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伤寒例(十四)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4.9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25

小弟子一脸问号地问张仲景仙师: 哎呀,师父啊,我这心里头有个大大的疑惑,就像那悬在半空中的风筝,怎么也落不下来。您知道吗?我读到“脉浮而大,心下反鞕”这句,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啊!这说的是啥情况呢?是不是就像一个人表面看着挺高兴(脉浮),其实心里头藏着个大秘密或者大烦恼(脉大),然后肚子那儿还硬邦邦的(心下反鞕)?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啊?

张仲景仙师笑眯眯地解答: 哈哈,你这小子,想象力倒是挺丰富嘛!不过呢,咱们中医的事儿,可没那么简单直白,得细细道来。

首先啊,咱们说这“脉浮而大”。脉浮,就像是春天里河面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流开始活跃起来,反映在脉象上,就是手指轻轻一搭,就能感觉到脉搏跳动得很明显,像是在跟你打招呼呢!这通常意味着体表有邪气入侵,身体正在调动正气来抵抗,就像国家边境上起了战事,军队都调到前线去了。

而“脉大”,可不是说你的血管变粗了哈,而是指脉搏跳动的幅度大,力量足,像是战场上那些士气高昂的士兵,一个个都憋着劲儿要往前冲呢!这往往表示体内有热邪在作祟,热邪嘛,就像夏天里的太阳,火辣辣的,让人受不了。

但是呢,奇怪就奇怪在,这体表有邪气,体内又有热邪,按道理说,应该是身体上下都热得不行,应该想办法散热才对。结果呢,这“心下反鞕”,就像是吃了块没煮熟的红薯,堵在胸口,下不去,还硬邦邦的,让人难受得紧。

小弟子听到这,心口也仿佛堵上了: 哎呀,师父,您这一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这热邪和邪气给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啊!那咱们该怎么办呢?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胡子,一脸地风轻云淡: 莫急莫急,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这“脉浮而大,心下反鞕”,它背后的原因啊,可能有两个:一个是热邪藏在五脏里头(属脏者),一个是热邪跑到六腑里头去了(属腑者)。

要是热邪藏在五脏里头,咱们就得想办法把它攻出来,但是啊,可不能随便发汗。你想啊,这热邪本来就藏在里头,你要是再一发汗,不就等于给热邪开了个后门,让它趁机逃跑了吗?到时候,热邪没去掉,反而伤了正气,那可就不划算了。

要是热邪跑到六腑里头去了呢,咱们同样不能让它轻易地从小便里溜走。为啥呢?因为六腑啊,它就像是身体的下水道,负责把体内的垃圾和毒素排出去。你要是让这热邪通过小便频繁地排出去,那下水道不就堵了吗?到时候,大便就会变得干燥坚硬,排便可就困难了。所以啊,咱们得小心谨慎,别让这热邪有机可乘。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 师父,您这一番话,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啊!那要是遇到这“脉迟者”,又该怎么办呢?

张仲景仙师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嗯,问得好!这“脉迟者”,就像是那慢吞吞的乌龟,脉搏跳动得缓慢无力。这说明啊,体内的正气已经不足了,就像是军队打了败仗,士兵们都疲惫不堪,没力气再打仗了。这个时候啊,咱们就不能急着去攻邪了,得先养养正气,让身体慢慢恢复过来。不然的话,强行攻邪,就像是让疲惫不堪的士兵再去打仗,那不是让他们去送死吗?所以啊,咱们得耐心等待,等到正气足了,再去攻邪也不迟。

小弟子满脸疑惑地问张仲景仙师:嘿,师父!我这脑袋里装满了问号,今儿个就想问问您,那伤寒病里说的“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到底是个啥情况?听起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秘籍口诀嘛!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长须,笑眯眯地说:哈哈,你这小子,还真把医学当武侠了!不过,这伤寒啊,确实有点儿“武林秘籍”的味道。来,我给你细细道来。

小弟子搬了一把小板凳,坐好了:好嘞,师父,我这耳朵可洗干净了,就等您这“秘籍”呢!

张仲景仙师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咱们先说这“脉阴阳俱紧”。这脉啊,就像河流,有宽有窄,有急有缓。中医里的“阴阳”,简单来说,就是手的内侧(阴)和外侧(阳)。当伤寒来袭,正气和邪气在体内打架,这脉就变得紧张了,就像河流遇到了礁石,水流变急,浪花四溅。所以啊,“脉阴阳俱紧”,就是说不管是手的内侧还是外侧,摸到的脉都紧绷绷的,像弦一样。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哦,我明白了,这就像考试前我紧张得心跳加速,手也跟着抖起来,只不过这次是人体内的“河流”在抖!

张仲景仙师点头笑道:对,你这个比喻挺贴切。接着说“恶寒发热”。恶寒,就是冷得直打哆嗦,好像被北极熊抱了一下;发热呢,就是体内的小火炉烧得旺旺的,跟吃了辣椒似的。这两个症状一起出现,就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就像冰火两重天,让人苦不堪言。

小弟子脸上露出了恐惧的表情:师父,那“脉欲厥”又是啥意思?听起来好吓人啊!

张仲景仙师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别怕,这“厥”啊,是脉象的一种变化。想象一下,你正在吃冰淇淋,突然咬了一口辣椒,那滋味儿是不是让你措手不及?这“厥脉”就像这样,一开始脉来得很猛,像洪水滔天,然后慢慢变小,细得像根线,接着又来个大浪头,又是汹涌澎湃。这就是“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伤寒病邪在体内捣乱,让脉象也跟着“发疯”呢!

小弟子笑地满地打滚:哈哈,师父,您这解释太生动了!那接下来呢,恶寒得厉害会咋样?

张仲景仙师表情严肃的说道:恶寒得厉害,就像被冻成冰棍儿,全身毛孔都紧闭着,可有时候呢,这冰棍儿突然遇到了暖气,就“翕翕汗出”了,也就是微微出汗。但这可不是好事,因为这时候毛孔虽然开了,但里面的寒气还没完全散去,再加上出汗,津液一伤,喉咙就容易痛,就像吃了太多冰淇淋,嗓子发炎一样。

小弟子叹息道:哎哟,这伤寒病还真够折腾人的!那要是热得多呢?

张仲景仙师继续说道:热得多啊,那眼睛就像被火烤了一样,红红的,血丝都冒出来了,看起来就像兔子眼。而且,这热气还会扰乱心神,让人眼神不灵动,就像熬夜打游戏打多了,眼神呆滞一样。这时候,如果医生再给你用点发汗的药,想帮你把邪气赶出去,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咽喉就更容易受伤了,就像火上浇油。

小弟子张大了嘴巴:妈呀,这伤寒病也太狡猾了!那要是再用泻药呢?

张仲景仙师神情严肃的说道:泻药啊,那更是雪上加霜了。寒气多的时候,用泻药就像冬天开窗户,寒气直往肚子里灌,拉的粑粑都是清的,跟水一样。热气多的时候,用泻药就像给油锅加水,噼里啪啦乱炸,拉的粑粑就可能带脓带血,那可就更惨了。

小弟子露出悲惨的表情:师父,那要是用热敷或者艾灸呢?

张仲景仙师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热敷或者艾灸啊,就像给身体穿了个棉袄,本来是想暖暖身子,但如果体内湿气太重,这棉袄一捂,湿气就出不来了,反而会让皮肤发黄,就像秋天收获的玉米,放久了就会变黄一样。要是用热敷敷喉咙,那喉咙就更干了,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渴得要命。

小弟子冷汗直冒:师父,听您这么一说,这伤寒病真是防不胜防啊!那有没有救命的稻草呢?

张仲景仙师神秘的一笑:当然有啦!这根救命稻草就是小便。如果小便通畅,说明体内的水液循环还正常,邪气还没完全堵住尿路,那就还有救。要是小便都排不出来了,那就危险了,就像河流干涸了一样,身体里的毒素和邪气就排不出去了,情况就棘手了。

话说有一天,小弟子蹦跶到张仲景仙师面前,一脸求知若渴地说:“师父师父,我想知道伤寒发热时,为啥嘴里会像开了锅似的呼呼冒气,头还疼得要命,眼睛还变黄,鼻子出血止不住,感觉身体里的阴阳俩小人在打架都虚了。还有啊,有的人想喝水喝到吐,有的人碰水都怕得要命,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捋了捋长髯,笑眯眯地说:“嘿,你这问题问得好,咱们中医讲究的就是个‘望闻问切’,你这一下子把好几个症状都问全了。来来来,为师给你细细道来,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还能学到不少干货!”

“首先啊,伤寒发热,那是外邪入侵,正气在跟它打架呢,嘴里呼呼冒气,那是因为体内有热,热气往上冲,连带着头也跟着疼,眼睛发黄,那可能是肝胆也受影响了,肝开窍于目嘛。至于鼻子出血止不住,那可是热毒太盛,把血管都给‘烤’破了。这时候啊,病人的阴阳两虚,就像两军交战,双方都筋疲力尽了。”

“说到想喝水和怕喝水,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想喝水的呢,说明体内还是热,想用水来灭火,但要是喝得太多,胃受不了,就得吐。这就像你渴极了猛喝一大杯水,结果打嗝都打嗝不出来,对吧?而那些怕喝水的,那是体内寒气太重,水一进去就像冰块掉进了油锅,‘嗞啦’一下,寒气更重了,手脚都发凉,这就是厥证了。”

“这时候啊,你要是乱给病人下药,比如用泻药,那可就麻烦了。喉咙里可能会长疮,疼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要是病人手脚还暖和,那可要小心了,泻得太狠,肠子都可能受不了,拉出脓血便来。头痛目黄的人,用了泻药,眼睛都可能睁不开,你说吓人不吓人?”

“再说说想喝水的,用了泻药,脉象都可能变得微弱,声音也变得跟小鸟叫似的,细声细气,咽喉还像被堵住了一样。你要是给他发汗,嘿,他可能会冷得直打颤,跟筛糠似的。而那些怕喝水的,用了泻药,肚子里就更冷了,啥也不想吃,拉出来的大便还夹杂着没消化的食物,跟吃啥拉啥似的。你要是给他发汗,嘴里可能会烂,舌头上还会长出一层白白的舌苔,烦躁得很,脉搏跳得飞快,大便还拉不出来。过个六七天,可能还会便血,小便也不顺畅了。”

“所以啊,咱们中医看病,得全面考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情也不同,得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就像做饭一样,你得知道客人喜欢吃什么口味,才能做出让他们满意的美味佳肴,对吧?”

小弟子听得目瞪口呆,又继续问道:“师父,我还想知道汗、吐、下三法的那些门道!

张仲景仙师一听,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对医学充满好奇的自己,笑眯眯地说:“嘿,小家伙,这你可问对人啦!来来来,咱们今儿个就好好聊聊这中医里的三大法宝——汗、吐、下三法,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还能笑出腹肌来!”

“首先啊,咱们说这‘汗法’,就像是给身体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想啊,人体有时候就像个闷葫芦,里面湿气、寒气、热气一堆,闷得慌。这时候,咱们就得用点发汗的药,比如麻黄、桂枝啥的,它们就像是热情的导游,带着你身体的汗液来个痛快淋漓的旅行,把体内的那些不爽都赶出去。这样一来,感冒啊、风寒啊,统统都拜拜啦!不过呢,记得哦,汗出了就好,别太过头,不然就成了‘水淹七军’啦,哈哈!”

“接下来,咱们聊聊‘吐法’。哎呀,这个吐啊,可不是让你没事就抠嗓子眼儿玩儿,那是自残行为,咱们中医可不提倡。吐法呢,是针对那些吃坏了肚子,或者胃里积了太多痰浊、食积的朋友们。这时候,咱们用点瓜蒂、藜芦这些猛药,它们就像是身体里的清洁工,把那些垃圾、毒素一股脑儿地往外赶。当然了,吐完之后,那感觉就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都轻快了。不过,吐完之后记得多喝水,补补水分,不然就成了‘干涸的河流’啦,哈哈!”

“最后,咱们的重头戏来了——‘下法’。下法啊,简单来说,就是给肠道来个大扫除。你想啊,肠道要是堵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便秘、腹胀、口臭,一系列问题都来了。这时候,咱们就得用点大黄、芒硝这些峻猛的药,它们就像是肠道里的特种兵,带着你身体的垃圾一路冲锋陷阵,直到把它们统统赶出体外。不过啊,记得哦,下药的时候得悠着点,别一股脑儿地全上了,不然,嘿嘿,那场面可就壮观了,简直就是‘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啊!”

说到这里,张仲景仙师停顿了一下,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凡服下汤啊,记住一个原则——‘得利便止,不必尽剂’。啥意思呢?就是说啊,当你喝了下法的药之后,只要大便通了,肚子不涨了,那就别再喝了。因为啊,药这东西,可不是越多越好,得恰到好处才行。不然,喝多了,那可就成了‘药罐子’啦,哈哈!”

“当然了,这汗、吐、下三法啊,只是中医里的冰山一角。中医啊,博大精深,里面的学问多了去了。要想真正掌握它,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过呢,只要你肯下功夫,多学习,多实践,那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像我这样的‘老中医’,哈哈!”

“哦对了,小弟子啊,我还得提醒你一句。这中医啊,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因人而异。所以啊,同样的病,不同的人,用的药可能就不一样。你可千万别以为,哦,这个方子治好了张三,那我就照搬来治李四,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啊,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都是独一无二的,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行。”

“还有啊,这中药啊,可不是你随便在路边捡个草叶子就能当药用的。中药的采摘、炮制、配伍,那可都是有讲究的。所以啊,要想学好中医,那就得先从认识中药开始,了解它们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这样才能在临床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985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