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九)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说起这厥阴司天之政啊,咱们得先从天文历法聊起,不过别担心,咱们不上天,也不入地,就轻松愉快地聊聊这古代的气象学怎么影响咱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没有天气预报,但古人却能根据天地间的微妙变化预测未来的神奇时代。

话说,这厥阴司天呢,就像是天空中的大导演,它一挥手,整个自然界的气运就开始按照它的剧本上演了。不过呢,这位大导演有点调皮,它让气化的运行比正常年份晚了那么一点点,就像是电影开场前的小插曲,让人有点小期待。但别急,接下来,所有的年份,不管是大年还是小年,这气化的节奏又神奇地同步了,就像是所有观众都跟着导演的节拍一起摇摆起来。

这时候,天空可不太平哦,就像是调皮的孩子在捣乱,风云变幻莫测,而大地呢,却稳稳当当,像个老成的家长,默默地承受着一切。风,从高高的地方吹来,带着一股清新脱俗的气息,紧接着,炎热就跟着风大哥的屁股后面来了,仿佛是夏天的预告片,让人提前感受到了那股子热劲儿。

云呢,就像是天空的快递员,急匆匆地往雨水的仓库赶,准备着给大地送上一场场滋润的甘霖。这样一来,湿气就开始在天地间弥漫开来,万物得到了滋养,生机勃勃。风和火这对cp,在这个季节里可是合作无间,它们的默契配合,在天空中对应着岁星(木星,古人认为它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荧惑(火星,象征着战争与热情),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一年将是充满活力和变革的一年。

但话又说回来,这厥阴司天之政可不是吃素的,它的政策(自然界的规律)有点“挠”(不稳定),命令(气候变化)执行得那叫一个迅速,让人措手不及。这时候,咱们得吃点啥来应对呢?谷物中的青色(比如小麦)和红色(比如红豆)就成了好选择,它们能帮助我们调和身体,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气候。而那些被提到“太”(太过)的间谷(非主要谷物),比如某种特别的谷物,吃多了可能会消耗我们的精力,就像是玩游戏太久,电量掉得飞快,对应的,我们的身体也会有些小状况,比如脉象中的“文角”(可能是指脉象细而软,像文人笔下的角字,柔和但缺乏力量)和“品羽”(可能是指脉象轻飘不定,如同羽毛般随风摇曳),都在提醒我们要注意保养了。

说到这,不得不提那风燥火热之间的斗争,它们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正邪两派,你来我往,胜败交替。结果呢,那些本该冬眠的小虫子们都被这股子热浪给唤醒了,提前出来透气;河流里的水也不再结冰,仿佛冬天永远不会再来。这时候,热病就容易在下半身肆虐,像是给你的脚丫子来了个热情的拥抱;而风病呢,则喜欢往上跑,专门找你的头面部麻烦,让你头疼脑热,苦不堪言。至于中间呢,风燥的斗争更是直接体现在我们的身体上,一会儿皮肤干燥,一会儿喉咙发痒,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别担心,咱们老祖宗有的是办法。比如,对付这种风燥火热,咱们可以来个“清热润燥汤”。这方子啊,简单又实用,就像是给你的身体请了个私人医生。咱们准备:

- 生地黄30克(这可是滋阴润燥的高手,就像给你的身体涂上一层保湿霜)

- 麦冬20克(润肺清心,就像是给你的心肺开了个小风扇,清凉一夏)

- 石膏15克(清热泻火,就像是给你的身体装了个灭火器,随时准备灭火)

- 知母10克(滋阴降火,它就像是给你的身体找了个平衡器,不让火势太大,也不让阴气太弱)

- 杏仁10克(宣肺止咳,就像是给你的肺开了个小窗户,让浊气出去,清气进来)

- 桑叶10克(疏散风热,它就像是给你的身体请了个风婆婆,把热风都吹走)

- 枇杷叶10克(清肺止咳,它就像是给你的肺洗了个澡,清爽又舒适)

把这些药材放到锅里,加上适量的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慢炖,炖个半小时左右,滤掉药渣,剩下的汤水就是咱们的“清热润燥汤”了。每天喝上一碗,保证你身体里的风燥火热都被调理得服服帖帖的。

当然啦,除了吃药,咱们还得注意生活习惯。这时候,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油腻,就像是给你的身体来了个“绿色革命”,让一切回归自然和平静。还有啊,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怀抱,说不定还能遇到什么奇遇呢!

这“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啊,咱们得先穿上个小马甲,免得被这古人的文字冻得直哆嗦。这话儿说的是,在一年里头,刚开始那会儿,天气就开始玩儿起“高冷范”了,寒风那个吹啊,就像是冰箱里刚拿出来的冰棍儿,透心凉,心飞扬!这时候,大自然界的“杀气”——啊不,是那股子寒气,正悄悄地、慢慢地靠近咱们呢。

老百姓们呢,这时候可得小心了,特别是身体右边的某个“小角落”,也就是现代医学说的“右腿足三里穴”附近,最容易中招,感觉跟被冻库的门儿轻轻拍了一下似的,冷得直打颤。为啥说是右腿呢?古人讲究阴阳平衡,初之气往往从右开始影响咱们的身体,就像是早上醒来,右手总是先摸到闹钟一样。

说到这穴位啊,足三里,那可是咱们身体上的“暖气炉”,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下面大约三寸(别拿尺子量,就用手掌大约四个手指的宽度估算一下),再往外一寸(这次用大拇指的宽度)的地方。要是感觉那儿冷冰冰的,赶紧给自己来个“自助按摩”,搓搓揉揉,温暖一下,不然啊,寒气入侵,感冒、腿疼可能就找上门来了。

说到治疗,咱们古代的老中医们可是有一套,他们可能会开个方子,名叫“温阳散寒汤”。这方子要是放在现代,咱们可以这么理解:

首先,得有点儿“附子”来当大将军,大约10克吧,这家伙可是暖身的高手,能帮你把体内的寒气给“踢”出去。

再来点“干姜”,大约15克,想象一下,干姜就像是冬日里的一把火,烧得你心里暖洋洋的,专治各种“心里拔凉拔凉”的症状。

还有“炙甘草”,10克,它就像是和事佬,既能调和药性,又能给身体补充点甜甜的能量。

最后,别忘了“桂枝”和“白芍”,各12克,桂枝像是太阳,温暖你的四肢百骸;白芍呢,则是温柔的月光,帮你缓解因为寒气导致的肌肉紧张。

把这些药材放到一起,加水没过药材大约两厘米,大火烧开转小火,慢慢熬上个半小时,直到药汤变得金黄,香气四溢。这时候,趁热喝上一碗,保证你从脚底暖到头顶,连头发丝儿都透着股子暖意。

不过啊,喝药这事儿,咱们也得悠着点,毕竟“是药三分毒”,最好还是听听专业医生的建议。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就像吃火锅,有的人无辣不欢,有的人却只能点个清汤锅,对吧?

再来说说脉象,中医看病,那可是离不开“望闻问切”的。这“切”,指的就是摸脉。在寒气侵袭的时候,脉象往往会变得“紧”,就像是琴弦被绷紧了一样,摸起来硬邦邦的,不那么柔和。这时候,老中医就会眉头一皱,心里嘀咕:“哎呀,这家伙体内寒气可不轻啊!”

咱们普通人虽然不一定能摸得那么准,但平时也可以自己感受一下脉搏,如果感觉跳动得特别有力,甚至有点儿疼,那可能就是身体在提醒你:“嘿,哥们儿,该添衣裳了,别硬抗!”

所以啊,面对这初之气的寒冷,咱们还是得悠着点,别仗着自己年轻,就硬抗。记得多穿衣,多喝热水,没事搓搓手,揉揉足三里,再来一碗“温阳散寒汤”,保证你整个冬天都暖洋洋的,比抱着暖宝宝还舒服!

这“二之气”啊,就像是春天里的一个小调皮,本该是温暖和煦,万物复苏的时候,它却偏偏玩起了叛逆,愣是不让那冬天的寒气退去。你想啊,花儿都准备好了要争奇斗艳,结果却被突如其来的雪花、冰水给浇了个透心凉,这简直就是大自然的恶作剧嘛!

这“华雪水冰”的景象,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那种浪漫雪景哦,它是带着一股子“杀气”的。这可不是武侠小说里的那种刀光剑影,而是自然界的一种力量转换,就像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嘿,别看错了季节,该冷还是得冷!”于是,霜冻就这么不客气地降临了,连那些平时趾高气扬的名贵草药,比如人参啊、灵芝啊,也都得低头认输,叶片上挂满了霜白,像是被点了穴一样,动弹不得。

更有趣的是,这寒雨还不止一次来凑热闹,隔三差五就来一场,搞得大家都快成了“湿人”。不过呢,大自然这位大师总是懂得平衡之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嘛,所以这“阳复化”就像是给大地的一次大赦免,温暖终于开始慢慢回归,万物复苏的节奏又重新被按下了播放键。

但话说回来,这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可苦了我们这些凡人了。你想啊,身体里的那股子热气,本来是想趁着春天往外发散的,结果外面太冷,硬生生给逼了回去,这不,就成了“民病热于中”了。就像是吃火锅的时候,火锅太辣,你本想把辣味往外哈气散去,结果一出门就是寒风凛冽,那辣味只能在肚子里翻腾,烧得你直冒汗。

说到这里,如果咱们中医老祖宗在,肯定会开一剂方子来调和这内外的温差。这方子啊,就叫“清热解郁汤”,听着就挺高大上的吧?其实配料挺简单,就是金银花30克(那可是清热解毒的小能手)、连翘20克(能帮你把体内的热气往外推一推)、黄芩15克(清热燥湿的高手)、淡竹叶10克(利尿清心火,让你从里到外都凉快下来)、再加上甘草5克(调和药性,就像是个和事佬,让大家都别打架)。把这些药材放在一起,加水没过药材两指宽,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半小时,一碗清清爽爽的“清热解郁汤”就完成了,保证你喝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轻盈了起来。

至于穴位嘛,咱们得说说“内庭穴”,这可是个去火的宝贝穴位,位于脚背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小灭火器,平时觉得心里有火,或者吃多了上火的东西,不妨按揉一下这个穴位,每次按个三五分钟,力度适中,别太温柔也别太粗鲁,就像是在和穴位里的火气谈判:“嘿,哥们儿,咱商量商量,能不能别这么闹腾了?”

再聊聊脉象吧,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切”指的就是摸脉了。如果体内有热,脉象往往会表现为洪大有力,就像是夏天的海浪,一波接一波,汹涌澎湃。这时候啊,你就得留意了,是不是最近吃多了辛辣,或者熬夜太多,导致身体里的“小火苗”越烧越旺了?这时候,除了喝我们前面提到的“清热解郁汤”,还得调整作息,多喝水,少吃点上火的食物,让身体回归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咱们的身体其实挺智能的,它会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们它的状态,比如舌苔厚了、口气重了、皮肤长痘了,都是身体在喊:“嘿,主人,我有点不对劲儿啦!”所以啊,平时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就像关心最好的朋友一样,它好,你也好,对吧?

总之呢,这“二之气”虽然有点调皮,但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应对,就能轻松化解它的“恶作剧”。记住,不管外面天气怎么变,保持内心的平和,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还有,别忘了偶尔给自己熬一碗“清热解郁汤”,让身体内外都保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每一天的阳光和雨露,不是吗?

这“三之气”,简单来说,就是一年中的某个特定时段,老天爷开始施展它的“政令”了,就像现在的环保局发布空气质量报告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关于风的。

风,那可是自然界里的一位调皮鬼,时而温柔如初恋的微风拂面,时而狂野得像摇滚乐现场的风卷残云。在这个“三之气”的时候,风这家伙就开始频繁地出来溜达,而且还不是那种简单的散步,是带着点力量和节奏的“时举”——就是时不时就给你来个惊喜,吹得你头发凌乱,衣服飘飘欲仙。

但你知道吗?这风啊,可不仅仅是外在的捣乱分子,它还能悄悄溜进咱们的身体,搞点小动作。这时候,咱们的老百姓们就容易患上一些“风”引起的毛病,比如眼泪不受控制地往外流,就像是看了一部超级感人的电影,但其实啥也没发生;还有耳朵里嗡嗡作响,好像总有只小蜜蜂在里面开音乐会;手脚呢,时不时就来个“自由体操”,自己动起来,让人一脸懵圈;最难受的是,头还会晕乎乎的,感觉自己像是坐上了旋转木马,停不下来。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耳朵、眼睛和脑袋了?别急,咱们老祖宗早有对策。在古代,他们可能会推荐按摩一些神奇的穴位来缓解症状,这些穴位放到现代,名字虽然没变,但咱们得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理解它们。

比如说,“风池穴”,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风的秘密基地,藏在咱们后脑勺下方,两根大筋的外侧凹陷处。想象一下,你站在海边,风从背后吹来,刚好吹进这个“池子”里,如果你能在这里按一按,就像是给风设了个路障,让它别那么轻易地溜进你的身体。每天用指腹轻轻揉个几分钟,保证你耳朵里的“小蜜蜂”安静不少,头也不那么晕了。

再来个“睛明穴”,顾名思义,就是眼睛的明亮之穴,位于咱们的内眼角上方,鼻梁旁边的小窝里。这穴位就像是给眼睛装了扇窗户的开关,轻轻一抹,就能让眼泪不再泛滥,眼睛也变得更加有神。

当然,除了按摩,咱们的老祖宗还爱用草药来调理身体。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可能会开出一个叫做“防风通圣散”的方子。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密武器,专门对付那些“风”带来的小恶魔。

防风通圣散的配方可不简单,里面有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等十七味药材(注意,这里我列举的是主要药材,实际配方可能根据医家和个人体质有所调整)。咱们把这些药材想象成一群英勇的战士,防风就像是领队的大将军,专门对付那些入侵的风邪;荆芥穗和薄荷就像是侦察兵,能快速找到并清除体内的热气;麻黄则是开路的先锋,打开毛孔,让邪气有路可退;大黄、芒硝这些就像是后勤部队,负责清理战场,把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

换算成现代的计量单位,大致可以这样配置:防风、荆芥穗、薄荷各6克,麻黄、大黄、芒硝各9克,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各12克,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白术各9克(具体用量还需根据个人体质和医生建议调整),甘草可以稍微少一些,大约3-6克,作为调和药性的使者。把这些药材放在一起,加水煎煮,就像是在熬制一锅神秘的汤药,喝下去之后,身体里的“风”就被慢慢赶跑了。

至于脉象嘛,这可是中医诊断里的重头戏。在这个“三之气”的时段,如果你感觉自己脉搏跳动得有点快,像是被风推着跑,而且摸起来有点浮,就像是水面上漂浮的叶子,那可能就是风邪在作祟了。这时候,找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让他们帮你把把脉,就像是给身体做个全面的“体检”,然后再根据情况调整饮食、作息,或者开点草药调理,保证你又能生龙活虎,不被风吹得晕头转向了。

总而言之,这“三之气”虽然有点小风波,但咱们有老祖宗的智慧保驾护航,完全不用怕。按摩按摩穴位,喝点草药汤,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就能轻松应对大自然的各种小考验啦!记得,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咱们得好好呵护它哦!

说到这“四之气”,咱们得先想象一番夏日的热烈场景。这不,夏天一到,那溽热的暑气和潮湿的热气就像是两个不服输的小伙伴,非要在咱们身体的左侧上方来一场“谁怕谁”的较量。这较量吧,咱们看着热闹,可身体里的五脏六腑就倒霉了,它们得承受这外来的“热情”侵扰。

说到这,古代的老中医们就总结了,这时候的人啊,容易得个啥病呢?“黄瘅”,听着就像是皮肤被太阳晒得金黄金黄的,还带点萎靡不振的样子。不过,这可不是简单的晒伤哦,它其实是身体内部湿气太重,脾胃功能受影响,导致的一种黄疸病。然后呢,还有个“胕肿”,这个词儿现在咱们不怎么用了,但换个说法,就是腿脚啊、手臂啊这些地方,莫名其妙地就肿了起来,像是被谁偷偷充了气一样。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小身板了?别急,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可不是光用来吓人的。既然知道问题出在哪儿,那解决方案自然也就有了。

首先,咱们得聊聊这“黄瘅”怎么治。在古代,有个方子挺有名,叫做“茵陈蒿汤”。听着就像是大自然的馈赠,对吧?这方子简单,就三味药:茵陈蒿、栀子和大黄。茵陈蒿呢,就像是身体里的清洁工,能把那些湿湿热热的东西给扫出去;栀子呢,清心火,还能利尿,帮身体排毒;大黄,那可是个猛将,通肠排便,把体内的垃圾一并带走。怎么配比呢?按照古代的计量,大约是茵陈蒿六两(换算成现在的克,大约是180克,当然,实际使用时得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这里只是为了说明),栀子十四枚(咱们就大约算它20克吧),大黄二两(60克左右)。把这些药材煮成汤,喝上几天,身体里的那股子“湿热之气”就能得到有效缓解啦。

至于“胕肿”嘛,咱们可以按摩按摩身体的某些穴位,帮助气血流通,水肿自然就消了。比如,有个穴位叫做“足三里”,这可是个养生大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下方约三横指的地方。每天早晚,用你的大拇指或者中指,轻轻按揉这里,每次个三五分钟,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不仅水肿消了,连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呢!

当然啦,说到脉象,这可是中医的独门绝技。在古代,医生们通过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状况。对于“四之气”导致的身体不适,脉象上可能会表现出一种“濡脉”,就像是摸到了一条湿漉漉的绳子,既不紧绷也不硬实,反而有点软绵绵、滑溜溜的。这通常意味着体内湿气过重,气血运行不畅。这时候,除了上述的药物治疗和穴位按摩,还得注意饮食清淡,少吃那些油腻、甜腻的食物,多吃点利湿的食物,比如冬瓜、薏米啥的,让身体由内而外地清爽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有时候难免忽略了身体的感受。所以啊,别等到身体给你发出“警告信号”了,才想起要照顾它。平时就得多留意,多给自己一些关爱,比如定期做做体检,学学中医养生知识,时不时给自己煲个养生汤,按按穴位,放松放松。

还有啊,别小看了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夏天天气热,人容易烦躁,一烦躁,气血就容易淤堵,这样一来,那“湿热之气”就更不容易散了。所以啊,保持一个好心情,也是夏日养生的重要一环。咱们可以多听听音乐,看看喜剧电影,或者约上三五好友,找个阴凉的地方聊聊天,喝喝茶,让心情像夏日的微风一样,轻松愉快。

话说这“五之气”,就像是四季轮回中的一场特别表演,主角是燥湿两位大侠,它们在舞台上你来我往,上演着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更胜”大戏。燥湿嘛,顾名思义,一个干巴巴,一个湿漉漉,这俩家伙一碰上,那场面,啧啧,比咱家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还热闹!

“沉阴乃布”,这四个字一出,就像是天边飘来一朵厚重的乌云,遮住了原本明媚的阳光,整个世界都变得阴沉沉的。这时候,如果你走在路上,说不定还能感受到一股子“寒气及体”,就像是突然间被冬天的小手轻轻拍了一下,冷不丁地打个哆嗦。别急,这还没完呢,“风雨乃行”,紧接着,风雨这对黄金搭档就携手登场了,它们或轻柔或狂野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给这“五之气”的剧目增添了几分不可预测的色彩。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想象自己穿着古装,手持油纸伞,漫步在这风雨交加的古街上了?别急,咱们中医的智慧可不止于此,接下来咱们聊聊穴位和方剂,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先说穴位吧,在古代,穴位可都是有着诗情画意的名字,比如“太溪”、“涌泉”,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密基地。不过,为了让咱们现代人好理解,咱们就直接用现代的穴位名称来聊。比如说,当你感觉体内湿气太重,像是被一层湿布裹着一样不舒服时,不妨找找“足三里”这位老朋友。它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下方约三寸的地方,轻轻一按,就像是给身体开了一扇窗,让湿气随风而去。当然,别忘了还有“阴陵泉”,它藏在小腿内侧,膝盖骨下方的凹陷处,按摩这里,就像是给身体请了个专业的除湿机,让你的身体重新恢复干爽舒适。

至于方剂嘛,咱们得提一提那传说中的“五苓散”。这方子,简直就是古代中医智慧的结晶,专门对付那些因为湿气太重而导致的各种不舒服。配料听起来就像是厨房里的调料罐: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每样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换算成现代的计量单位,大约是茯苓18克、猪苓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桂枝12克。想象一下,把这些材料像调配烤肉方子一样混合均匀,然后用水煎煮,那蒸汽里弥漫的,可不仅仅是药材的香气,更是健康的味道。喝上一碗,保证你体内的湿气就像被温暖的阳光蒸发了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至于脉象嘛,这可是中医的独门绝技,相当于给身体做的一次全面体检。在“五之气”这段时间,如果你的脉象变得沉而迟,就像是冬天的河水,缓缓流淌,那说明体内寒气偏重,得赶紧采取措施了。这时候,不妨找个老中医,让他们帮你把把脉,听听那脉搏跳动的声音,就像是身体在跟你诉说着它的故事。老中医会根据脉象的不同,给你开出个性化的调理方案,比如多吃点温补的食物,或者做做艾灸,让身体的阳气重新振作起来。

这“终之气”,就像是年末的大戏,是大自然舞台上的压轴表演。

话说到了这个时候,那可是“畏火司令”的天下啦!这里的“畏火”,咱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阳气,就像是大夏天里那股子热浪,让人直呼“好家伙,这也太热情了吧!”这股阳气一上来,整个天地就像被点燃了一样,万物都跟着兴奋起来。“阳乃大化”,就是说阳气的作用超级强大,让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

你瞧,那些冬眠的小虫子们,本来应该躲在洞里睡大觉的,结果被这股子阳气一撩拨,纷纷探出头来,一脸懵圈地说:“哎呀妈呀,这天气是咋回事儿?我这冬眠假期还没结束呢!”还有那些河流,本该是冰封千里,现在却流水潺潺,仿佛在说:“冬天?不存在的,我们这儿正春游呢!”

再看大地母亲,也是不甘寂寞,地气大发,仿佛每个毛孔都在呼吸,释放着积蓄了一年的能量。小草们更是迫不及待地从土里冒出头来,绿油油的一片,像是在向世界宣告:“春天来了,我们又是一条好汉!”人们呢,也跟着这股子阳气,舒展筋骨,心情大好,仿佛连走路都带风,整个人都轻盈了起来。

但是呢,好事多磨,这“终之气”虽好,过头了也容易出问题。阳气太盛,就容易引发一些“温病”、“厉病”,就像是大自然给你点了个“小火锅”,火候没掌握好,一不小心就上火了。这时候,咱们就得悠着点,用点中医的智慧来调理身体了。

假如你真的“上火”了,别急,咱们有个古方叫做“清火汤”。首先,你得准备黄芩15克(就像给身体降降温的冰块),黄连10克(这可是去火的小能手),再加上知母12克(它就像是身体的灭火器),生甘草6克(用来调和药性,就像给这锅汤加点甜味,让身体更愿意接受)。把这些药材放到砂锅里,加上适量的水,小火慢炖,炖到水剩下一半左右,滤掉药渣,剩下的汤水就是你的“清火神器”了。

说到脉象,这时候的脉象啊,就像是大自然的河流,因为阳气旺盛,所以脉象往往偏于洪大、滑数。洪大呢,就像是河流在汛期,水量充沛,波涛汹涌;滑数呢,就像是水流速度快,摸起来滑溜溜的。这时候,中医大夫就会一边摸脉,一边心里嘀咕:“嗯,这脉象,看来是个‘热情如火’的人啊!”

不过呢,咱们也别被这“终之气”的阳气吓着,毕竟,阴阳平衡才是中医的精髓。阳气太盛,咱们就找找阴性的方法来平衡一下,比如多吃点滋阴的食物,像百合、银耳这些,就像是给身体喝点“凉茶”,降降温。或者,你也可以学学古人,来个“冬病夏治”,利用这旺盛的阳气,调理一下那些冬天容易犯的毛病,比如关节炎啊,哮喘啊,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再聊聊穴位吧,我可以给你推荐几个“降火穴”。比如合谷穴,它就在你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那个“虎口”位置,按一按,就像是给身体开了个“排气扇”,把多余的热量排出去。还有太冲穴,在脚背上,按揉一下,就像是给身体按了个“重启键”,让一切重新恢复平衡。

这“终之气”就像是大自然的一场盛宴,咱们既要享受它的美好,也要学会应对它可能带来的小插曲。毕竟,生活嘛,不就是一场场的冒险和挑战吗?咱们中医啊,就像是那个智慧的向导,带着咱们在健康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一路欢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15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