。至于寸口脉浮而涩,关上弦急,这都是脉象上的表现,说明肝气不舒,肺气不畅,肝木克肺金了,这就叫‘横’病。”

“那咋治呢?我告诉你啊,这时候你得找期门穴,这可是肝经的募穴,刺激它能疏肝理气,调和肝肺。肝气一舒,肺气就畅了,水湿也就能运化了。所以啊,刺期门穴,就是治疗这个病的关键。”

说到这里,张仲景仙师看着小弟子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心里暗喜:“这小子,总算是听明白了。”不过,咱还得再给他加深点印象,让他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能迅速反应过来。

于是,他又开玩笑地说:“小子啊,你可得记住了,以后遇到这种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的病人,千万别急着给他们喝水,得先问问他们肚子胀不胀。要是胀的话,那就得考虑是不是肝乘肺了,是不是得刺期门穴了。不然啊,你给他们喝再多水,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还可能加重病情呢!”

有一天,一个小弟子蹦跶到张仲景仙师面前,一脸求知若渴的样子,就像一只饿了三天三夜终于看到肉骨头的小狗。他眨巴着眼睛问:“仙师啊,我有个问题想不通,就是那个太阳病二日,病人烦躁得很,结果有人给他背上来了一记热乎乎的熨斗大法,这一熨,嘿,大汗如雨下,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胡子都差点笑歪了,心想这小子真是会问。他捋了捋长髯,慢悠悠地说:“这事儿啊,得从太阳病说起。太阳病,说白了就是外邪入侵,咱们身体的阳气就跟敌人干上了,这时候呢,病人可能会有点发烧、怕冷啥的。要是这时候病人烦躁不安,那说明邪气正跟阳气斗得难解难分呢。”

“然后呢,也不知道是哪个二愣子,想给病人来个‘温暖疗法’,直接拿熨斗给背上来了一下。这一来,好家伙,火力全开,直接把邪气给推进胃里头了。胃里头本来就有水有火,平衡得很,这一下子外来户闯进来,水就被烤干了,胃里头就开始闹腾了。病人呢,就更烦躁了,烦躁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说胡话了,这就是咱们说的‘谵语’。”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啊?这么神奇?那后来呢?”

张仲景仙师继续娓娓道来:“这一闹腾,十天半个月的,病人可能会突然打个冷颤,然后开始拉肚子。这时候啊,你可别慌,这可不是病情加重了,而是邪气在往外排呢,是身体要好转的迹象。所以啊,这时候咱们得沉得住气,别一拉肚子就给止泻药,那可就把邪气又给堵回去了。”

小弟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又问:“那要是这时候病人腰以下不出汗,想尿尿又尿不出来,还犯恶心,脚底下还怕风,大便干燥,小便应该多才对,结果又不多,这又是咋回事儿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这问题问得有点水平啊,于是更加来了兴致:“这事儿啊,说明邪气在身体里头捣乱呢。腰以下不出汗,那是邪气把下焦给堵住了;想尿尿尿不出来,那是因为膀胱被邪气给骚扰了;犯恶心呢,那是胃气上逆;脚底下怕风,那是邪气在下焦作祟;大便干燥呢,那是因为津液被邪气给榨干了;小便不多呢,那是因为邪气把水道给堵了。”

“这时候啊,病人拉完大便后,可能会突然觉得头疼得厉害,就像被谁敲了一闷棍似的。这时候你可别慌,那是因为邪气往上冲呢。还有啊,这时候病人的脚底板肯定是热的,那是因为胃气往下走呢,胃气一下行,邪气就被带着往下排了。”

小弟子听得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来:“仙师啊,您这一番话,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啊!原来中医这么神奇,这么深奥啊!”

张仲景仙师笑了笑:“中医啊,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要想学好中医,不光得背书上的理论,还得多观察病人,多思考。就像你刚才问的那个问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理解了中医的阴阳平衡、邪气入侵这些基本概念,就能迎刃而解了。”

“所以啊,小伙子,要想在中医这条路上走得远,走得稳,就得多下功夫,多琢磨。别整天想着找捷径,中医这玩意儿,可没有捷径可走。”

小弟子连连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跟着仙师学习,将来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大医家。

说到这里啊,咱们得插一嘴。中医啊,那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讲究的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讲的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所以啊,要想学好中医,不光得背书上的那些条条框框,还得用心去感悟、去体会。

就像咱们刚才说的那个太阳病二日的例子啊,其实啊,它讲的就是一个邪气入侵、阳气抗争的故事。邪气来了,咱们身体的阳气就得跟它干架。干架的过程中呢,就会产生一些症状,比如发烧、怕冷、烦躁啥的。这时候啊,咱们就得根据症状来判断邪气的性质、位置,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就拿那个熨斗大法来说吧,本来是想给病人来点温暖疗法,结果呢,却把邪气给推进胃里头了。这一推进啊,胃里头就乱套了,水被烤干了,胃就开始闹腾了。所以啊,治疗的时候啊,咱们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可不能一刀切、一锅煮啊。

还有啊,中医讲究的是预防为主。就像咱们平时说的“治未病”,那就是要在疾病还没发生的时候就采取措施来预防它。所以啊,咱们平时啊,得多注意锻炼身体、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啥的,这样才能让身体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才能远离疾病的困扰。

说到这里啊,咱们再聊聊那个脚底板发热的事儿。可能有人会问了:“脚底板发热跟中医有啥关系啊?”嘿,您还别说,这脚底板发热啊,在中医里头可是个大学问呢!

咱们中医讲究的是经络学说,认为咱们的身体里头有好多条经络在运行气血、沟通表里。其中啊,有一条经络叫做足阳明胃经,它可是从咱们的头面部一直走到脚底的。所以啊,当胃气下行的时候啊,它就会沿着这条经络往下走,走到脚底的时候呢,就会让脚底板发热。

所以啊,下次您要是觉得脚底板热乎乎的,可别急着脱袜子啊,那可能是您的胃气在下行、邪气在往外排呢!这时候啊,咱们得沉得住气、耐心观察,看看身体还有啥其他反应。要是真的觉得不舒服了、不对劲儿了,那咱们再去找大夫看看也不迟啊。

再聊聊那个大便干燥、小便不多的事儿吧。可能有人会问了:“大便干燥跟小便不多有啥关系啊?”嘿,您还别说,这事儿啊,在中医里头啊,也是讲究得很呢!

咱们中医啊,认为咱们的身体里头有好多津液在滋润着各个脏腑器官。这些津液啊,就像咱们身体里的润滑油似的,让咱们的身体能够正常运转。所以啊,当邪气入侵、阳气抗争的时候啊,这些津液啊,就可能会被消耗掉一部分。

就像咱们刚才说的那个太阳病二日的例子啊,当邪气把下焦给堵住的时候啊,大肠里的津液就可能被消耗掉一部分,导致大便干燥。同时呢,邪气还可能把水道给堵住,导致小便不多。所以啊,治疗的时候啊,咱们得想办法把这些邪气给赶出去、把水道给疏通开、把津液给补充上才行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417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