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五常政大论第七十(三)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黄帝陛下闲来无事,就拉着岐伯聊起了天。黄帝抬头望了望天,又低头瞅了瞅地,一脸好奇地问:“岐伯啊,你说这天为啥老觉得西北边儿缺点啥,冷飕飕的,左边冷右边还凉飕飕的;地呢,东南角儿又像是填不满似的,右边热左边还温温柔柔的,这是咋回事儿呢?”

岐伯一听,微微一笑,那笑容里透着股子学问的味道:“陛下,这可是阴阳之气的奥秘,高低位置不同,气的多少也就不一样啦。你想啊,东南方,那是阳光的宠儿,阳气足嘛,就像是大自然把最精华的阳光雨露都洒在了这边,所以右边热乎乎的,左边呢,稍微温柔点,还是暖洋洋的。反观西北方,那就是阴气的天地了,阴气喜欢往上窜,就像咱们冬天家里暖气开足了,热气往上升一样,所以那边左边冷嗖嗖,右边也是凉快的。”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哦~原来如此,那地上有高有低,气温也就不一样了。高的地方冷,低的地方热,怪不得呢!那要是人待在这些地方,会不会有啥讲究?”

岐伯捋了捋胡子,继续说道:“对啊,陛下真是聪明绝顶!人嘛,体质各异,对气候的反应也不一样。比如你去了寒冷的地方,可能会肚子胀气;到了热乎的地儿,可能就容易长痱子、疮啥的。这时候,治疗就得讲究了,肚子胀气得让他通畅通气,出出汗;长疮了就得用温热的方法,加强体内防御,让身体自己调节平衡。这其实就是咱们中医说的‘同病异治’,看准病根儿,对症下药。”

黄帝点头如捣蒜:“对对对,那这样说来,地方不同,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也有讲究?”

岐伯点了点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正是如此,阴气充足的地方,人们往往长寿;阳气过盛,则可能寿命相对较短。这就像咱们种花,土壤肥沃、水分适中,花儿自然开得长久;要是阳光太烈,水又少,花儿就容易枯萎。”

黄帝一拍大腿:“说得好!那要是有人生病了,咱们怎么治呢?”

岐伯笑了:“这简单,西北的病人,咱们就用疏散寒气、清凉滋润的方法;东南的病人呢,就得收敛热气,用温热之法。这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同样的病,治法可以大不同哦!”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有道理,有道理!那要是整个州的气候、地理环境不一样,人们的健康和寿命也会受影响吧?”

岐伯点头道:“那是自然,地势高低决定了气候的不同,进而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高山之巅,阴气为主,人们体质多偏寒;低洼之地,阳气旺盛,人们可能更容易有热性疾病。阳气旺盛的人,体质好,生命力强,可以说是‘先天优势’;而阴气重的人,则需后天调养,才能保持健康。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咱们中医养生治病的基本理念。”

黄帝好奇地问岐伯:“哎,岐伯啊,你说这世上的生灵,他们的寿命长短是不是有啥讲究啊?”

岐伯捋了捋他那长长的胡子,笑眯眯地说:“黄帝啊,你问得好!你看那高山之巅,云雾缭绕,空气清冽,住在那儿的人啊,就像是天天在做深呼吸,他们的气息悠长,自然寿命也就长些,咱们称之为‘高者其气寿’。反观那些低洼潮湿之地,瘴气弥漫,居住的人们呼吸不畅,体质就容易受影响,寿命相对就短些,这便是‘下者其气夭’。这地界儿的大小不同,影响也是千差万别,小地方有小影响,大地方嘛,那影响就更大了。所以啊,咱们当医生的,不仅要会看病抓药,还得懂得天文地理,明白阴阳转换的规律,知道气运的先后次序,以及人的寿命长短和生长周期,这样才能全方位地了解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做到真正的对症下药。”

黄帝听了,连连点头:“哎呀,岐伯,你说得真是透彻!那我又有疑问了,有时候明明一整年下来,天气也没啥大变化,可有的人就是健健康康,一点小病小痛都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微微一笑,仿佛看透了世间万物的奥秘:“黄帝啊,这你就问到点子上了。这是因为啊,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股‘气’,这股气与天地间的气息是相互呼应的。有时候,虽然外界的天气没有直接影响到某个人,但天地间的‘大气运’却在悄悄地调整着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就像咱们常说的‘风水轮流转’,每个人的好运坏运,健康与否,其实都在这股气流的调控之中。有的人之所以一年到头都不生病,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与天地之气和谐共鸣,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说到这里,岐伯话锋一转,变得幽默起来:“你想象一下,咱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个小宇宙,而天地间的气息就像是那浩瀚的星空。有时候,星星们虽然看起来没咋动,但它们的能量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小宇宙。所以啊,保持身心健康,不仅要靠咱们自己的努力,还得学会顺应自然,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嘴道:“那照你这么说,咱们是不是得天天看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啊?”

岐伯哈哈大笑:“黄帝啊,你真是太可爱了!虽然天气确实对我们的身体有一定影响,但也没必要那么夸张。关键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当然啦,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咱们中医讲究的‘药食同源’,吃什么、怎么吃,都是大有讲究的。”

说到这里,岐伯突然话锋又转,开始讲起了中医的食疗之道:“比如说,春天万物复苏,咱们就该多吃点绿色蔬菜,补充阳气;夏天炎热,可以多喝些绿豆汤,清热解毒;秋天干燥,就得多喝水,吃些润肺的食物;冬天寒冷,则应该多吃些温补的食物,比如羊肉、枸杞之类的,来抵御寒冷。这样顺应四季的变化来饮食,身体自然就能保持健康了。”

黄帝一脸好奇地问:“嘿,岐伯兄,咱继续聊聊那天文气象和人体健康的那些事儿呗!”岐伯捋了捋长胡子,笑眯眯地说:“得嘞,咱们就从‘少阳司天’说起吧。”

“您想啊,要是天上少阳星君掌舵,那火气可就噌噌往人间窜了。这火气一旺,咱们肺里的清气就得往上顶,跟它较劲。您瞅瞅,这天空白云飘飘,金色光芒四射,美则美矣,但草木可就遭殃了,不是被烤焦了就是病怏怏的。人呢,也跟着遭罪,咳嗽、打喷嚏、流鼻血、鼻塞不通气,还有那些个皮肤上的小包包,哎呀,简直是热得让人怀疑人生。更别提大暑天里,走两步都能出一身汗,热得跟蒸笼似的。”

“还有那风啊,刮得地上尘土飞扬,出门不带口罩简直没法活。这风带着火气,吹得人心疼、胃疼,感觉胸口跟堵了块大石头似的,气都喘不顺。这病啊,来得快,去得也急,就像夏天的雷阵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遇到“少阳司天”这种大火炉天气,咱们就可以多吃点清凉的瓜果,像西瓜、黄瓜之类的,给身体降降温。再来点绿豆汤、菊花茶,清热解毒,那效果,杠杠的!当然了,如果身体真的不舒服了,也别硬扛,找大夫瞧瞧,开点对症的药方,才是王道。

“再瞧瞧‘阳明司天’,那可是干燥界的扛把子。一到这时候,干燥之气嗖嗖往下降,肝木呢,就蹭蹭往上长,想要吸收点雨露滋润,结果大地一片萧瑟,草木凋零,就像秋天提前来了似的。人嘛,肝木一受影响,心情就烦躁,眼睛红彤彤的,手还老是不自觉地抖啊抖,跟筛糠似的。站久了腿还软,跟踩了棉花一样。”

“突然来那么一阵热浪,热得土都冒烟了,感觉整个世界都要燃烧起来。这阳气啊,憋久了总得发泄,结果呢,小便颜色都变了,体温忽高忽低,跟得了疟疾似的。心里头那个痛啊,简直比吃了黄连还苦。更神奇的是,河水都不结冰了,冬眠的小虫子也跑出来凑热闹,这世道,真是啥都有!”

“阳明司天”这种干燥天气,咱们就得注意补水保湿了。多喝水,多吃些滋润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梨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还有啊,别忘了给皮肤也来点滋润,擦点保湿霜,免得干燥得跟树皮似的。

如果太阳大爷突然心情大好,决定亲自下凡来巡个逻,那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在中医的世界里,这叫做“太阳司天”。太阳一来,寒气也跟着凑热闹,从天上嗖嗖往下窜,好像冬天的寒流提前来访。这时候,咱们的心火小弟可不含糊,它“嗖”地一下往上窜,要和这寒气斗个高低。于是,天空中仿佛燃起了一把无形的火,照亮了天际,却也预示着大地即将经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这心火一旺,人就开始觉得心里热乎乎的,像揣了个小火炉,烦躁不安;喉咙干得能冒烟,喝水都不解渴;鼻子也不安分,打喷嚏、流鼻涕成了家常便饭;心情还莫名低落,动不动就悲春伤秋,打个哈欠都能连成串儿。更绝的是,这热气在体内乱窜,搞得人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但别急,寒气也不是吃素的,时不时来个“回马枪”,霜冻提前降临,让人措手不及。记性也跟着变差,严重点的,心脏还会隐隐作痛,仿佛在说:“这天气,我也是醉了!”

不过,大自然的平衡之道总是那么玄妙。土地因为水汽的充足而变得湿润,河流湖泊也水量充沛,但别忘了,寒气可是个不速之客,它一来,整个世界都变得阴沉沉的,湿气重得能拧出水来。这湿气啊,不仅让环境变得黏糊糊的,还悄悄侵入人体,让人食欲不振,肚子胀得像气球,皮肤也变得粗糙不堪,筋骨不利索,严重的还会肿成“包子脸”,背后还长出个痈来,疼得人直哼哼。

对于“太阳司天”带来的心火旺盛,我们可以按摩心包经上的“内关穴”,这个穴位就像是心灵的开关,轻轻一按,就能让烦躁的心情平复下来。再配上一杯清热的菊花茶,简直是夏日里的清凉小确幸。

说完太阳大爷的热闹,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位大佬——厥阴风木。这家伙一上场,那就是“风起云涌”的节奏。它带着一股子不可一世的劲儿,从天上呼啸而来,直接影响了咱们的脾胃大哥。脾胃大哥一看,风这么大,赶紧往上顶,生怕自己被吹跑了。结果呢,这土就堆得老高,一片黄澄澄的,看起来挺肥沃,实则暗藏危机。

水元素一看不对劲,赶紧撤退,生怕被这股子风气给卷跑了。这下可好,水灾变成了旱灾,河流湖泊都干了,土地干裂得像老树皮。人体呢,也跟着遭殃,体重莫名增加,肌肉开始萎缩,吃东西没胃口,嘴巴里还老觉得不对劲。风在天地间肆意游荡,云彩被吹得七零八落,人走在路上都得眯着眼,生怕被风沙迷了眼,耳朵里还嗡嗡作响,像是住进了一群小蜜蜂。

更有趣的是,当火气也加入这场混战,那简直是热上加热,烤得大地都快冒烟了。动物们纷纷提前结束冬眠,出来找水喝;河流即便在冬天也不结冰,仿佛在说:“这天气,我也是醉了!”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来得那么突然,仿佛是大自然在跟我们玩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游戏。

对于“厥阴司天”引起的脾胃不适,我们可以尝试艾灸“足三里穴”,这个穴位被誉为“长寿穴”,能够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让你的脾胃重新焕发生机。同时,饮食上也要注意清淡,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等,让身体由内而外散发出健康的气息。

如果天空有个总导演,每年还换班,今年轮到了“少阴”这位大佬来掌舵,天气可就热闹了!少阴这家伙,一来就带着一股子热腾腾的“热气”,直接从天上降临人间,仿佛开了个大号的暖气机。这下子,地上的小伙伴们,特别是咱们的肺脏,可就得忙着应对了。

肺脏啊,它本是个清高的主儿,喜欢凉爽的环境,结果现在被这股子热气一撩拨,嘿,它也不甘示弱,直接“上从”起来,跟那热气玩起了对抗游戏。这一对抗可好,白色的雾气(代表金属性的气息,也就是肺气的象征)开始在空气中弥漫,就像是大自然在提醒我们:“看,这就是金的力量!”

不过,别光顾着看风景,这变化对自然界和咱们人体可都是不小的考验。草木们首先遭殃,不是枯黄就是生病,仿佛在说:“热死我了,水呢?水呢?”而咱们人呢,也开始出现各种不适:喘啊、呕啊、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就像是在玩体温过山车;还有那喷嚏、流鼻涕、流鼻血,鼻子堵得跟个猪八戒似的,难受极了。更夸张的是,如果这热气太过嚣张,还会引发大面积的“大暑流行”,热得跟烤炉似的,人走在街上都能听见“滋滋”作响,好像连石头都要被烤化了,真是“金烁石流”,场面堪比科幻大片!

但别急,好戏还在后头呢!虽然天空上热得不行,但地面却渐渐变得干燥而清新,仿佛是大自然在自我调节,一阵阵凉爽的风(咱们就叫它“凄沧风”吧,听起来就很有诗意)频繁造访,让人暂时忘却了头顶的烈日。不过,这风也不是省油的灯,它一来,有的人就开始感觉胁部隐隐作痛,还老爱长叹一口气,仿佛能借此把胸中的郁闷都吐出来。这就是“肃杀之气”开始发威了,连草木都感受到了这股力量,纷纷开始换季换装,展现出了秋天特有的风姿。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来点实际的,聊聊怎么应对这“少阴司天”带来的种种不适。首先,得学会“顺天而行”,饮食上多吃些清热润肺的食物,比如雪梨、百合、银耳这些白色系的美食,它们就像是肺脏的小保镖,能帮咱们抵挡热气的侵袭。经常按揉“太渊穴”(位于手腕横纹上,桡动脉搏动处),这可是肺经的原穴,按一按,就相当于给肺脏做了个SpA,舒缓又解乏。

至于方剂嘛,咱们可以来个“清肺润燥饮”的dIY教程:取桑叶10克(清肺热)、百合15克(润肺止咳)、麦冬10克(养阴生津)、甘草5克(调和诸药),加水煮沸后小火慢炖20分钟,一杯清甜可口的润肺茶就出炉了。喝上一口,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起来,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更加顺畅了呢!

咱们再来聊聊脉象。在“少阴司天”的时候,如果感觉身体不适,不妨自己摸摸脉,看看有啥变化。虽然这里不能手把手教你摸脉,但简单来说,如果脉象偏浮数(就是摸起来感觉脉跳得又快又浅),那可能就是体内有热了;如果脉象还伴有弦紧感(就像摸到一根紧绷的弦),那可能还有气机不畅的问题。这时候,就更要注意调整饮食、作息,必要时还得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哦!

话说这“太阴司天”啊,就像是老天爷派了个高冷女神来掌管一年的气候大权,她一出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整个自然界都得跟着她的节奏走。

想象一下,女神轻轻一挥衣袖,天地间便弥漫起一股子湿漉漉的气息,这就是“湿气下临”了。这湿气可不是一般的潮,它带着点神秘,仿佛能渗透到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叶子,甚至咱们的身体里。这时候啊,咱们体内的肾气,就像是被这股子湿气勾了魂,不由自主地往上窜,这就是“肾气上从”。您还别说,这肾气一乱窜,身体可就得闹别扭了。

您瞧,天空开始变得阴沉,黑云压城城欲摧,仿佛连颜色都染上了水墨画的韵味,这就是“黑起水变”。紧接着,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雨云交织的味道,就像是老天爷在抽烟斗,不小心把烟灰洒到了人间,这就是“埃冒云雨”。

这时候啊,咱们的身体也开始抗议了。胸口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呼吸不畅快,这就是“胸中不利”。更糟糕的是,有的人还会觉得下半身软绵绵的,使不上劲儿,这就是“阴痿”。这肾气一乱,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跟着大衰,感觉就像是手机电量瞬间掉到1%,想动都动不了,这就是“气大衰,而不起不用”。

更有趣的是,这时候你要是扭个腰、转个身,嘿,那叫一个费劲儿,就像是老旧的机器零件生锈了一样,这就是“反腰脽痛动转不便也”。更别提那手脚冰凉的“厥逆”感了,简直是冬天提前到来,让人直呼“冻手冻脚”。

再来说说这自然界的变化吧。大地开始悄悄收藏起它的阳气,准备迎接大寒的到来。那些冬眠的小虫子们,一个个都提前找好了温暖的窝,生怕被冻成冰棍儿,这就是“蛰虫早附”。而咱们的心下,也就是胃那块儿,也可能会隐隐作痛,就像是吃了什么不对付的东西,这就是“心下否痛”。再看那地面,冻得跟镜子似的,裂缝里都是冰,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留神就摔个屁股蹲儿。

说到这,您是不是觉得这湿气跟肾气的事儿还挺有意思的?别急,咱们还没说完呢。您知道吗?这湿气要是太过猖狂,还会影响到咱们的五脏六腑。比如说,它要是欺负到肺(金)头上,那肺就得找肾(水)来帮忙镇压。结果呢,肾一忙起来,水就多了,咱们吃东西的时候,就会觉得味道特别咸,这就是“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但您也别以为这是好事儿,因为水多了,身体里的水液循环反而会变慢,这就是“行水减”了。

说到这儿,咱们得给那些被湿气困扰的朋友们支几招了。首先啊,得注意饮食,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多吃点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薏米、红豆啥的。还有啊,多运动运动,出出汗,把体内的湿气排出去。当然啦,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是得找专业的中医大夫瞧瞧,开点方子调理调理。

至于穴位嘛,咱们可以揉揉足三里、阴陵泉这些健脾祛湿的穴位。足三里啊,就像是身体里的“除湿机”,多揉揉它,能让身体里的湿气少很多。而阴陵泉呢,则是身体里的“排水沟”,多按按它,能让身体里的水液循环更顺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8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