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口问篇第二十八(十)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话说有一天,黄帝眉头紧锁,一脸愁容地问岐伯:“岐伯啊,你说这耳鸣,老百姓老喊耳朵嗡嗡响,跟住了个小蜜蜂似的,咱得怎么治呢?”

岐伯一听,嘴角微扬,心里暗想:“这题我会啊!”于是他慢悠悠地说:“黄帝大大,这事儿简单,耳鸣嘛,咱们就补补‘客主人’,再揉揉手上那个大拇指指甲边上的小肉肉。”

黄帝一听,眉头舒展,但又有点懵:“啥?‘客主人’?这名字听起来像是古代客栈的老板啊!还有手上那肉肉,你确定不是让我啃一口手指甲?”

岐伯哭笑不得,心想这黄帝平时忙着治理国家,对中医穴位这些细枝末节还真是不太了解呢。于是,他决定给黄帝上一堂生动的针灸课,顺便也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涨涨知识。

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解:“这‘客主人’啊,在现代咱们管它叫‘听宫穴’,它住在耳朵前面,大约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时凹陷处。你想象一下,就像是你家大门口的那个守卫,专门负责接收外界的声音信号,然后传递给大脑。所以,一旦这个守卫出了问题,比如累了、病了,那耳朵就容易嗡嗡响,听不清别人说啥了。”

黄帝点头,若有所思:“哦,原来是这样,那给它补补,是不是就像给守卫发奖金,让它更有精神工作?”

岐伯笑着点头:“正是如此,通过针灸或者按摩听宫穴,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耳部紧张,从而达到治疗耳鸣的效果。不过,记得啊,手法要轻柔,别真把人家守卫给扎疼了。”

黄帝一听,哈哈大笑:“放心,我可舍不得。下次耳鸣的百姓来找我,我就告诉他们,去找耳朵前的那个‘听宫大侠’,让它帮忙把耳朵里的蜜蜂赶走!”

说完听宫穴,岐伯又指了指黄帝的大拇指:“至于手上那个,其实是咱们的老朋友了——‘少商穴’。它就在大拇指指甲根的外侧,也就是你大拇指最末端,靠近指甲根的那个小肉肉上。你试着按按看,是不是有点酸痛?”

黄帝一试,果然,那酸爽,简直了!他忍不住皱了皱眉:“哎呀,这穴位还挺有个性,一按就跟我打招呼。”

岐伯笑道:“少商穴啊,可是肺经上的大腕儿,主管呼吸、声音这些事儿。你想啊,肺是咱们人体的呼吸机,声音的发源地,肺好了,声音才响亮,耳朵才听得清。所以,耳鸣有时候也是肺经不通畅的信号。按揉或者针灸少商穴,能疏通肺经,调和气血,对耳鸣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帝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我以后是不是得多按按这个‘少商大侠’,让我的声音更加洪亮,耳朵也更加灵光?”

岐伯点头:“没错,不过记得,按揉的时候别太用力,要循序渐进,别一开始就把自己整得眼泪汪汪的。”

黄帝一见面就问:“岐伯啊,我最近听到老百姓说,有人莫名其妙地就咬到了自己的舌头,这可真够逗的!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有人老是这样,咱们得怎么治啊?”

岐伯一听,捋了捋他那白花花的胡子,笑得跟朵菊花似的,说:“这事儿啊,简单!咱们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但这回咱们得换个方法,让他自己咬咬舌头,然后咱们再看看是哪个脏腑出了问题,对应着补补就行了!”

黄帝一听,差点没笑喷出来:“自啮舌?这不是让人家自己咬自己嘛!不过,你说得也有道理,那要是真看出问题来了,咱们怎么补呢?总不能让人家吃个大肘子补补吧?”

岐伯摇了摇头,神秘地说:“非也非也,咱们得用针灸!针灸这东西,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一根针,就能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治病救人!”

黄帝一听,来了兴趣:“那你快说说,要是舌头老被咬,咱们得扎哪儿呢?”

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娓娓道来:“首先啊,咱们得看看这舌头是哪个脏腑的开窍。中医说啊,舌为心之苗,心火旺盛,舌头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啊,咱们得先考虑心包经和心经上的穴位。”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心包经?心经?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经常提到的吗?难道咱们真的要像那些大侠一样,打通任督二脉,成为武林高手?”

岐伯一听,差点没笑岔气:“任督二脉那是小说里的说法,咱们中医讲的是经络学说。不过你说得也没错,心包经和心经确实很重要,它们跟咱们的心脏健康息息相关。”

“那咱们先说说心包经上的穴位吧!”黄帝迫不及待地催促道。

岐伯点了点头,说:“心包经上有个穴位叫‘中冲’,它就在咱们中指的指尖上。这个穴位啊,可是心包经的井穴,井穴大家都知道吧?就是像水井的井口一样,是经络气血的出入口。刺激这个穴位啊,能清心泻热,开窍醒神。”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那心经上的穴位呢?是不是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

岐伯笑着说:“当然有啦!心经上有个穴位叫‘少冲’,它也在咱们小指的指尖上。这个穴位啊,也是心经的井穴,刺激它能清心安神,发散内热。”

黄帝一听,觉得挺有意思:“那咱们是不是只要扎这两个穴位就行了?”

岐伯摇了摇头,说:“非也非也,中医治病啊,得讲究整体观念,辩证施治。虽然心包经和心经很重要,但也不能忽略了其他经络。比如说啊,要是这人的脾胃也不好,那咱们还得考虑脾经和胃经上的穴位。”

黄帝一听,皱了皱眉:“脾胃?这跟咬舌头也有关系吗?”

岐伯解释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要是不好,气血就不足,舌头也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啊,咱们得考虑脾经上的‘隐白’穴和胃经上的‘厉兑’穴。”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嗯,你说得有道理。那这两个穴位在什么位置呢?又有什么作用呢?”

岐伯接着说:“隐白穴在咱们大脚趾的内侧,靠近趾甲根的地方。它是脾经的井穴,刺激它能健脾和胃,益气摄血。厉兑穴呢,在咱们二脚趾的外侧,靠近趾甲根的地方。它是胃经的井穴,刺激它能清胃泻火,通经活络。”

黄帝一听,觉得挺有道理:“那咱们是不是只要扎这四个穴位就行了?”

岐伯又摇了摇头,说:“还不行呢!中医治病啊,还得考虑阴阳平衡。要是这人阴虚火旺,那咱们还得滋阴降火。所以啊,咱们还得考虑肾经上的‘涌泉’穴。”

黄帝一听,眼睛又亮了:“涌泉穴?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经常提到的吗?说是什么‘涌泉相报’,难道这个穴位也能治病?”

岐伯一听,笑得前仰后合:“你说得没错,‘涌泉相报’那是比喻人家对你的恩情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但这个涌泉穴啊,它可是肾经的井穴,位于咱们脚底的掌心处。刺激这个穴位啊,能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黄帝一听,觉得挺神奇:“那咱们是不是只要扎这五个穴位就行了?”

岐伯终于点了点头:“嗯,差不多了!不过啊,咱们还得注意一点,就是针灸可不是随便扎的,得找专业的医生来操作。不然的话,扎错了穴位,可就麻烦了!”

黄帝闲来无事,就拉着岐伯开始聊天。黄帝问:“岐伯啊,你说这人要是目眩头倾,站都站不稳,咱们该怎么治他呢?”岐伯一听,嘿,这问题简单啊,张口就来:“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就好啦!”

黄帝一听,有点懵:“啥?足外踝下?那是哪儿啊?你给我讲讲清楚。”

岐伯一笑,摆出一副老中医的架势:“来来来,我给你细细道来。”

首先啊,咱们得知道,这“足外踝下”在现代针灸穴位里,对应的大概就是“昆仑穴”。昆仑穴在哪儿呢?你想象一下,把你的脚丫子翘起来,外脚踝那个地方,有个凸出来的骨头,昆仑穴就在这骨头下面的凹陷里。

这昆仑穴啊,可是个了不起的穴位,它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膀胱经啊,就像是人体的一条大河,昆仑穴就是这条大河上的一个重要闸口。你刺激刺激它,就能调节膀胱经的气血运行,让全身的气血都顺畅起来。

“目眩头倾”的人啊,往往是因为气血上不来,脑袋缺血缺氧,才会觉得晕乎乎的。这时候,咱们就得给气血加个油,打个气,让它们有力气往上冲。昆仑穴就是干这个活的。你扎上一针,留一会儿,气血就被调动起来了,脑袋也就清爽多了。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那昆仑穴就只有这个作用吗?”

岐伯摇摇头:“那哪能呢!昆仑穴的作用可大了去了。它不仅能治目眩头倾,还能治腰痛、脚跟痛、坐骨神经痛这些个毛病。你看那些整天坐着不动,腰酸背痛的小伙伴们,多刺激刺激昆仑穴,保证让他们舒服得不要不要的。”

黄帝一听,乐了:“哈哈,你这昆仑穴还真是个万能穴啊!那除了昆仑穴,还有没有其他穴位也能治目眩头倾呢?”

岐伯捋了捋胡子:“那当然啦!中医的穴位多了去了,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的小脾气和小特长。比如啊,还有个穴位叫‘申脉穴’,它也能治目眩头倾。”

“申脉穴?”黄帝眉头一皱,“这名字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它在哪儿呢?”

岐伯指了指黄帝的脚:“还是在脚上,你找到外脚踝正下方凹陷的地方,往前挪一挪,大概在外脚踝下方0.5寸的地方,有个小小的凹陷,那就是申脉穴啦。”

黄帝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脚,想象着申脉穴的位置,忍不住笑了起来:“哈哈,你这说的,我感觉自己像个穴位探测器一样。”

岐伯也被逗乐了:“对对对,你就是个穴位探测器,以后谁不舒服,你就上去一顿乱按,说不定就按到穴位了呢!”

言归正传啊,这申脉穴啊,也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它跟昆仑穴是邻居,作用也有点像。不过呢,申脉穴更擅长的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它就像是一个交通警察,指挥着全身的气血按规矩行走,不乱跑不堵车。

“目眩头倾”的人啊,有时候是因为经络不通,气血堵在某个地方了。这时候,申脉穴就出马了。它一出手,经络就通了,气血就顺畅了,脑袋也就不晕乎乎了。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原来申脉穴还有这个功能啊!那它还有没有其他作用呢?”

岐伯点点头:“当然有啦!申脉穴还能治失眠、头痛、腰痛这些毛病。特别是那些晚上睡不着的小伙伴们,多按按申脉穴,保证让他们一觉睡到大天亮。”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哈哈,你这说得我都想试试了。那除了昆仑穴和申脉穴,还有没有其他穴位也能治目眩头倾呢?”

岐伯想了想:“还有一个穴位,也挺有用的,那就是‘风池穴’。”

“风池穴?”黄帝念叨着这个名字,“这名字听起来挺有诗意的,它在哪儿呢?”

岐伯指了指黄帝的后脑勺:“就在你后脑勺下方,两条大筋和耳垂连线的中点,有个凹陷的地方,那就是风池穴啦。”

黄帝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想象着风池穴的位置:“哈哈,你这说的,我感觉自己像个穴位按摩师一样。”

岐伯笑了:“没错没错,你就是个穴位按摩师。以后谁不舒服,你就上去一顿乱揉,说不定就把病给揉好了呢!”

不过这风池穴啊,它可不像昆仑穴和申脉穴那么直接。它更像是人体的一个通风口,负责把体内的风气排出去。咱们中医说啊,“风为百病之长”,很多病都是因为风气作祟。这风池穴呢,就是专门对付这些风气的。

“目眩头倾”的人啊,有时候是因为体内的风气太多了,搅得气血不得安宁。这时候,风池穴就出马了。它一出手,风气就被赶跑了,气血就安稳了,脑袋也就不晕乎乎了。

黄帝听得连连点头:“原来如此啊!那风池穴还有没有其他作用呢?”

岐伯说:“当然有啦!风池穴还能治感冒、头痛、颈椎病这些毛病。特别是那些整天对着电脑、手机的小伙伴们,多按按风池穴,保证让他们脖子舒服多了。”

话说黄帝大大有一天又找上了岐伯老师,一脸愁容地说:“岐伯啊,朕最近碰到些难题,你说这痿厥心悗的病,该怎么治呢?”岐伯老师一听,嘿,这可不简单嘛,得拿出点真本事来。于是,岐伯老师慢悠悠地说:“黄帝啊,这事儿好办,咱们用针灸就行。你得先找到足大趾间上二寸的那个穴位,给它扎一针,留针一会儿。哦对了,还有啊,足外踝下那地方也得留意。”

黄帝一听,眉头舒展了点,但随即又皱了皱眉:“岐伯啊,你这说得也太简略了吧?足大趾间上二寸,足外踝下,这都是哪跟哪啊?你得给朕详细讲讲!”

岐伯一看黄帝这求知欲旺盛的样子,心里暗笑,得嘞,今儿个就给你好好上一课!

咱们先说这“足大趾间上二寸”的穴位。在现代穴位里,这个穴位其实对应的是“太白穴”。太白穴啊,它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你别看这穴位不起眼,它可是脾经的原穴,能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你想啊,这痿厥心悗的病,说不定就是脾胃不和,湿气太重闹的。给太白穴来一针,健脾化湿,病不就好了吗?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嘿,这太白穴听起来挺厉害嘛!那足外踝下那个穴位呢?”

岐伯微微一笑:“别急,我这就给你说。那个穴位啊,在现代穴位里对应的是‘昆仑穴’。昆仑穴位于足外侧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这昆仑穴啊,它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能疏通经络,散寒止痛。你想啊,这痿厥心悗,说不定就是经络不通,寒气太重。给昆仑穴来一针,经络通了,寒气散了,病不就好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543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