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黄帝笑眯眯地说:“雷公啊,你小子整天抱着那些医书啃,要是能再广泛涉猎点杂学,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那可就厉害了。来,给朕说说,你最擅长的是啥?咱们人体啊,五脏六腑,什么肝心脾肺肾,胆胃大小肠,还有脾胞膀胱,再加上脑髓、鼻涕、唾沫这些,还有咱们的情绪波动,哭啊笑啊,这些水液是怎么在身体里流转的,都是人生存的根本。治病救人这事儿,你可得给我整明白了,不然误诊了,那可是要挨骂的哦!”

雷公一听,心里那个忐忑啊,就像咱们现在考试前夜没复习好的感觉。他想了想,恭敬地说:“陛下,您这题目可真够大的。臣呢,就先从最基本的《脉经》说起吧,这书上下篇加起来,内容多得跟大海似的。我虽然能分辨个大概,但要说到十全十美,那还差得远呢。更别说要明明白白解释给您听了,臣做不到啊!”

黄帝陛下悠悠地说:“雷公啊,你给朕详细说说,五脏要是出了岔子,六腑不和的时候,那些个针灸啊、草药啊、汤药啊,到底该怎么用?它们各自有啥讲究,疗效如何?要是朕不知道这些,你可得给朕好好补补课!”

雷公一听,嘿,这可是个展现自己专业知识的好机会,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健康小讲堂”。

“陛下,您问得好!咱们先说说这五脏吧。您知道,肝、心、脾、肺、肾,个个都是宝贝疙瘩,它们要是虚了,人可就不舒坦了。比如说,肝虚了,人就容易头晕目眩,情绪不稳定;肾虚呢,就腰酸腿软,精神不振;脾虚嘛,那就是食欲不振,体重增加,还老觉得心里烦闷。这体重增加啊,可不是咱们现代人说的‘幸福肥’,而是身体在告诉你,该注意调理了!”

“那怎么办呢?别急,咱们有妙招!”雷公接着说,“首先说毒药,这儿的毒药可不是您想的那种能要人命的,而是指药性强烈,能治病救人的草药。比如,针对肝虚,咱们可以用点枸杞,那可是养肝明目的好手,每天抓一小把泡水喝,长期坚持,效果杠杠的。至于肾虚,六味地黄丸您听说过吧?那可是补肾的经典方剂,里面有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六味药,每味药都精确到克,配伍严谨,滋阴补肾,效果那是杠杠的!”

“再来说说针灸吧,这可是咱们中医的独门绝技。比如脾虚导致的体重增加和烦闷,咱们可以扎扎‘足三里’这个穴位,您知道吗?这穴位就像是脾胃的‘加油站’,一针下去,脾胃动力满满,消化好了,体重自然就下来了,心情也跟着好了。”雷公边说边比划着,仿佛真的在给皇帝扎针一样。

“还有啊,陛下,您提到的砭石和汤液,那也是不可小觑的。砭石啊,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刮痧、拔罐用的那种石头,通过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排出体内的湿气和毒素。至于汤液嘛,那就是咱们常喝的中药汤了。比如脾虚的人,可以煮点薏米红豆汤喝喝,薏米祛湿健脾,红豆补血养心,两者一结合,那效果,啧啧,简直了!”

说到这里,雷公还特意补充了一句:“不过啊,陛下,虽然这些方法都挺好,但也得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用。就像做菜一样,得讲究个‘色香味’俱全,还得考虑食材的新鲜度和搭配。所以,要是身体不舒服了,还是得找咱们专业的中医大夫看看,别自己乱来哦!”

黄帝问:“那些深奥难解的病症,你却用《黄帝内经》里的《上下篇》理论来回答,给我回答一下为什么?”

雷公说:“您知道吗?中医里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有时候症状看似简单,背后的机理却复杂得很。比如说,脾虚了,脉象可能浮大得像肺病,肾有点小毛病呢,脉象又可能像脾虚那样显得不够沉稳。还有啊,肝要是急躁了,脉象沉而散乱,还可能让人误以为是肾病。这些啊,都是我们这些当医生的时不时会遇到的“小混乱”,但只要我们心细如发,从容不迫地诊察,总能找到真相。

至于您提到的肝、脾、肾三脏,它们可是人体里的“土木水”三巨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就像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这个道理,连小孩子都能理解个大概,您问我这个,是不是想考考我的基本功啊?

不过,雷公这家伙,他倒是真提了个有意思的病例来讨论。他说啊,有这么个人,头疼得跟被紧箍咒勒着似的,筋还时不时抽筋,感觉骨头都变重了,走起路来都费劲。而且啊,这人还气短,稍微动一下就喘,吃点东西就容易打嗝,肚子总是胀鼓鼓的,晚上还老失眠,时不时还会被吓一跳。您说,这到底是哪个脏腑出了问题呢?

仔细一听,嘿,这症状还真够全的!不过,咱们中医讲究的是“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些症状虽然复杂,但总能从脉象上找到线索。雷公说他的脉象又浮又弦,按下去还硬邦邦的,跟石头似的。这脉象啊,就像是在给我们讲故事,告诉我们这人体内正气和邪气正在激烈交战呢!

咱们来分析分析啊,这浮脉呢,一般表示病在表,或者是有风邪入侵;弦脉呢,多半是肝气不舒,或者是有痰饮、疼痛之类的病症。而这脉象硬如石,更是提示我们,这人体内可能有瘀血或者痰湿之类的实邪,正堵在那里,让气血运行不畅呢!

现在啊,咱们来个小小的推理游戏。既然头疼筋挛,那很可能是风邪侵袭经络,加上肝木不舒,肝气郁结,导致气血不能顺畅地滋养头部和四肢。而骨重少气,则可能是肾气不足,肾主骨生髓,肾气不足,自然就感觉骨头重,没力气了。至于哕噫腹满,那更是脾胃不和的典型表现,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它们一闹别扭,整个消化系统都得跟着遭殃。

至于治疗嘛,咱们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开方。不过啊,我可以给您描绘个大概的思路。首先呢,得祛风通络,让头部的气血畅通起来,可以用点川芎、白芷之类的药材,它们就像是自然界的微风,能轻轻吹散经络里的阴霾。然后啊,要疏肝解郁,让肝气顺畅起来,柴胡、香附这些药材就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就像是心情的调节剂,能让肝气不再那么急躁。

接下来啊,还得健脾和胃,毕竟脾胃是后天之本嘛。茯苓、白术、陈皮这些药材就像是厨房里的大厨,能调理好脾胃这个“大锅饭”,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至于补肾嘛,那就得根据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来决定了。肾阳虚的话,可以用点肉桂、附子来温补肾阳;肾阴虚的话,那就得用点熟地黄、山茱萸来滋养肾阴了。

当然啦,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思路,具体用药还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比如啊,如果病人还有失眠多梦的症状,那就可以在方子里加点酸枣仁、远志之类的安神药;如果病人还有痰多的情况,那就可以加点半夏、陈皮来化痰。

说到这里啊,您是不是觉得中医治病就像是做一道复杂的菜肴?既要考虑食材的搭配,又要考虑火候的掌握,还得根据食客的口味来调整。不过啊,这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啊!它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门哲学、一门艺术。

黄帝悠悠地说:这看病啊,就像咱们挑西瓜,得先看瓜的年龄——哦不,是病人的年龄。年长的老人家,咱们得多关注他们的“腑”系统,也就是肠胃啊、膀胱这些“后勤部门”,因为岁月不饶人,它们容易先出问题。而年轻人呢,身体正盛,疾病往往喜欢从“经”上找突破口,经络畅通则百病不生嘛。至于壮年朋友,那就得深挖“脏”的层面了,心肝脾肺肾,哪个不是咱们身体的“cEo”?

咱们现在讲究的是“八面玲珑”,哦不对,是“八风防护”。您想啊,自然界的风啊雨啊,要是长期憋着不流通,成了“菀热”,那五脏六腑可就遭殃了,一个个跟被火烤过似的,消耗得厉害,病还爱串门,这个传给那个,热闹得很。

说到脉象,那可是中医的独门秘籍,咱们得细细道来。比如那“浮而弦”的脉象,就像是海面上飘荡的风筝线,轻轻一碰就知风向,但线本身却紧绷绷的。这啊,其实是肾在喊救命呢,说它“不足”了,需要咱们给它加点油,补补元气。再比如“沉而石”的脉象,沉得跟海底的石头似的,摸半天才摸到点儿边儿,这是肾气在里头“宅”得太久了,出不来了,得想办法让它透透气。

还有那“怯然少气”的,整个人就像霜打的茄子,蔫儿吧唧的,连说话都提不起劲儿。这啊,是身体的“水渠”堵了,水液代谢不畅,形体和精神都跟着萎靡不振。这时候,咱们得给他通通渠,让生命之水源源不断。

至于咳嗽加烦闷,那简直就是肾气的“小叛逆”,自个儿在家待不住,非要跑到喉咙口闹腾一番,让人不得安宁。这时候,咱们得给它来个“心理疏导”,让它乖乖听话,回归正道。

这人体啊,复杂又精妙,一个脏器的病,就能牵动全身。但咱们不能一竿子打翻三艘船,说哪儿哪儿都有问题,那不成了“庸医”了嘛。得精准定位,对症下药,这才叫高明。

说到这里,我得给大伙儿介绍几个现代版的“养生小妙招”。比如,对付“肾不足”,咱们可以多吃点黑色食物,像黑芝麻、黑豆,它们可是补肾的小能手。再配合点简单的穴位按摩,比如涌泉穴,就在脚底心,每天按一按,肾气自然就足了。

对于“肾气内着”的朋友,可以试试艾灸,特别是关元穴,那可是补肾阳的宝地。点上一根艾条,温温柔柔地灸一灸,感觉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舒服极了。

至于“水道不行”的,那就得喝点薏米红豆汤,利尿又消肿,还能排出体内湿气。再加上按揉三阴交穴,这可是调理水液代谢的“万能穴”,按一按,全身轻松。

最后,咳嗽烦闷的朋友,不妨试试雪梨炖百合,润肺止咳,还能清心除烦。再配合深呼吸,让心情随着每一次呼吸慢慢平静下来,就像湖面上的涟漪,渐渐归于宁静。

总而言之,中医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咱们不必追求什么仙丹妙药,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再辅以简单的穴位按摩和食疗,就能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这样一来,不仅自己少受罪,还能省下不少看病的银子呢!

雷公说:陛下,臣有次闲着没事儿溜达呢,就遇到了这么一档子事儿。

我走着走着,就瞅见一哥们儿,咱们就叫他阿强吧,阿强呢,整个人看起来跟霜打的茄子似的,四肢软绵绵的,走起路来跟刚学会走路的小鸭子没两样,还时不时地喘着粗气,咳嗽几声,更夸张的是,居然还能咳出血来,看得人是心惊胆战啊。

我一看,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症状,不是伤着肺了嘛?”于是,赶紧上前,搭手一摸脉,嘿,这脉象浮大得跟海上的小帆船似的,摇摇晃晃,还特别虚,感觉风一吹就要散了。这下,我心里有点没底了,心想:“这病,我老人家可不敢轻易下手啊,万一误诊了,那可就是砸了自己的招牌。”

正当我犹豫不决,准备召集个专家会诊的时候,旁边蹦出个愣头青,咱们就叫他“粗工小李”吧。这小李啊,年轻气盛,一看雷公这犹豫劲儿,心想:“这老家伙不会是怂了吧?”于是,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从包里掏出一块砭石(古代用来刮痧、放血的石制工具),对着阿强就比划起来。

“哎呀,小李啊,你这是要干啥?”我在一旁看得是目瞪口呆,想拦都来不及。只见小李手法娴熟,几下子就在阿强身上某个穴位(咱们现代人可以理解为类似“肺俞穴”或者“大椎穴”这样的地方,但具体哪个咱也不知道,毕竟历史久远,穴位名称有变化)上划了个小口子,血就开始汩汩往外冒。

这下可好,阿强是疼得龇牙咧嘴,但神奇的是,血一流出来,他那喘咳的症状居然开始慢慢缓解了,脸色也渐渐恢复了些血色。等血流得差不多了,小李麻利地给阿强包扎好伤口,阿强站起来试了试,嘿,四肢也不那么软绵绵了,整个人感觉轻松了一大截。

“这……这是咋回事儿?”我看得是一愣一愣的,心里那个惊讶啊,简直比吃了十颗惊喜果还夸张。

于是,我就拉着小李问个不停:“你这小子,到底是咋整的?这病看着明明是伤肺,你怎么一放血就好了?还有啊,你放血的那个穴位,到底是啥名堂?”

小李嘿嘿一笑,得意地说:“雷公爷爷,您这可是少见多怪了。这人啊,有时候身体里的气血不顺,就像河道堵了似的,得找个口子疏通一下。我刚才放血的那个地方,虽然不是直接针对肺的,但它是条经络上的要害,一通百通嘛。至于具体是哪个穴位,嘿嘿,这可是我的独门秘籍,不能轻易透露哦。”

我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医之道,博大精深,有时候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我也不禁感叹:“真是后生可畏啊!看来我这把老骨头,还得多学习学习才行。”

黄帝大人对雷公说:“老兄啊,我知道你医术了得,能治好多疑难杂症,但这次你的诊断,我觉得有点儿偏了道儿。这就好比一只大雁想要翱翔天际,结果却迷失了方向。真正的医学大师治病,那可是有法可依,有度可循,他们善于从自然界中寻找规律,比类取象,在无形之中化解病痛,从上到下,全身调理,哪用得着死守那些教条呢?”

黄帝这么一说,咱们就得细细琢磨了。他说到脉象“浮大虚”,这其实是告诉我们,病人的脾气(中医里的脾不仅仅指器官,还代表了一种生理功能)已经外散,就像离了家的孩子,跑到了胃的外围,归附到了阳明经上。想象一下,阳明经就像家里的客厅,突然来了好多不速之客(脾气外散),这客厅能不乱套吗?再说“二火不胜三水”,这其实是中医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火少了,水就泛滥了,脉象自然就乱了套,没个定数。

然后黄帝又说,病人四肢无力,软绵绵的,这是因为脾精(可以理解为身体的能量精华)没法正常输送到四肢了。而喘咳呢,就像家里水管漏水,水气(湿气、寒气)趁机跑到阳明经捣乱,搞得人咳嗽不止。至于血泄(可能是指便血或月经过多),那是因为脉象急促,血液在血管里乱窜,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好从不该出的地方溜出去了。

这时候,如果有人以为这是伤了肺,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就像是把苹果当成了梨,完全不是一个味儿嘛。黄帝又批评雷公说:“这种不根据症状比类推理,就是知识不够全面啊!”他进一步解释道,如果真是伤了肺,那脾气和胃气都会受影响,经络系统也会罢工,最终导致真脏受损,经脉旁支断绝,五脏六腑都漏风漏气,不是流鼻血就是呕吐,这两种情况跟前面说的可是天差地别,就像是白天和黑夜,差得远了去了。

黄帝最后还自嘲了一下:“哎,这事儿我得检讨,原本以为你明白,就没多解释。其实啊,明白地引导大家比类推理,从容不迫地诊断,这才是真正的‘诊经’,是医学的至高境界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61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