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二十四)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话说有一天,咱们这位爱学习的黄帝,突发奇想,抬头望了望蓝天白云,又低头瞅了瞅脚下的土地,心里琢磨着:“这天上的气和地上的气,它们到底是怎么个盈满亏虚的呢?”于是,他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他的医学顾问——岐伯。

岐伯一听,嘿,这问题有意思,便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啊,这天上的气要是不足了,地上的气就得跟着受影响;反过来,地上的气要是亏了,天上的气也得跟着调整。它们之间啊,就像是在跳双人舞,而那‘运气’(中医里的五运六气学说)就像是舞台上的导演,总是先一步安排好一切。这不,哪个气弱了,它就会避开强的,去找和自己合得来的伙伴,跟着运气的节奏走,结果一不小心,病就来了。”

黄帝一听,乐了:“这运气还能导演生病?那可真够忙的!”

岐伯继续讲:“可不是嘛!要是天上的气占了上风,那云层就得压低,雨水就多,地上就显得阴沉沉;要是地上的气逆袭了,嘿,那风啊、雾啊就往上窜,天气就变得诡异起来。这变化的大小,就像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差个几分,就是小打小闹,比如偶尔下个阵雨;要是差得多,那就是大风暴雨,甚至可能导致季节错乱,气候反常,那时候,疾病就跟着来了。”

“哦?还有分数论?”黄帝更感兴趣了,“那《大要》这本书里还说了啥?”

岐伯笑道:“书上说啊,如果变化特别明显,那就记五分;稍微不那么明显,就记七分。这分数的差别,可是能看得出来的。就像你批阅奏折,哪份重要,哪份次要,心里不也有杆秤嘛!”

黄帝一听,哈哈大笑:“岐伯,你这比喻打得真好,朕算是明白了!”

接下来,咱们为了让这个故事更有趣,不妨加点料,假设岐伯突然话锋一转,说:“陛下,你知道吗?这天地之气的变化,还跟咱们人体的穴位有关呢!”

“穴位?这也能扯上关系?”黄帝惊讶地问。

岐伯老师神秘一笑:“那当然!比如说,咱们有个穴位叫‘足三里’,就像是天地间的一个小小气象站。当天上的气不足,地气上升时,如果你按摩这个穴位,就能感受到一股暖流从脚底升起,仿佛在给身体加油打气;而当地气不足,天气下降时,按摩它又能帮你把头顶的寒气往下引,调和阴阳。”

“这么神奇?”黄帝瞪大了眼睛。

岐伯点头:“不止如此,要是天地之气大乱,咱们还可以开个‘运气调理方’呢!比如,用黄芪30克(补气之王),当归15克(补血圣药),白术12克(健脾祛湿),茯苓12克(利水渗湿),再加点防风9克(祛风解表),这五味药就像是五位大将,各司其职,帮你调理身体,应对天地之气的变化。”

“哈哈,这方子听起来就像是给身体准备的‘天气预报应对包’啊!”帝王笑得前仰后合,“岐伯,你这医术真是既科学又有趣!”

岐伯也跟着笑了起来:“陛下说得是,医学嘛,本就该寓教于乐,让人在轻松中学习,在学习中受益。”

说到脉象,岐伯老师又补充道:“脉象就像是身体的语言,告诉你现在天地之气对你有什么影响。比如说,如果脉象浮而散,就像秋天的落叶,那可能是天上的气太燥,你需要多喝水,吃点滋润的食物;如果脉象沉而迟,像冬天的河水,那可能是地气太寒,得赶紧添衣保暖,再泡杯热姜茶暖暖身子。”

黄帝有一天心情不错,对岐伯说:“嘿,岐伯,我听说了一个养生秘诀,说热的时候别凑热闹,冷的时候也别去挨冻。但我这人吧,就喜欢不走寻常路,既不想离热太远,也不想离寒太近,你说,我该怎么做才能既耍酷又养生呢?”

岐伯一听,哈哈大笑,说:“黄帝啊黄帝,你这问题问得真有水平!在中医的世界里,咱们讲究的是‘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这句话听起来挺深奥,其实啊,就是说你如果得了表症,比如感冒啦,想发汗,那用点热性的药,比如生姜、桂枝啥的,就像给身体点个火,把寒气逼出去;但要是里症,比如肠胃不舒服,得清清里面的热毒,那就得用点寒性的药,比如大黄、黄连这些,给身体降降温。怎么样,我这解释够接地气吧?”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说:“哦,原来如此!那要是我不发汗也不攻里,偏偏要去碰那些寒热相冲的东西,会怎么样呢?”

岐伯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说:“那可就是‘寒热内贼,其病益甚’啦!你想想,身体本来就需要平衡,你非要给它来个冰火两重天,那不得乱套嘛!寒气热气在体内打架,最后倒霉的还是你自己,病情肯定越来越严重。”

黄帝一听,吓得一激灵,说:“哎呀妈呀,这也太吓人了!那以后我可得注意点。不过话说回来,岐伯,你能不能给我举个例子,说说这寒热怎么用药,让我长长见识?”

岐伯想了想,说:“行,那我就给你讲讲经方吧,这可是咱们中医的瑰宝!比如说,有个方子叫‘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的表症的。这方子里的桂枝,就是热性的,能发汗解表;而白芍呢,是寒性的,能养阴和营。再加上生姜、大枣这些,既能调和药性,又能补充体力。这一热一寒,一攻一补,就把那风寒给治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黄帝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说:“哇,这么神奇!那要是里症呢,比如便秘啥的,怎么办?”

岐伯说:“里症啊,那就得用‘承气汤’系列了,比如‘大承气汤’。这方子里的大黄,可是个猛将,寒性十足,能泻下通便;再加上芒硝、枳实、厚朴这些,一起合作,就能把肠道里的热毒给清除干净。不过啊,这方子可猛了,得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不然的话,拉得你怀疑人生可别怪我没提醒你哦!”

黄帝一听,笑得前仰后合,说:“哈哈,岐伯,你这幽默感真是绝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中医还真是博大精深啊,一个小小的方子,就能把寒热平衡得这么好。那我再问个问题啊,这脉象跟寒热有啥关系呢?”

岐伯说:“脉象啊,那可是身体的晴雨表!比如说,你要是得了热症,脉象就会洪大有力,像夏天的太阳一样热烈;要是得了寒症呢,脉象就会沉迟无力,像冬天的寒风一样刺骨。所以啊,咱们看病的时候,不仅要问症状,还要看脉象,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有一天,黄帝心情倍儿好,就跟岐伯聊起了天。黄帝说:“嘿,老岐啊,我一直想知道,那些个身体倍儿棒,从来不生病的小伙伴们,他们到底是咋做到的呢?”

岐伯一听,微微一笑,那笑容里藏着千年的智慧:“哎呀,皇上您问得好!那些没病没灾的哥们儿,说白了就是‘无者生之’,啥意思呢?就是没病找上门,自然活得滋润。反过来,一旦有啥风吹草动,比如寒气、热气啥的,他们就容易中招,病情还可能比别人来得更猛烈些。”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哦?那这些‘生者’,也就是容易生病的小伙伴们,他们要是碰到了热气或者寒气,会发生啥好玩的事儿呢?”

岐伯摸了摸下巴上的长胡子,开始了他的“生病小剧场”讲解:“要是离热太近,嘿,那就等着热病上门吧!啥症状呢?想想夏天中暑的感觉,浑身发烫,上吐下泻,还可能得霍乱,皮肤上可能还会长痈疽、疮疡,脑袋晕乎乎的,像是被灌了铅,拉肚子拉到腿软,手脚抽筋,身体肿胀得跟吹气球似的,呕吐、流鼻涕、流鼻血,头疼得跟要裂开一样,关节变形,肌肉酸痛,血往外冒,或者是小便不畅,简直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生病体验包’啊!”

黄帝听得一愣一愣的,忍不住笑道:“哈哈,老岐你这描述,简直比说相声还带劲!那要是离寒太近呢?”

岐伯继续他的“段子手”模式:“离寒太近?那就更逗了!想象一下冬天穿短袖的感觉,肚子硬邦邦的,腹胀得跟怀了个哪吒似的,疼得死去活来,还可能拉肚子拉到怀疑人生。这寒气啊,它不光折磨你的肚子,还让你全身僵硬,动弹不得,简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生动写照啊!”

黄帝听完,笑得前仰后合:“老岐,你这医术不仅治病救人,还能逗人开心,真是绝了!不过话说回来,咱们能不能聊聊怎么避免这些‘生病体验包’呢?”

岐伯收敛了笑容,认真起来:“当然可以。要想不生病,关键在于调和阴阳,保持身体的平衡。比如,别老吹空调吃冷饮,也别大热天还捂着棉被。还有啊,我给你推荐个‘养生大礼包’——艾灸疗法!”

黄帝一听,来了精神:“艾灸?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快说说怎么操作?”

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传授秘籍:“艾灸啊,就是拿艾绒搓成条,点燃后对着身体上的穴位烤。比如说,中脘穴,就是肚脐眼上方四寸的地方,灸一灸能温胃散寒;还有足三里,在小腿外侧,膝盖下三寸,灸它能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记得啊,灸的时候别太近,免得把自己烤成‘烤乳猪’了!”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话:“那具体要灸多久呢?是不是得按小时算?”

岐伯摇了摇头:“不用那么复杂,每个穴位灸个十到十五分钟就行,一周灸个两三次,长期坚持,效果杠杠的!当然啦,这艾灸就像是给身体做SpA,得慢慢来,不能急功近利。”

黄帝听完,点了点头:“原来如此,这艾灸疗法听起来既简单又实用,我得赶紧推荐给后宫的妃子们,让她们也享受享受这‘养生大餐’!”

岐伯笑着补充道:“还有啊,皇上,别忘了,养生不只是外在的调理,内心的平和也很重要。少些烦恼,多些欢笑,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

黄帝眉头紧锁,一脸愁容地问岐伯:“老岐啊,你说这治病到底该怎么治呢?有没有什么铁定的法则啊?”

岐伯一听,嘿,这问题问得有点意思,于是他慢悠悠地捋了捋胡子,故作高深地说:“这你就不懂了吧,治疗疾病啊,得顺着天时来,你看那四季变换,万物生长,都是有规律的。你要是违背了这些规律,嘿嘿,那可就得用‘以毒攻毒’、‘以胜治之’的招数啦!”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心想:这老岐果然有两把刷子。于是他接着问:“那假如有个孕妇,咱们给她下药,得怎么个‘毒’法呢?总不能真的下毒吧?”

岐伯一听,差点没笑出来,他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给你解释一下啊。咱们说的‘毒’,可不是真的下毒,而是指药物的偏性,也就是它的治疗作用。对于孕妇来说,如果她真的有病,需要用药,那就得看情况了。如果病情严重,药物对她和胎儿都是有益的,那就不会有什么伤害,咱们就说‘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黄帝一听,还是有点迷糊,于是他又问:“那……这‘有故无殒’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不能给我举个例子,让我更明白一些?”

岐伯一看黄帝这求知欲旺盛的样子,心里暗笑,于是他就讲了个故事:“比如说啊,有个孕妇,肚子里长了个大瘤子,这瘤子要是再长下去,那可就不得了了。这时候呢,咱们就得用猛药,把这瘤子给‘消灭’掉。但是呢,这药也不能乱用,得用到瘤子消得差不多了就停,要是再用下去,那可就得‘过犹不及’,孕妇和胎儿都得玩儿完啦!”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心里那个美啊,心想:这老岐真是厉害,能把这么复杂的问题讲得这么简单明了。于是他又问:“那……这药物的用量,有没有什么讲究呢?”

岐伯一听,就知道黄帝这是想考考他,于是他微微一笑,说:“这药物的用量啊,可是个大问题。你得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等因素来考虑。就像咱们平时炒菜一样,盐放多了咸,放少了淡,得恰到好处才行。所以啊,这用药的剂量,也是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

黄帝一听,连连点头,心里那个佩服啊,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于是他又问:“那……这脉象呢?脉象的变化那么多,咱们怎么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呢?”

岐伯一听,就知道黄帝这是想跟他深入探讨一下中医的精髓了。于是他就开始给黄帝讲解脉象的奥秘:“这脉象啊,可是咱们中医的独门绝技。你看那脉搏的跳动,就像是在跟你说话一样。它跳得快,就说明病人心里有火;它跳得慢,就说明病人气血不足。还有啊,那脉搏的粗细、长短、软硬,都能反映出病人的身体状况。所以啊,要想学好中医,这脉象可是必学的一课。”

黄帝一听,心里那个激动啊,就像找到了宝藏一样。于是他又问:“那……这脉象的判断,有没有什么窍门呢?”

岐伯一听,就知道黄帝这是想走捷径了。于是他笑了笑,说:“这窍门啊,是没有的。但是呢,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你得用心去感受那脉搏的跳动,就像是在跟病人交流一样。你得仔细观察它的变化,就像是在读一本书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准确地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黄帝一听,心里那个感激啊,就像遇到了知音一样。于是他又问:“那……这中药的制配方法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岐伯一听,就知道黄帝这是想深入了解中药的奥秘了。于是他就开始给黄帝讲解中药的制配方法:“这中药的制配啊,可是个大学问。你得根据药物的性质、功效、毒性等因素来考虑。就像咱们平时做饭一样,你得知道什么菜跟什么菜能搭配在一起,什么菜不能搭配在一起。所以啊,这中药的制配,也是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

黄帝一听,心里那个兴奋啊,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于是他又问:“那……这中药的剂量呢?有没有什么标准?”

岐伯一听,就知道黄帝这是想跟他探讨一下中药的剂量问题了。于是他就开始给黄帝讲解中药的剂量:“这中药的剂量啊,可是个大问题。你得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来考虑。就像咱们平时吃饭一样,你得知道吃多少才能吃饱,吃多了撑得慌,吃少了饿肚子。所以啊,这中药的剂量,也是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

黄帝一听,心里那个佩服啊,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他心想:这老岐真是厉害,能把这么复杂的问题讲得这么简单明了。于是他又问:“那……这中药的煎煮方法呢?有没有什么讲究?”

岐伯一听,就知道黄帝这是想跟他深入探讨一下中药的煎煮方法了。于是他就开始给黄帝讲解中药的煎煮方法:“这中药的煎煮啊,可是个技术活。你得知道每种药物需要煎煮多长时间,用什么火候,用什么容器。就像咱们平时炖肉一样,你得知道什么时候放盐,什么时候放调料,用什么火候才能炖出好味道。所以啊,这中药的煎煮,也是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

黄帝一听,心里那个激动啊,就像遇到了神医一样。于是他又问:“那……这中药的服用方法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岐伯一听,就知道黄帝这是想跟他全面了解一下中药的服用方法了。于是他就开始给黄帝讲解中药的服用方法:“这中药的服用啊,也是个大问题。你得知道什么时候服药,服药前要不要吃饭,服药后要不要喝水。就像咱们平时吃药一样,你得知道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是空腹吃还是饱腹吃。所以啊,这中药的服用方法,也是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306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