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128.8万字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八)

书名: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话说有一天,小弟子眨巴着求知若渴的大眼睛,一脸天真地问起了他的师父张仲景仙师:“师父啊,我听说阳明病要是脉浮又大,那就意味着病人肯定会潮热,这是为啥呢?感觉这里面藏着好多秘密,您能给我讲讲不?”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今天是想挖点宝贝啊!于是他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说:“哈哈,你这问题问得好,咱们中医的学问啊,那可真是深似海,广如天。既然你这么好奇,那我就给你说道说道这阳明病的奥秘,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还能笑出腹肌来!”

“首先啊,咱们得明白,阳明病在中医里可是个大家伙,它主要跟咱们的胃和大肠有关。胃是仓廪之官,大肠呢,是传导之府,这俩要是闹起别扭来,那身体可就得遭殃了。阳明病呢,简单来说,就是这两个地方的功能出了点问题,要么是太热了,要么是堵住了,反正就是不顺畅。”

“好了,言归正传,咱们说说这脉浮而大的事儿。脉浮啊,就好比是水面的浮萍,轻轻一碰就晃悠,这说明病邪啊,它不在里面藏着掖着,而是大大方方地浮在表面。在中医里,脉浮往往代表着有外邪入侵,或者是阳气外散。而这脉大呢,就像是大江大河,水流汹涌澎湃,说明咱们身体里的气血啊,它正在一股脑儿地往外冲呢!”

“那么,当阳明病遇到脉浮而大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这就好比是夏天中午的太阳,又热又毒,晒得大地滚烫滚烫的。咱们的身体也是这样啊,阳明经里的热气它憋不住了,就开始往外冒。但是呢,它又不是一直冒个不停,而是有规律地一阵阵来,这就叫潮热。为啥叫潮热呢?你想啊,潮水是不是涨一阵退一阵的?这潮热也是一样的道理,它发作起来有规律,到时候就来,到时候就走。”

“而且啊,这脉浮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它往往会让人自汗出。为啥呢?因为脉浮说明阳气在外,阳气足了,毛孔自然就打开了,汗液也就跟着往外排了。所以啊,你要是看到一个阳明病的患者,他的脉浮而大,那你就可以断定,这家伙肯定得潮热,而且一热起来,汗水就跟下雨似的,哗哗地流。”

说到这里,师父突然话锋一转,笑眯眯地问弟子:“小子,你猜猜看,要是这时候咱们给这个阳明病的患者开个方子,应该用什么药呢?”

弟子一听,挠了挠头,一脸茫然地说:“这……这我哪知道啊?师父您就别卖关子了,快告诉我吧!”

张仲景仙师哈哈一笑,说:“告诉你吧,这时候咱们得用白虎汤!白虎汤啊,那可是中医里的清凉神器,专门对付这种阳明经大热的病症。它里面的石膏啊,就像是大冰块一样,能清热泻火;知母呢,就像是甘霖雨露,能滋阴润燥;再加上甘草和大米,那就是锦上添花,既能调和药性,又能保护脾胃。这样一来,阳明经里的热气就被咱们给清理干净了,患者自然也就舒服多了。”

有一天,咱们的小弟子,一脸呆萌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眨巴着大眼睛问:“仙师啊,我有个事儿特别好奇,您能给我讲讲阳明病为啥会让人嘴巴干得跟沙漠似的,还想喝水却又不往下咽呢?这里面有啥门道不?”

张仲景仙师一听,心里那个乐呵,心想这小子还挺会找乐子嘛,于是捋了捋长髯,故作神秘地说:“嘿,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咱们中医里的学问啊,那可是比相声还逗乐,比连续剧还曲折离奇呢!来来来,我给你细细道来。”

“首先啊,咱们得知道,阳明病在中医里那可是个‘大火炉’,专门负责烧咱们身体的那把‘内火’。你想啊,火大了,锅里的水是不是就容易干?咱们的身体也一样,阳明病一犯,那火苗子呼呼地往上窜,体内的津液啊,就跟沙漠里的绿洲似的,越来越少,能不口干吗?”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连连点头:“哦~原来是这样,那为啥他们想喝水却又不喝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嘛!”

仙师笑了笑,拍拍小弟子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咱们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这阳明病啊,它烧的是阳火,但别忘了,咱们身体里还有一股子阴液呢。这股阴液啊,它可不傻,看到阳火这么嚣张,虽然心里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但它知道,这时候要是直接浇水(喝水),那火势只会越烧越旺,到时候整个身体都得遭殃!”

“所以啊,这些患者虽然嘴巴干得要命,心里头也渴得慌,但他们就是不想咽下水去,为啥?因为他们身体的智慧告诉他们,这时候喝水,无异于火上浇油。他们只能用点水漱漱口,缓解一下口腔的干燥,算是给这熊熊烈火添点‘灭火器泡沫’,但绝不敢大口大口地喝。”

小弟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忍不住插嘴道:“那仙师,您说这阳明病要是再这么烧下去,会出啥事儿啊?”

仙师一听,笑容更甚,捋了捋胡子说:“哈哈,你这小子,问题还真不少。好吧,那我就再给你透露点小秘密。阳明病要是烧得太猛,时间一长,咱们身体里的血管啊,可就受不了啦。你想啊,血管里头也是液体嘛,这火一烧,液体蒸发得快,血管壁就变得又干又脆,跟薯片似的。这时候,稍微一激动,血压一上来,‘砰’的一声,血管就破了,鼻血就这么喷涌而出,这就叫‘衄血’。”

“所以啊,咱们中医看病,不光是看症状,还得看病因、病机,就像侦探破案一样,抽丝剥茧,找到那真正的‘纵火犯’。对于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的患者,咱们就知道,这家伙身体里的火苗子已经烧得够旺了,得赶紧想办法给它灭灭火,不然,鼻子可就要遭殃咯!”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哇,仙师,您这么一说,我感觉中医真是太神奇了!就像是身体里的侦探小说,每一个症状背后都藏着一段精彩的故事呢!”

仙师欣慰地点点头:“没错,中医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生命深刻理解和尊重的智慧。咱们学习中医,不仅要学会看病,更要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理解它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上医治未病’,让咱们的身体健健康康,远离疾病的困扰。”

有一天,小弟子蹦蹦跳跳地来到师父面前,一脸好奇地问张仲景仙师:“师父,师父,我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就是那个阳明病啊,本来就已经出汗了,为啥医生还要再发汗呢?这不是有点多余吗?”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大笑,说:“哎呀,我的小徒弟啊,你这问题问得有意思。这事儿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张仲景仙师清了清嗓子,悠悠说道:“小徒啊,听好了。阳明病啊,它本来就有个特点,那就是容易出汗。你想啊,阳明嘛,就是阳气旺盛的地方,阳气一旺,自然就容易出汗了。这本来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是身体在自我调节呢。”

“但是呢,有些医生啊,他可能不太懂这个,一看病人出汗了,就以为是表邪还没解,还得继续发汗。结果呢,这一发汗,哎呀,可就出大事了。”

小弟子一听,瞪大了眼睛:“出大事了?啥大事啊?”

张仲景仙师继续讲:“大事就是,这阳明病啊,它本来就已经出汗了,津液已经有点亏了。你再一发汗,那津液就更亏了。津液一亏,胃里面就干燥了。胃里面一干燥,那大便就拉不出来了。这不就出问题了吗?”

小弟子挠了挠头:“哦,原来是这样啊。那大便拉不出来,会咋样呢?”

师父说:“大便拉不出来,病人就会觉得肚子不舒服,心里烦烦的,好像有啥事儿没解决一样。这就是‘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的意思。病虽然看起来好得差不多了,但心里还是烦烦的,不舒服。”

小弟子点了点头:“那师父,这该怎么办呢?”

张仲景仙师说:“这时候啊,咱们就得看看病人的小便情况了。你想啊,小便也是排出津液的一种方式。如果小便次数多,那说明津液还没怎么亏;如果小便次数少了,那说明津液已经亏得差不多了。”

“所以啊,咱们得问问病人,他平时每天小便几次。如果他平时每天小便三四次,现在突然变成一两次了,那咱们就得注意了。这说明他的津液已经亏得差不多了,大便很可能就快拉不出来了。”

小弟子瞪大了眼睛:“哇,这么神奇啊!那师父,如果小便次数少了,大便就快拉不出来了,那该怎么办呢?”

张仲景仙师说:“别着急,别着急。这时候啊,咱们得等。等什么呢?等小便次数减少了,津液就会慢慢地回到胃里面去了。等津液回到胃里面了,大便就能拉出来了。”

“所以啊,咱们得告诉病人,别着急上火,大便不是想拉就能拉的。得等津液回到胃里面了,大便才能顺利地拉出来。”

有一天,咱们这位聪明伶俐的小弟子,眉头紧锁,一脸困惑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张口就问:“师父啊,我这心里头有个大大的问号,都快把我憋成气球了!我就想知道,为啥伤寒的时候,人会吐个不停呢?这里面有啥门道?”

张仲景仙师一听,心里头那个乐呵啊,心想:这小子,求知欲还挺旺盛嘛!于是,仙师捋了捋他那飘逸的长须,慢悠悠地说:“嘿,小家伙,你这问题问得好!伤寒呕多,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听我给你细细道来。”

仙师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爆笑中医小课堂”:“咱们先说伤寒啊,这玩意儿就像是身体里的捣蛋鬼,一来就捣乱,让你的身体各种不舒服。而呕吐呢,就像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报,说:‘嘿,哥们儿,我这儿出事儿了,快来瞧瞧!’所以啊,呕吐不是无缘无故的,它背后藏着不少秘密呢。”

“首先啊,伤寒的时候,邪气往往会侵犯到咱们的脾胃。脾胃是啥?那可是咱们身体的‘后勤部长’,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再把这些好东西运送到全身各处。可一旦脾胃被伤寒邪气给缠上了,它们的工作效率就大打折扣了。食物消化不了,营养吸收不了,堆在胃里,那感觉,就像是吃了个不熟的柿子,又涩又堵得慌。所以啊,身体就只能通过呕吐这种方式,把这些‘垃圾’给排出去,算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吧。”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连连点头:“哦~原来如此,那师父,您说这呕吐是不是好事儿呢?”

仙师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哎,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呕吐确实能排出一些邪气,但要是吐个不停,那可就麻烦了。你想啊,脾胃老这么吐,它们还怎么好好工作?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抵抗力不就下降了吗?所以啊,呕吐这事儿,得辩证地看。”

“再说了,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就说这伤寒呕多吧,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像是阳明证(阳明病,中医的一种证候类型,主要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但你可千万别急着攻下。为啥?因为这时候的呕吐,其实是身体在努力往外排邪气呢,你要是这时候用攻下的药,那不就是帮倒忙嘛,邪气没排出去,正气倒给伤了。”

小弟子听得一愣一愣的,挠了挠头:“师父,您说的这阳明证,我怎么听着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内功心法啊?是不是我学会了,就能一打十了?”

仙师一听,差点没笑喷出来:“哈哈,你这小子,想象力倒是挺丰富。不过啊,咱们中医的阳明证,可不是什么内功心法,它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得出来的诊断。你要是学会了,虽然不能一打十,但给人看病,那可是绰绰有余了。”

“所以啊,遇到伤寒呕多的病人,咱们得先仔细辩证,看看呕吐是正气抗邪的表现,还是邪气太盛,脾胃已经扛不住了。要是正气抗邪,那咱们就得帮它一把,用点和胃止呕的药,让脾胃别那么累;要是邪气太盛,那咱们就得驱邪为主,同时兼顾脾胃,别让它们伤得太重。这样一来,病人才能好得快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