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四)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歧伯继续开腔了:“要是碰到那种少阴之气在下的年份,热得过头了,那可真是不得了!热得连江河湖海都像是被点着了似的,波光粼粼,热气腾腾,连那些阴凉的地方都变得亮堂堂的,你说神奇不神奇?”

咱们现代人一听,这简直就是“全球变暖”的古代版嘛!不过别急,歧伯还没讲完呢。

“这时候啊,老百姓们可就遭殃了。肚子里整天咕噜咕噜响,跟开了锅似的,气还直往上冲,冲得胸口疼,喘口气都费劲,站久了都得扶着墙。皮肤也是,一会儿冷得直哆嗦,一会儿又热得跟火烧似的,还疼得厉害。眼睛累得睁不开,牙齿也跟着凑热闹,疼得要命,还肿得跟小山包似的。你说这还不算完,一会儿冷得跟冰窖似的,一会儿又烧得跟火炉一样,跟得了疟疾似的。小肚子还隐隐作痛,肚子大得跟怀孕了几个月似的,连那些冬眠的小虫子都受不了,提前跑出来躲难了。”

听完歧伯的这段描述,是不是觉得古人那会儿的生活也挺不容易的?不过别急,歧伯可是有名的“医林圣手”,他肯定有办法对付这些“热过头”的毛病。

“要想治这病啊,咱们得先想想为啥会热过头。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的阴阳失调了,热气太多,得给它降降温。”歧伯爷爷顿了顿,继续说道,“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药食同源’,所以呀,得从吃的上下功夫。”

说到这儿,歧伯突然话锋一转:“不过啊,我这可不是让你去吃冰淇淋、喝冰镇饮料哦!那些玩意儿虽然一时爽,但长久下来,可就把身体给搞坏了。”

那到底该吃啥呢?歧伯爷爷微微一笑,说:“你得吃点能清热泻火的东西,比如金银花、菊花、连翘这些。它们就像是身体里的‘灭火器’,能把那些多余的热气给灭掉。”

“要是觉得吃药太苦,咱们还可以来点食疗。比如熬点绿豆汤喝喝,绿豆啊,那可是夏天的‘小甜心’,清热解暑的效果杠杠的!”歧伯说完,还不忘幽默一把。

除了吃的,歧伯还提到了按摩穴位。“你知道吗?咱们身上有些穴位就像是身体的‘开关’,按一按就能调节身体的平衡。”歧伯指了指自己的肚子,“比如这个‘中脘穴’,它就在肚脐上方四寸的地方,多揉揉它,能帮助消化,缓解肚子胀气的毛病。”

“还有啊,这个‘合谷穴’,就在咱们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虎口’位置,按一按它,能缓解头痛、发热的症状。你说神奇不神奇?”歧伯边说边比划着,仿佛在给我们上一堂生动的“穴位按摩课”。

当然啦,歧伯还提到了脉象。他说:“脉象啊,就像是身体的‘语言’,它能告诉我们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比如啊,要是脉跳得太快太猛,就像是在跟你赛跑似的,那可能就是身体里的热气太多了。这时候啊,你就得注意了,得赶紧给身体降降温了。”

岐伯继续说道:在那个遥远的古代,如果“岁太阴在泉”(就是天文术语啦,咱们可以理解为某个特定的年份,天地间的能量场有点特别),那草儿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早早地就开始绿油油地疯长。为啥呢?因为湿气太重了,湿气这家伙一泛滥,整个世界就像被一层厚厚的雾霾笼罩,连山谷里的石头都仿佛被蒙上了一层湿漉漉的面纱,连颜色都变了,黄色的山谷看起来竟然有点发黑,你说神奇不神奇?

这时候啊,人们就开始遭殃了。湿气太重,首先影响的就是脾胃,脾胃一弱,水湿就排不出去,结果呢,肚子里的水越积越多,就像喝饱了水的气球,稍微一动就“咕噜咕噜”响,心痛、耳聋也跟着来了。整个人感觉就像是被一团湿棉花堵住了一样,脑袋混混沌沌的,耳朵也像是被塞了耳塞,听啥都费劲。

更惨的是,喉咙也开始肿痛,咽口水都像是在吞刀片,这就是传说中的“喉痹”。还有啊,有的小伙伴会发现,哎呀,怎么下面出血了?这可不是好事,是湿气太重,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循环。小肚子也开始隐隐作痛,肿得跟个小山丘似的,想上个厕所都费劲,那感觉,就像是膀胱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了。

还有更绝的,头痛得像是要裂开一样,眼睛感觉快要掉出来了,脖子像被人硬生生拔高了几厘米,腰呢,弯一下都痛得要命,好像随时会折断。大腿转个弯都困难,膝盖那里像是被绑了个大结,小腿肚子也像是被人硬生生掰开了似的,那叫一个酸爽!

好啦,说了这么多,咱们来点实际的,怎么对付这些湿气呢?别急,岐伯老祖宗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方子。

首先,咱们得祛湿,对吧?那就来个“祛湿汤”吧!这个方子啊,得用到茯苓、白术、猪苓、泽泻各10克,再加上桂枝6克,这五味药一起煮,就像给身体来了一场大扫除,把湿气统统赶出去!

然后呢,咱们还得按摩按摩穴位,帮助身体更好地排湿。比如说,足三里穴,这可是个祛湿的大穴,每天按个几分钟,就像给身体开了一扇窗,让湿气随风而去。还有丰隆穴,也是祛湿的好帮手,按一按,感觉整个人都轻盈了不少呢!

当然啦,说到脉象,这也是判断湿气的一个重要依据。湿气重的人,脉象往往比较濡滑,就像是摸到了一条湿漉漉的泥鳅,滑不溜手的。这时候啊,咱们就得更加注意身体的变化了,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别让湿气继续肆虐。

岐伯接着悠悠地说:“哎呀,要是碰到那少阳之气在泉下作威作福的时候,火这家伙可就嚣张啦,简直就像野外的篝火晚会,火光冲天,热得你只想跳河,冷得你又想抱火炉,冷热交替,跟玩儿似的。”

咱们现代人一听,这不就是气候变化无常嘛!岐伯继续道:“这时候,老百姓可就惨咯,拉肚子拉得跟开了水龙头似的,还分什么红啊白的(注泄赤白,就是拉肚子带血丝或者黏液),小肚子疼得跟有人在里面打鼓,撒尿都跟红茶似的(溺赤),严重的呢,直接拉血(血便)!这时候啊,少阴经的毛病也跟着凑热闹,简直是雪上加霜。”

好家伙,这描述得也太生动了吧!咱们现代人一听,这不就是肠胃炎加尿路感染的节奏嘛!

言归正传,岐伯要是开方子,那肯定是杠杠的!不过呢,咱们先把穴位转换成现代的,免得大家一头雾水。在古代,穴位名字都挺文艺的,比如“太冲”啊,“涌泉”啊,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武功。但咱们今天不讲武功,讲医学!

岐伯给出了一个调理方子,里面可能会提到“足三里”和“关元”这两个穴位。足三里,就是小腿外侧,膝盖骨下面三寸的地方,你找找看,是不是有个地方按起来酸酸涨涨的?对,那就是了!关元嘛,更简单,肚脐眼下面四横指的地方,那可是固本培元的好地方!

不过,别急着动手按,岐伯的方子可不止按摩这么简单。咱们再来个方剂,就叫“降火止泻汤”吧!这方子啊,得用上黄连、黄芩、黄柏各10克,再加上茯苓、白术各15克,还有炙甘草5克。

制作方法嘛,简单得很,就像煮火锅一样,不过咱们这是健康火锅!把这些药材洗干净,丢进锅里,加水没过药材两三厘米,大火烧开,转小火慢慢炖个半小时到一小时,直到药水浓缩成一小碗,颜色金黄,香气扑鼻,就像古代宫廷里的秘制药膳一样。

喝的时候,记得要趁热,但别太烫,免得烫了嘴还怪我没提醒。这汤啊,喝下去,保证你肚子里的小火苗瞬间熄灭,拉肚子啥的,统统说拜拜!

至于脉象嘛,岐伯肯定会说:“这时候的脉象啊,就像夏天的雨,忽快忽慢,忽大忽小,不稳定得很。”咱们现代人呢,可以理解为心跳不规律,一会儿快得像兔子,一会儿又慢得像蜗牛,跳得力度也是时强时弱。这时候啊,就得赶紧调理了,不然小心心脏也跟你一起“跳舞”哦!

想象一下,你的心脏是个dJ,在少阳在泉的时候,它突然决定开一场“蹦迪派对”,节奏快得让你怀疑人生,慢下来的时候又让你怀疑它是不是累了要罢工。这时候,“降火止泻汤”就像是派对的救火队员,一来就把这场混乱的派对给平息了,让你的心脏回归正常的节奏,从此过上安稳的小日子。

岐伯正襟危坐,一脸严肃地说:“哎,你们知道吗?当年岁阳明在泉的时候,那干燥的气息可嚣张了,整个天地就像被谁按了‘干燥键’,雾气蒙蒙的,但感觉特别清爽,就像你刚洗完脸没擦干,风一吹,哎呀,那个酸爽!”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这干燥气息跟咱们有啥关系呢?别急,岐伯接着说:“老百姓们可就遭殃了,一个个跟被点了‘干呕穴’似的,动不动就想吐,而且吐出来的东西还带着苦味,就像是喝了半杯咖啡没加糖。他们还不停地叹气,就像是考试没考好,被老师训了一顿,心里那个憋屈啊!”

说到这“叹气”,岐伯老先生还特意提到了现代医学里的“太息穴”(其实中医里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穴位,但我们可以理解为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穴位,比如膻中穴)。他风趣地说:“你们要是觉得压力大,也可以多揉揉自己的‘太息穴’,说不定能缓解一下呢!不过啊,那时候的人们可没这意识,他们只是不停地叹气,结果心胁那里疼得要命,连翻个身都困难。”

岐伯老先生越说越起劲:“更严重的是,他们的喉咙干得要命,就像是吃了一大把沙子,喝水都不顶用。脸上呢,也像蒙了一层灰,看上去特别没精神,就像是连续加班一个月,都没时间洗脸一样。身上呢,更是干燥得不行,连点油光都没有,就像是沙漠里的仙人掌,摸上去都扎手。”

说到这“干燥得扎手”,岐伯突然话锋一转:“但是啊,奇怪的是,他们的脚外侧却热得要命,就像是穿了一双夏天的运动鞋,还跑了好几公里马拉松似的。这可真够奇怪的,上半身干燥得要命,下半身却热得不行,就像是身体内部在搞‘分裂’一样。”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不过别急,岐伯还没讲完呢!他接着说:“所以啊,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得赶紧想办法。在古代啊,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的手段,但老祖宗们也有他们的智慧。比如啊,他们可能会用一些润燥的方子,比如那个‘润燥汤’。”

说到“润燥汤”,岐伯可是来了精神:“这方子啊,得用上当归、生地、熟地、白芍、秦艽、防风、甘草这些药材。你们想象一下啊,这些药材就像是身体里的‘湿润剂’,能帮咱们把身体里的干燥气息给赶走。而且啊,这方子里的药材用量也是有讲究的,比如当归啊,得用上那么15克,生地也得来个15克,熟地嘛,少一点,8克就够了。白芍、秦艽、防风各5克,甘草呢,就来个3克吧。把这些药材放在一起煮,煮出来的汤啊,就像是给身体喝的一杯‘滋润奶茶’,保证让你瞬间从‘沙漠模式’切换到‘绿洲模式’!”

当然啦,岐伯还提醒我们:“除了喝药汤啊,平时也得注意保养。比如啊,多喝水啊,多吃点滋润的食物啊,像是梨子、百合啥的。还有啊,别忘了多锻炼身体啊,让身体里的气血运行起来啊,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御那些干燥的气息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98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