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疟论篇第三十五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黄帝有一天突发奇想,问岐伯大夫:“哎,老岐啊,你说这疟疾啊,好像都跟风脱不了干系,而且它发作起来还特有规律,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

岐伯一听,笑眯眯地捋了捋胡子,开始了他的科普时间:“黄帝陛下,您听好了。这疟疾啊,一开始就像个小偷,悄悄从咱们的汗毛孔溜进来。您想啊,人要是突然感觉不对劲,伸个懒腰打个哈欠,那就是它动手脚的信号了。紧接着,您就会感觉浑身发冷,打哆嗦,下巴都跟着颤,腰啊背啊,那叫一个疼,跟被谁揍了一顿似的。不过别急,这冷劲儿一过,嘿,里面就开始烧起来了,头疼得像要裂开,渴得要命,只想喝冰的。”

黄帝一听,来了兴趣:“哟,这变化还挺快,到底是哪路神仙在幕后操纵啊?快给我说道说道。”

岐伯继续他的讲解,语气里带着几分幽默:“这可不是什么神仙打架,而是咱们身体里的阴阳两兄弟在闹别扭呢。您想啊,阳气和阴气,它们平时得和谐共处,但有时候呢,就会闹矛盾,一会儿你强我弱,一会儿我强你弱,这就叫‘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比如说,阳气要是跑到阴气那边去了,阴气就壮大了,阳气就虚了。阳明经一虚,人就冻得直打颤,下巴也跟着哆嗦;巨阳经(咱们现在说的膀胱经)一虚,腰啊背啊头啊项啊,就跟着疼。要是三阳经都虚了,那阴气可就彻底占了上风,骨头里都透着寒气,疼起来要人命。这寒气啊,是从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外面里面都冷得要命。”

“反过来呢,阳气要是太旺了,外面就热得跟火炉似的;阴气不足了,里面也跟着烧。这一内一外都热起来,人就喘得跟狗似的,渴得要命,只想喝冰水解渴。这一切啊,都是夏天惹的祸。那时候天气热得要命,咱们身体里的热气没地方去,就藏在皮肤和肠胃之间的缝隙里,那可是气血流动的好地方。这样一来,咱们的毛孔啊,腠理啊,就变得特别疏松,跟开了门似的。”

“到了秋天,凉风一吹,或者洗个澡,水气趁机就钻进了皮肤里,和咱们的卫气(相当于身体的保安队)挤一块儿去了。这卫气啊,白天在体表巡逻,晚上就回到身体里面休息。这水气和卫气一碰上,白天就往外冲,晚上就往里挤,它们这么一闹腾,疟疾就跟着来了,每天定时定点地发作,跟上班打卡似的。”

黄帝听完,哈哈大笑:“老岐啊,你这解释真是通俗易懂,还带点幽默感,朕算是明白了。看来咱们得提醒大伙儿,夏天别光顾着贪凉,得注意保养身体,别让那些阴阳兄弟在家门口打架,更别让水气和卫气成了疟疾的帮凶。”

岐伯也笑了:“陛下所言极是。养生之道,重在平衡。夏天虽热,但也要避免过度贪凉,以免伤了阳气;秋天风起,更要注意保暖,别让寒气有机可乘。还有啊,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让阴阳两兄弟和睦相处,自然就能远离这些个头疼脑热的毛病了。”

黄帝问道:“老岐啊,为啥有的人生病是隔一天发一次呢?这背后有啥玄机不?”

岐伯老师微微一笑,那笑容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智慧,他悠悠地说:“黄帝大大,您这问题问得妙啊!这事儿啊,得从病气它的小窝说起。您想啊,这病气它找的地儿深,专往咱们身体的阴凉处钻,就像夏天找空调房一样。阳气呢,本想独自发威赶走病气,结果病气这家伙在内里牢牢扎了根,跟阳气玩起了捉迷藏,谁也不让谁出去。这一来二去的,就形成了隔日一发的节奏。”

黄帝大大一听,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哦~原来如此,那为啥有的人发病时间是晚上晚些时候,有的人却是早上早些时候呢?这又是哪路神仙在作怪?”

岐伯老师继续他的医学脱口秀:“哈哈,黄帝大大,这又得说到那调皮的邪气了。它啊,先溜进了咱们的风府穴,也就是现在说的后脑勺那块儿,然后沿着脊椎这条高速公路一路向下。您知道吗?咱们的卫气,就像身体的保安队,每天早晚都会在风府穴开个大会,商量怎么保护咱们。但邪气这家伙狡猾得很,它知道卫气开会的时候,别的地方防守就弱了,于是它就趁机溜进去。而且啊,它每天还往下一节脊椎跑,所以发病的时间就越来越晚了。这就像咱们追剧,越到后面越舍不得睡,对吧?”

黄帝大大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话:“对对对,那后来呢?为啥又变早了呢?”

岐伯老师接着说:“别急嘛,黄帝大大。邪气在脊椎里溜达了二十五天后,终于到达了骶骨那地界,也就是屁股上面那块骨头。然后它不甘心只在外围晃荡,第二十六天的时候,它就悄悄潜入了脊椎里面,躲进了咱们说的‘伏膂之脉’,也就是现在说的腰部两侧的经络里。这家伙在里面待久了,觉得闷得慌,就想着往上爬。经过九天的努力,它终于爬到了缺盆穴,也就是锁骨上窝那块儿。您想啊,邪气爬得越高,离咱们的头部越近,发病的时间自然也就越来越早了。这就像咱们爬山,越高看到的风景就越早嘛!”

黄帝大大听得哈哈大笑:“老岐啊,你这解释真是生动有趣!那隔日发作的,又是咋回事呢?”

岐伯老师收起了笑容,变得严肃起来:“这隔日发作的,情况就复杂多了。邪气它不仅在体表作乱,还悄悄渗入了咱们的五脏六腑,跟那里的正气缠斗在一起。而且啊,它还横跨了募原这个战略要地,就像占领了多个省份的敌军一样。这条路长啊,邪气它走得慢,跟咱们身体的保安队——卫气,不能同步行动。所以嘛,它们不能同时被赶出去,就只能隔一天打一场仗了。这就像咱们打游戏,遇到强大的boSS,得攒够能量和装备,才能一举消灭它!”

黄帝大佬坐在龙椅上,手捧竹简,一脸好奇地问:“岐伯老师啊,您总说那卫气每天溜达到风府穴(咱们现在叫它‘风府穴’,就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是个挺隐秘的小角落),要是这时候皮肤毛孔一开,邪气不就趁机溜进来了?可卫气它现在每天往下一节一节地挪动,不总是经过风府穴,那有些人还是天天病歪歪的,这是咋回事呢?”

岐伯老师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说:“哎呀,黄帝陛下,您这问题问得好啊!这邪气啊,它可狡猾了,不光盯着风府穴不放。它还会跑到头啊、脖子啊、背啊、腰啊,甚至是手脚这些地方去串门。所以嘛,每个人体质不一样,邪气入侵的路线也就五花八门,不一定非得走风府穴那条大路。这就像咱们今天出门,有的人喜欢走宽敞的大道,有的人偏爱穿小巷,各有各的路线嘛。”

“您看,如果邪气溜达到了头上或者脖子上,那卫气一到这儿,俩家伙一碰头,嘿,病就来了,头疼脑热的;要是邪气潜伏在背上,卫气经过背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背痛肩酸的;再往下,腰啊、脊椎啊,还有咱们的手脚,只要卫气和邪气在哪里相遇,哪里就得遭罪。这就像是一场场不期而遇的‘战斗’,战场在哪儿,病痛就在哪儿爆发。”

“说起来,这风啊,还真是个没家的流浪汉,到处乱窜,没个定数。但卫气这家伙,每天按时巡逻,每到一处,总得开开门(也就是咱们说的毛孔、腠理),透透气。这时候,如果邪气刚好路过,俩人就一拍即合,在那儿安营扎寨了。所以,说风无常府,其实是指邪气的入侵点不固定,而卫气所到之处,只要门户一开,就可能成为邪气的安乐窝。”

黄帝陛下悠悠然问:“嘿,岐伯啊,你说这风和疟疾,咋看都像是一对儿难兄难弟,挺像的。可风这家伙好像天天都在,疟疾呢,它就爱搞突然袭击,时不时还歇个班,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岐伯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回答:“陛下您有所不知,风这家伙啊,它是‘流浪歌手’,四处游荡,不留痕迹,所以感觉它总在。而疟疾这家伙,它就像是‘经络里的秘密特工’,得找准时机,顺着咱们身体里的经络小路,悄悄潜入,潜伏起来,等到咱们身体的卫兵(卫气)稍微松懈,它就蹦跶出来作妖了。这就是为啥疟疾时有时无,还爱挑时候。”

黄帝一听,来了兴趣:“哦?那疟疾为啥总是先让人打冷战,然后再发烧呢?这剧情转折得比戏文还精彩!”

岐伯摇头晃脑地说:“哈哈,这背后啊,有个夏天的小秘密。想当初,人儿们在炎炎夏日里,被那大太阳晒得直冒汗,毛孔大开,跟筛子似的。这时候,要是突然遇上一股子凉水,比如河里游泳啊,或是雨后凉风习习,那股子寒气就趁机溜进皮肤的小缝隙里,藏了起来。到了秋天,风一吹,这些潜伏的寒气就勾结上了风邪,疟疾这不就发作了嘛。寒是阴冷的小鬼,风是阳热的小妖精,先被寒小鬼欺负了,再被风妖精撩拨,身体自然就先冷后热了。这种按时发作的疟疾,咱们就叫它‘寒疟’,听着就让人打哆嗦。”

黄帝点点头,又抛出个难题:“那反过来,先热后冷的疟疾又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微微一笑:“陛下真是刨根问底啊!这先热后冷的疟疾,故事就得倒过来讲了。它是因为人先是被风妖精给撩得热血沸腾,比如秋天里贪凉吹多了风,或是衣服穿少了,风邪趁机入侵。然后呢,再被寒小鬼给偷袭了,比如晚上没盖好被子,或是突然降温。这样一来,身体就先是被风妖精弄得燥热,接着又被寒小鬼冻得直哆嗦。这种也是按时发作的,咱们叫它‘温疟’,听起来就像是天气预报里的‘温差大,请注意保暖’一样。”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继续追问:“那还有一种只发热不发冷的疟疾呢?这又是啥情况?”

岐伯叹了口气:“这种啊,咱们叫它‘瘅疟’,是个狠角色。它是因为身体里的阴气,也就是那股子温润平和的力量,提前就被耗得差不多了,阳气呢,就肆无忌惮地狂奔起来,搞得人燥热难当,气都喘不匀,手脚热得像火炉,还总想吐。这就好比是身体里的暖气开得太足,空调却坏了,整个人就像被烤熟的番薯,烦躁不安,却又无处发泄。”

黄帝又问了:“书上说,身体有多余的就得泻一泻,不足的得补补。现在咱们说热是多余,寒就是不足。可你看看那疟疾,冷起来连火炉子都暖不热,热起来冰块儿都降不了温,这简直就像是个‘有余不足’的极端秀场。高手医生都拿它没辙,非得等它自己偃旗息鼓了才敢下针,这是为啥呢?给咱说道说道。”

岐伯老师一听,慢悠悠地开了腔:“黄帝啊,您这可是问到点子上了。咱们的经典里可说了,别在火急火燎的时候去扎针,也别在脉象乱得像一锅粥、汗水哗哗流个不停的时候动手,那都是病情正逆着呢,治不得!就拿疟疾来说吧,它一开始发作,就像是阳气和阴气在身体里开起了‘并肩作战’大会,阳气被阴气拉过去,这时候阳气弱了,阴气就嚣张了,外面看起来就像没穿棉袄似的,冷得直打颤。可等到阴气嗨过头了,阳气又反击,俩家伙又跑到身体外面打架,这次阳气赢了,阴虚阳实,人就热得跟烤红薯似的,还渴得要命。”

“这疟疾啊,它就像是天气里的变脸大师,阳气强就热,阴气盛就冷,变化无常。病到极点了,它自己也得歇口气,这就是咱们说的‘物极必反’。所以啊,书上说‘趁它病要它命,那得等它衰’,就是这个理儿。你想啊,疟疾没发作的时候,阴阳俩兄弟还没掐架呢,这时候咱们去调理,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和事佬送温暖,正气安定了,邪气自然就溜之大吉了。”

说到这里,我得给大伙儿翻译翻译,这“阴阳”啊,其实就是咱们身体里的两种能量,一个温暖如火,一个清凉似水,得保持平衡才行。疟疾这家伙一来,它们就开始打架,咱们就得等它们打累了,分出胜负了,再出手调停。

想象一下,如果你家有个调皮的弟弟妹妹,天天跟你抢玩具,哭哭闹闹的,你爸妈是不是得等他们吵累了,再出来讲道理?一样的道理嘛!

现在咱们再聊聊针灸这事儿。在古代,穴位就像是身体的秘密开关,按对了就能治病救人。虽然岐伯没直接提穴位名,但咱们可以脑补一下,如果那时候有现代穴位图,他可能会指着“合谷”说:“这儿,疟疾热得不行的时候,别碰它,会火上浇油。”再指指“足三里”:“而这里,要是虚得跟漏气的气球似的,就得赶紧补补气,让正气满满当当的。”

黄帝大大这次又抛出了个大大的问号,满脸好奇地问岐伯:“老岐啊,你说咱们对付疟疾这捣蛋鬼,得咋整?是趁着它还没完全发作就动手呢,还是等它嚣张了再收拾?还有啊,早晚时间上有啥讲究不?”

岐伯一听,捋了捋他那飘逸的白胡子,笑眯眯地说:“黄帝陛下,您这问题可真够深邃的。疟疾这家伙,它要发作前,可是阴阳两气在身体里头打架,准备换岗呢。这换岗啊,就像咱们上班下班一样,总是从手脚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开始闹腾。所以啊,咱们得赶在疟疾正式上班前,就像给身体的大门加上一把超级坚固的锁,把邪气挡在门外,也让体内的阴气老实待着别乱跑。具体怎么做呢?就得看准时机,瞅见那些细小的血管网(咱们现在叫孙络,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里,哪个地方鼓胀得厉害,血液都快沸腾了,那就是邪气聚集的地方,咱们就毫不留情地给它来个‘一键清空’,把邪气统统赶跑。这就像打游戏时,提前预判敌人位置,一波精准打击,让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团灭了,哈哈!”

黄帝听了,眼睛一亮,继续追问:“那要是疟疾这家伙今天休假,不来骚扰咱们,咱们又该怎么办呢?”

岐伯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解释道:“黄帝陛下,您这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疟疾这家伙,它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它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在身体里搞‘轮流坐庄’,一会儿阳气弱了它就趁机占领高地,让人发热,脉搏跳得像打鼓;一会儿又跑去阴气那边捣乱,让人冷得直哆嗦,脉搏也安静得像睡着了。不过,您放心,物极必反,等它折腾到极限,阴阳两气都累得不行,卫气(咱们身体的守卫军)也散了班,这时候疟疾就得歇口气,咱们也能跟着喘口气。但您可别高兴得太早,等卫气兄弟们集结完毕,疟疾这家伙又会卷土重来,继续它的‘捣蛋大业’。所以啊,咱们得时刻保持警惕,就像守城的将士一样,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突袭。”

说到这里,岐伯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其实啊,对付疟疾这种‘职场老油条’,咱们除了提前预防,还得学会和它打游击战。就像咱们现代生活里,遇到难题不能硬碰硬,得学会智取。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让身体这座城堡更加坚固;通过适量运动,让气血流通顺畅,就像给城市疏通交通,让邪气无处遁形;还有啊,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就像给电池充电,随时保持满格状态。这样一来,疟疾这家伙就算想来捣乱,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了。

黄帝大佬一开口就问了个犀利的问题:“哎,岐伯兄,你说这疟疾啊,有时候隔两天来一回,有时候甚至能消停好几天,患者呢,有时候渴得要命,有时候又跟没事人一样,不渴,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啊?”

岐伯老先生微微一笑,那智慧的光芒仿佛能穿透千年时光,悠悠答道:“陛下您问得好!这疟疾嘛,就像是个调皮的小恶魔,它跟咱们身体里的卫气(可以理解为身体的防御小分队)玩起了捉迷藏。有时候呢,这邪气(病邪)和卫气一起溜进了咱们的六腑(差不多就是肠胃这些消化系统的大家族),但它们不是总能碰上面,得等时机合适了才又闹腾起来,所以患者就会感觉时好时坏,隔几天才发病。至于口渴不口渴嘛,那是因为疟疾这玩意儿是阴阳两气在体内打架的结果,有时候打得凶,身体就热得跟火炉似的,自然就渴了;有时候呢,它们打累了,歇歇脚,身体就没那么热,也就不渴了。”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接着追问:“书上不是常说夏天热过头了,秋天就容易得疟疾吗?可现实里怎么那么多人不按这套路出牌呢?”

岐伯捋了捋胡子,笑得更加神秘莫测了:“陛下,这自然之道啊,就像咱们人间的规矩,虽然有规律可循,但也总有例外嘛。疟疾这事儿,确实是和四季变化息息相关,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生活环境也不一样,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就五花八门了。比如说,秋天得的疟疾吧,那寒气重得能冻掉牙;到了冬天呢,反而没那么冷飕飕的,可能是因为外头本来就冷,体内那点寒气就显得不够看了;春天嘛,万物复苏,风也大,这时候得疟疾的人就特别怕风,一吹就哆嗦;至于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患者那是汗流浃背,跟洗了个免费桑拿似的。”

黄帝一脸严肃地问:“哎,岐伯啊,你说这温疟和寒疟,它们俩就像是家里的不速之客,老是爱找地方安家,那它们到底喜欢藏在哪个‘房间’——也就是哪个脏腑里呢?”

岐伯老师微微一笑,那笑容仿佛在说:“黄帝,您这问题可真有深度!”他缓缓道来:“温疟这家伙,它啊,其实是冬天的时候,咱们一不小心让寒风钻了空子,悄悄溜进骨髓里冬眠去了。一到春天,万物复苏,阳气那叫一个旺盛,想把寒气赶出去,可这家伙赖着不走。偏偏这时候遇上大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脑瓜子都快被烤熟了,肌肉也瘦了一圈,毛孔全打开了,跟筛子似的。要是这时候再使把劲儿干点啥,嘿,那寒气和汗水就手拉手一块儿溜出来了。所以啊,这温疟的病根儿在肾里,它的气儿呢,是从里面往外冒的。这样一来,外面热得跟火炉似的,里面却又冷飕飕的,就像咱们吃火锅时,外面一身汗,里面还穿着羽绒服,先热后冷,这就叫温疟了!”

黄帝大爷一听,眼睛一亮:“哟呵,这解释够味!那瘅疟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岐伯老师继续他的段子:“瘅疟这家伙,可就更有个性了。它啊,是肺里本来就有一团火,平时就热气腾腾的,跟个活火山似的。然后呢,这火势一旺,还往上冲,中气十足,但就是不往外泄。这时候,如果咱们再使点劲儿,比如搬个家、跑个步啥的,毛孔一开,外面的风寒就趁机溜进来了,躲在皮肤和肌肉之间。这一来二去的,阳气那是越烧越旺,跟火箭发射似的,根本停不下来。结果呢,身体就受不了了,只感觉热得要命,冷是不存在的。这气儿啊,它不走寻常路,不往阴里走,就待在心和肌肉之间,烤得咱们肉疼,肉都烤干了,所以这病就叫瘅疟,听起来就像是个烤肉大师傅在搞创作呢!”

黄帝听完,哈哈大笑:“岐伯啊,你这解释,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涨知识!看来咱们的身体里,还真是个小剧场,天天上演着寒热交加的大戏呢!”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再展开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部大型连续剧,那温疟和瘅疟就是里面的两大反派角色。温疟就像是那个喜欢搞恶作剧的冬日小精灵,悄悄在骨髓里埋下寒冷的种子,等到春暖花开时,再联合夏日的热情,上演一场“冰火两重天”的戏码。而瘅疟呢,则是那个永远充满激情的热血青年,肺里燃烧着不灭的火焰,一旦遇到外界的风寒挑衅,立刻就点燃全身的斗志,上演一场“烈火真金”的较量。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脑补一下古代人得疟疾的情景,那可真是一场身心的双重考验啊!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那会儿没有现代医学那么方便快捷的治疗方法,但咱们的祖先可是凭借着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套独特的防治方法。比如用草药、针灸、拔罐啥的,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说到针灸,我就得提一嘴了。虽然现在咱们说的穴位名称都是现代版的,但在古代,那些穴位可是有着各种诗意和想象力的名字。比如“足三里”,听起来就像是能走三里的神奇之地,其实它就在咱们小腿外侧,是个调理脾胃、增强体质的好穴位。想象一下,如果古代人得了疟疾,找个老中医,在“足三里”上扎一针,说不定就能“一针见效”,让那些邪气统统退散呢!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现代人可幸福多了,有了科学的医疗手段,治疟疾再也不用靠等它自然衰退了。但老祖宗的智慧还是值得咱们学习借鉴的,比如“预防为主”的理念,还有对身体平衡的追求。咱们得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别等到它“大闹天宫”了才想起来补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50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