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五)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有一天,黄帝又发问了:“岐伯啊,要是赶上那一年,太阳这家伙跑到地底下当‘在泉’大佬(在中医五行六气理论里,‘在泉’是个术语,咱们可以理解为影响这一年的地下能量场),还整得寒气四溢,冻得大家直哆嗦,这时候,咱们老百姓会咋样呢?”

岐伯捋了捋长胡子,慢悠悠地说:“哎呀,皇上您问得好!这寒气一霸道起来,那可不得了,整个世界都像被速冻了一样,气氛凝重得能让人心里发毛。老百姓们呢,就会感觉小肚子(咱们现代人说的下腹部)和蛋蛋(咳咳,这里用现代医学术语就是‘会阴区’)那儿,好像被冰块冻住了,又疼又紧。这股寒气还会顺着身体往上爬,拉扯着腰脊,疼得人们直不起腰来。更惨的是,它还能一路冲到心口窝,那感觉,就像是有人拿冰锥子戳你心脏,疼得你眼泪鼻涕一起流。有的朋友,可能还会因为寒气太猛,导致血管破裂,出点‘小红点’(其实就是皮下出血啦)。还有啊,喉咙那块儿,疼得跟吞刀片似的,下巴也跟着肿起来,跟河豚生气时鼓起的腮帮子有一拼!”

黄帝一听,这寒气也太嚣张了吧!赶紧追问:“那咱得怎么给百姓们治治啊?”

岐伯笑了笑,说:“治嘛,当然有招儿!不过首先得说清楚,穴位咱得换成现代的叫法,别整得跟穿越剧似的。比如说,要是感觉小肚子和会阴区不对劲儿,咱们可以按按‘曲骨穴’和‘中极穴’,这俩穴位就像是身体的小暖炉,能帮你驱散寒气。至于腰脊那块儿,不妨多揉揉‘肾俞穴’和‘命门穴’,这可是强肾壮阳的好帮手,让寒气无处遁形!”

“至于药方嘛,咱们来个‘温阳散寒汤’怎么样?配料嘛,得有点讲究:熟地黄100克,肉桂25克,附子25克(附子可是个猛药,得小心用),当归50克,川芎25克,白芍50克,炙甘草25克。把这些药材放锅里,加水没过药材两指宽,大火烧开转小火慢慢炖,炖到水剩下原来的一半,过滤掉药渣,一天分三次喝。这汤啊,暖身又暖心,喝完保证你从头到脚都暖和和的,寒气都得绕道走!”

黄帝一听,这方子听起来就很滋补,不过又担心起来:“那这脉象上,有啥特别的表现吗?咱们也好提前预防啊!”

岐伯点头笑道:“脉象嘛,也是有讲究的。寒气太重的人,脉象往往会变得紧而迟,就像是冬天的河水,冻得邦邦硬,流动也慢了。这时候,你得仔细摸摸,感觉就像是你手伸进冰箱冷冻室,摸到的那块冻得硬邦邦的肉,既紧绷绷的,又慢悠悠的。遇到这样的脉象,可别不当回事儿,赶紧保暖、调理,别等到寒气把身体冻成‘冰棍’了才后悔哦!”

黄帝眉头紧锁,对着岐伯说:“岐伯啊,你说这治病救人的事儿,咱们得怎么搞定呢?”

岐伯一听,嘿,这可是个大话题,得好好聊聊。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一段让人笑中带悟的医学讲解。

“陛下啊,您这问得可是太到位了!咱们这人体啊,就像个小宇宙,各种气儿都得平衡才行。要是风这家伙在内部捣乱了,咱们就用点辛凉的药材,比如薄荷啊、桑叶这些,给它降降温。再加点苦的,比如黄连,辅助一下。然后呢,再用点甘甜的,比如甘草,让它别那么急躁。最后,再来点辛的,比如麻黄,把风邪给赶出去!”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嗯,有道理!那要是热邪在体内闹腾呢?”

岐伯笑了笑:“热邪啊,咱们就用咸寒的药材,比如芒硝、寒水石这些,给它来个透心凉。再加点甘苦的,比如黄芩、黄连,一苦一甜,平衡一下。然后呢,用酸的,比如乌梅,给它收收心。最后,再用点苦的,比如大黄,给它发发汗,把热邪给逼出去!”

黄帝一听,哈哈大笑:“你这药方,简直就是一场人体内的‘冰与火之歌’啊!”

岐伯也跟着笑了起来:“陛下说得是!那要是湿邪在体内捣乱呢?咱们就用苦热的药材,比如苍术、厚朴这些,给它去去湿。再加点酸的,比如山楂,辅助一下。然后呢,再用点苦的,比如苦参,给它燥燥湿。最后,再用点淡的,比如茯苓,把湿气给排出去!”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你这方法,简直就是给身体来了个‘除湿大作战’啊!”

岐伯点了点头:“没错!那要是火邪在体内闹腾呢?咱们就用咸冷的药材,比如海藻、玄参这些,给它降降火。再加点苦辛的,比如黄芩、柴胡,一苦一辛,平衡一下。然后呢,再用点酸的,比如五味子,给它收收心。最后,再用点苦的,比如龙胆草,给它发发汗,把火邪给逼出去!”

黄帝一听,笑得前仰后合:“你这方法,简直就是给身体来了个‘灭火器’啊!”

岐伯也跟着笑了起来:“陛下说得太对了!那要是燥邪在体内捣乱呢?咱们就用苦温的药材,比如杏仁、款冬花这些,给它润润燥。再加点甘辛的,比如甘草、生姜,一甘一辛,平衡一下。然后呢,再用点苦的,比如大黄,给它通通便,把燥邪给排出去!”

黄帝一听,竖起了大拇指:“你这方法,简直就是给身体来了个‘润燥小能手’啊!”

岐伯谦虚地笑了笑:“陛下过奖了!那要是寒邪在体内捣乱呢?咱们就用甘热的药材,比如附子、干姜这些,给它去去寒。再加点苦辛的,比如细辛、麻黄,一苦一辛,平衡一下。然后呢,再用点咸的,比如芒硝,给它泻泻火。最后,再用点辛的,比如桂枝,给它润润气。再用点苦的,比如黄芩,给它坚固一下身体!”

黄帝一听,哈哈大笑:“你这方法,简直就是给身体来了个‘驱寒小分队’啊!”

岐伯也跟着笑了起来:“陛下说得太好了!其实啊,咱们这治病救人的事儿,就像打仗一样,得知道敌人的弱点,才能一招制敌!而这药材啊,就是咱们的武器库,得灵活运用才行!”

黄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宇宙级难题。他转头问岐伯:“岐伯啊,这天气的变化到底是个啥情况?咱们能不能给它来个深度剖析?”

岐伯一听,立马来了精神,毕竟这可是他的专业领域嘛!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天气大解密”:“哎,陛下,您问对人啦!要是厥阴风木之气当令,那可是风起云涌的节奏啊!风一吹,天上就像蒙了一层灰布,云啊雾啊都乱成了一锅粥。冬天本应寒冷,可这时候春天的气息却提前来了,连河水都不结冰了。老百姓们可就遭殃了,胃啊、心啊那块儿疼得厉害,还往两边肋骨上窜,吃东西咽不下,喉咙像被堵住了一样,舌头僵硬,吃点东西就想吐,拉肚子、肚子胀,大便还稀得跟粥似的。更惨的是,连冬眠的小虫子都不愿意出来,你说这得多冷啊!其实啊,这病根儿在脾上。要是冲阳穴(现代医学称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大致在脚背的最高处,第二、三趾缝和足背连线的交点)没动静了,那就麻烦了,基本上是回天无力了。”

黄帝一听,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这么严重?那接下来呢?”

岐伯接着说:“别急,还有呢!要是少阴君火之气当令,那可是热得让人直翻白眼的节奏!火势汹汹,到处烧得旺旺的。老百姓们就惨了,胸口像有一团火在烧,喉咙干得能冒烟,右边肋骨那块儿胀得慌,皮肤也火辣辣地疼。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还咳喘不停。这时候,大雨说来就来,有的人甚至咳出血来,鼻子出血,打喷嚏,呕吐,连尿的颜色都变了。再严重点,那可就是满身长疮,肿得跟馒头似的,肩膀、后背、胳膊肘子,还有脖子下面那块儿,疼得要命。心里堵得慌,肺也好像被什么压着,肚子胀得跟气球似的,喘不上气来。这病根儿在肺上。要是尺泽穴(现代医学称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大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没动静了,那也是凶多吉少啊!”

黄帝听得目瞪口呆,心想:这天气变化还真不是盖的,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啊!

咱们再来聊聊这穴位的事儿。冲阳穴,那可是胃的“大管家”,要是它罢工了,胃就得乱套了。想象一下,你的胃突然失去了指挥,是不是就像一盘散沙,啥毛病都来了?而尺泽穴呢,它是肺的“守门员”,要是它不管了,肺就得乱成一团麻。所以啊,咱们平时得多揉揉这些穴位,给它们加加油,让它们好好工作!

至于方剂嘛,比如,对于那个厥阴风木导致的脾胃问题,咱们可以来个“健脾祛风汤”。配方嘛,就来个白术10克(健脾),防风10克(祛风),茯苓10克(利湿),陈皮5克(理气),甘草5克(调和药性)。把这些药材放到锅里,加水没过药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煮个半小时,滤掉药渣,趁热喝上一碗,保证你胃里暖暖的,很舒服!

至于少阴君火导致的肺热问题嘛,咱们可以来个“清肺降火饮”。配方是:黄芩10克(清热),桑白皮10克(清肺),麦冬10克(润肺),桔梗5克(宣肺),甘草5克(调和药性)。同样地,煮上一锅,喝上一碗,保证你喉咙不再干痒,咳喘也减轻了!

当然啦,这脉象的事儿也得说说。咱们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切脉可是个技术活。比如,那个厥阴风木导致的脾胃问题,脉象往往是沉而弦的,就像一根紧绷的弦,轻轻一拨就能听到“嗡嗡”的声音。而少阴君火导致的肺热问题呢,脉象往往是洪大而数的,就像夏天的雨,又大又急。

岐伯又继续说道:“嘿,陛下,注意了!太阴司天,湿淫所胜,那可热闹了!”

首先,这“沉阴且布”,就是说,天空就像被一块超级大的湿抹布盖住了,整天阴沉沉的,连太阳公公都躲在家里不出来。然后呢,“雨变枯槁”,听起来很矛盾对吧?其实意思是雨下得太多,反而把地里的庄稼都给泡坏了,就像你喝水喝到撑,结果反而觉得渴了一样。

接下来,人们就开始遭殃了。“胕肿骨痛”,哎呀,就是说你的小腿啊、脚踝啊,莫名其妙地就肿了起来,一按一个坑,还伴随着骨头疼,就像是被一群小精灵拿着小锤子敲了个遍。“阴痹”,这个更有趣,就像是身体里藏了个隐形的小恶魔,你摸不到它,但它能让你腰啊、背啊、头啊、脖子啊,疼得死去活来,时不时还给你来个眩晕套餐,让你感受一下“天旋地转”的美妙。

更惨的是,“大便难”,嗯,这个就不需要过多解释了,想想都痛苦。“阴气不用”,就是说你的身体里的“小太阳”被湿气压制了,明明肚子饿得咕咕叫,却一点食欲都没有,就像是看到一桌美食,却发现自己的嘴巴被强力胶粘住了。

最夸张的是,“咳唾则有血”,咳咳两声,竟然还能咳出血来,这可把人吓坏了,感觉自己随时都要变成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内功深厚到吐血的境界了。还有啊,“心如悬”,就是心里慌慌的,像是被一根隐形的线吊在半空中,下不来也上不去,别提多难受了。

岐伯还说了,这一切的病根啊,都在肾上。肾是咱们身体的“小水库”,要是被湿气给侵占了,那可就麻烦大了。特别是那个“太谿穴”(现代对应的是“太溪穴”),这可是肾经上的大穴,要是它“罢工”了,那可真是“死不治”的节奏啊!不过别担心,岐伯给了我们一个药方,咱们可以这样配置:

祛湿补肾神方,材料:黄芪30克(相当于古代6两,让你力气大如牛),茯苓25克(5两,利水消肿小能手),白术20克(4两,健脾除湿必备),山药30克(6两,补肾益气好帮手),枸杞15克(3两,明目养肾小甜心),再加上一小把黑豆,大概20克(4两,补肾又乌发)。

做法嘛,超级简单,就像炖肉的配方一样,把这些材料洗干净,放进砂锅里,加上足够的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慢炖个一两个小时,直到汤色变得金黄诱人,香气扑鼻。这时候,你可以关掉火,让它稍微凉一凉,然后一口气喝下去,保证你全身暖洋洋,湿气跑光光!

当然啦,说到脉象,岐伯那个时代可是没有心电图机的,他们靠的是手指头的触感来判断。如果湿气太重,脉象就会变得又沉又迟,就像是你在水里摸鱼,那感觉,啧啧,别提多难受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869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