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骨空论篇第六十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6.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25

黄帝闲来无事,就琢磨起健康养生的大事来了。他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哎,我听说啊,风这家伙,简直就是百病的开山鼻祖!要是被风给盯上了,那可咋整?用针灸能不能搞定它?”

这时候,岐伯大神闪亮登场,他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您问得好!风这家伙,最爱从外边儿溜进来,搞得人寒战连连,汗珠子直冒,头疼欲裂,身子跟灌了铅似的重,还特怕冷。这时候啊,咱们得瞄准‘风府’这个穴位,它是风的门户,调和阴阳,让身体回归平衡。要是正气不足,咱们就给它补补;邪气过剩,那就得泻一泻了。”

“哎呀,这风府穴听起来就高大上,到底在哪儿呢?”黄帝好奇地问。

岐伯微微一笑:“风府嘛,它就藏在咱们脖子后面,差不多是后脑勺正下方,两根大筋之间的凹陷处,就像是给风开的个小后门。找到它,轻轻一刺,嘿,风邪就得乖乖撤退!”

“那要是风大得连脖子都疼了咋办?”黄帝继续追问。

“哈哈,陛下您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岐伯笑道,“这时候,咱们就来个‘直击要害’,还是刺风府,让它知道谁才是主人。另外,如果风大得让人直冒汗,咱们还可以试试灸法,找个叫‘噫嘻’的穴位。不过啊,现代咱们通常叫它‘意舍’,就在背部脊柱旁边,大约三寸的地方。灸的时候,让病人大喊一声‘噫嘻’,嘿,您还别说,这招儿有时候真挺灵的,病人一喊,感觉那股子邪气都随着声音跑没了!”

咱们来聊聊这位“逆气小王子”——冲脉。这家伙一不高兴,就喜欢搞点“里急后重”的小动作,让你感觉肚子里头一股子气乱窜,急着想跑厕所却又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再来说说那位“脊梁守护者”——督脉。它可是个高傲的家伙,一旦出问题,直接给你来个“脊强反折”,就像被孙悟空施了定身法,腰板挺得直直的,弯都弯不下来,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折”了。不过,话说回来,这督脉要是健健康康的,那可是咱们身体里的“阳气总开关”,能量满满,精神抖擞!

咱们来细细描绘一下这位督脉大爷的“豪宅”吧。它呀,起点低调得很,就在咱们小腹下方,那块骨头正中央悄悄启程。对于女士们来说,它还特别贴心,路过时不忘跟咱们的“私密花园”——廷孔打个招呼,那里可是尿液排放的小门户哦。接着,它的网络(经络)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地图,沿着咱们的私处蜿蜒前行,经过会阴部,绕到后面,再绕个弯儿穿过臀部,最后与少阴经(对应现代穴位大概是大腿内侧的复溜、交信等穴)汇合,一路向上,直达咱们的肾脏领地,那可是生命的源泉啊!

督脉大爷的征途可不止于此,它还跟太阳经(想象一下,是不是像阳光一样明媚照耀?)手拉手,从眼睛的内眼角出发,一路攀上额头,跨过头顶,在头顶中央来个“巅峰对决”,然后深入脑海,仿佛在进行一场神秘的探索。之后,它又悄悄溜出来,绕到脖子后面,沿着肩膀内侧,紧贴脊椎,一路下滑到腰部,再深入脊柱两侧的肌肉(膂),最后又回到肾脏,完成了一个华丽的循环。

对于男士们来说,督脉的路线还会多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它会顺着小弟弟一路向下,再与女士们的路线重合。而从小腹直接往上的那部分,更是厉害,穿过肚脐眼儿,直达心脏,再往上就是咽喉、下巴,最后还绕到嘴唇周围,跟眼睛下方的某个神秘位置(可以理解为承泣、四白等穴附近)来了个亲密接触。这简直就像是身体里的“超级高铁”,连接着各个重要站点嘛!

但话说回来,督脉一旦“生病”,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你可能会感觉一股力量从小腹直冲心脏,疼得你直冒冷汗,连大小便都受影响,这就是传说中的“冲疝”。女士们就更惨了,还可能遭遇孕期排尿困难、痔疮、尿失禁,甚至喉咙干得像沙漠一样。这时候,就得请出咱们中医的“秘籍”——针对督脉进行治疗了。

治疗督脉的毛病,可不能乱来,得找准穴位,精准打击。比如,在脊椎骨上做些推拿按摩,或者艾灸那些关键穴位,像命门、大椎之类的,都是不错的选择。要是病情严重,还得在肚脐下方(大概是气海、关元穴的位置)下功夫,用些温补的草药,比如黄芪、当归,熬成汤药,慢慢调养。这些草药啊,就像是身体里的“温柔小护士”,一点点帮你修复受损的督脉,让阳气重新焕发光彩。

想象一下,你正悠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感觉喉咙里好像有个“小喇叭”在奏乐,声音怪怪的,这时候,古医书告诉你:“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说的就是要找准喉咙中间那块宝地,轻轻按揉或针灸,比如咱们现代人说的“天突穴”,嘿,给嗓子来个“静音”模式,让那“小喇叭”歇歇吧!

再来说说,如果你感觉胸口有股气直往上冲,冲得你喉咙都快冒烟了,别急,古人说了:“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这里的“渐”,咱们可以理解为胸锁乳突肌那一片,也就是脖子两侧的“风池穴”附近。想象一下,给这“渐”区域来个温柔的“马杀鸡”,是不是感觉那股子冲劲儿瞬间被温柔化解了呢?

接下来,说到膝盖问题,那可真是个“老大难”。如果你走起路来,膝盖僵直得像根棍子,弯都弯不了,这时候就要找“楗”穴了。不过别担心,这里的“楗”可不是真的找个钉子钉进去,而是指膝盖周围的穴位,比如“血海”、“梁丘”,给它们来个深度按摩或针灸,膝盖就能慢慢找回它的“柔韧性”了。

再来说说坐久了膝盖疼,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压着似的,这时候得治“机”。这里的“机”嘛,我们可以理解为膝盖的“机关”,也就是膝盖窝里的“委中穴”。给它来个“解锁”动作,轻轻拍打或按压,疼痛就能缓解不少,让你重新找回久坐的舒适感。

夏天到了,站着站着突然感觉膝盖松了,像是解开了什么束缚,这其实是膝盖在向你求救呢!这时候要治“骸关”,也就是膝盖周围的一系列穴位,比如“阳陵泉”、“阴陵泉”。给它们来个“清凉一夏”的按摩,膝盖就能恢复活力,不再“松松垮垮”。

说到膝盖疼还连带着大拇指也疼,这感觉就像是膝盖和大拇指在“打电话”诉苦呢!这时候得治“腘”,也就是膝盖后面的“委阳穴”。给它来个“远程通话中断”的针灸或按摩,疼痛就能迅速撤退,让你重新找回双腿的和谐。

有时候坐着感觉膝盖像被什么东西隐藏了一样,疼得不明显但又让人难受。这时候得治“关”,也就是膝盖周围的关节点,比如“膝眼穴”。给它们来个“探秘”式的按摩,就像寻找宝藏一样,把隐藏在膝盖里的疼痛一一清除。

如果你的膝盖疼到连屈伸都困难了,那可得重视了!这时候得治“背内”,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是指通过调理背部(尤其是膀胱经)的穴位来间接治疗膝盖问题。想象一下,背部就像是膝盖的“遥控器”,通过调节背部的穴位,膝盖就能重新获得“遥控器”的指令,恢复自如的屈伸。

如果膝盖疼得像小腿都要折了一样,那可得赶紧治“阳明中俞髎”,也就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比如“足三里”。给它们来个“强力支撑”的针灸或按摩,小腿就能重新找回它的“支撑力”,不再摇摇欲坠。

如果疼痛还伴随着其他复杂症状,比如小腿酸软无力,站不了多久就累,这时候得治“少阳之维”,也就是少阳胆经上的穴位,位于外踝上五寸左右,现代称之为“光明穴”。给它来个“能量充电”的按摩,小腿就能重新充满电,站得稳、走得远。

话说啊,咱们身体里的这些骨头啊,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梁柱,各有各的位置和名字。辅骨呢,就是咱们大腿外侧那根重要的骨头,往上一摸,横着的骨头下面那块地界儿,古人管它叫“楗”,听着像是个秘密基地的钥匙似的。再往下,两边髋骨之间,那可是身体转动的枢纽,叫做“机”,想象一下,就像机器的轴心,灵活得很!膝盖那嘎达,解开关节的地方,就是“骸关”,走路跑步全靠它灵活。膝盖两侧的骨头,手拉手一样,叫做“连骸”,感觉像是守护膝盖的小卫士。

再往下,膝盖下面那块辅助性的骨头就是“辅”,而辅骨上面那块弯曲的部分,叫做“腘”,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国”字,不过它可是咱们大腿后侧的重要部位哦。再往上摸,腘上面还有个关卡,咱们就叫它“关”吧,简单直接。至于头上的横骨,那可是咱们睡觉时的枕头——啊不对,是“枕骨”,支撑着咱们的脑袋瓜子。

接下来,咱们聊聊水俞五十七穴这事儿。听着挺玄乎的,其实就是身体上跟水液代谢相关的五十七个穴位。想象一下,这些穴位就像是身体里的天然水龙头和排水口,调节着咱们体内的水分平衡。具体分布嘛,尻(就是屁股啦)上面有五行穴位,每行五个,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是军训的小方阵。伏菟(大概是肚子上的某个位置)上面也有两行,每行五个,左右对称,像是守护腹部的卫士。脚踝上面还有各一行的穴位,不过这次每行有六个,像是给脚丫子开的专属按摩店。

说到髓空,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就在咱们脑后的三分之一处,颅骨交界那块尖锐骨头下面藏着。还有啊,牙龈根部下面、脖子后面中间那块突出的骨头下面、风府穴上面,以及脊柱骨和尾骨下面的空隙里,都有髓空的存在。这些髓空啊,就像是身体里的秘密通道,连接着咱们的精髓和气血。

不过呢,有些骨头就比较特别了,比如扁骨,它们表面有细小的纹理,像是密密麻麻的网线,但是没有髓孔,就像是实心的饼干,不容易被“掏空”。而说到穴位在脸上的分布,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在鼻子两侧,有的在嘴角下方,就像是脸上的小秘密花园,等着咱们去发现。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那些有趣的穴位名字和它们的位置。比如臂骨空,就在咱们手臂外侧,离手腕四寸的地方,两个骨头之间的空隙,按一按,说不定能缓解手臂酸痛呢。股骨上空则是在大腿外侧,膝盖上方四寸,感觉像是给大腿开了个天窗,让气血更加顺畅。胫骨空则是在小腿骨上,辅骨的上端,就像是给小腿骨加了个透气孔,让咱们的小腿更加轻盈有力。

咱们再来聊聊古代中医里那些神乎其技的“灸寒热之法”,听起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独门秘籍,对吧?不过别担心,咱们不用飞檐走壁,只需一根艾条,几个关键穴位,就能在家dIY一场“温暖版”的养生大戏!

首先,咱们得从“项大椎”说起,这地方啊,在现代穴位图谱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椎穴”,位于咱们脖子后面,低头时最高那块骨头下面。古人讲究“以年为壮数”,意思啊,就是根据你的年龄来决定艾灸的壮数(一壮大约等于烧完一个艾炷的时间),不过咱现代人不用那么讲究,感觉温热舒适,皮肤微微泛红就好。想象一下,冬天里,给这“颈椎小霸王”来个温柔的热吻,颈椎病?拜拜啦您嘞!

接下来,咱们转战“橛骨”,嘿,这可是个误会,古代说的“橛骨”其实就是咱们屁股尖儿上的“长强穴”,对,就是那个你坐着时候能摸到的小骨头尖儿下面。同样,按照年龄来灸几壮,不过咱们可以变通一下,比如工作久坐累了,就给自己来个“屁屁SpA”,放松又解乏,说不定还能促进肠道健康,一举两得嘛!

再往后,那就是背上的宝藏了——“背俞穴”,这一片儿可都是宝贝,对应着五脏六腑。哪个区域摸着凹陷或者不舒服,就给它来个“定点打击”。比如你经常咳嗽,那就多关照关照肺俞穴;胃不舒服?胃俞穴等你宠幸呢!记得,温柔点,别烫着小家伙们哦。

还有啊,举臂时肩膀上那个凹进去的地方,现代穴位叫“肩髃穴”,这可是缓解肩颈酸痛的秘密武器。上班族、低头族们,记得常给这里来点艾的关怀,让僵硬的肩颈重获新生!

两季胁之间?那不就是咱们的“章门穴”嘛,位于侧腹部,疏肝理气的好帮手。心情郁闷、胃口不佳时,灸一灸这里,感觉整个人都顺畅了许多。

外踝上那个“绝骨之端”,其实就是“悬钟穴”,对,就是脚踝外侧凸起骨头往上一点的地方。走路多了脚累?这里灸一灸,立马给你充满电,走路都带风!

小脚趾和次小脚趾之间?那可是“至阴穴”的地盘,孕妇妈妈们要注意了,这里可是矫正胎位的神奇穴位,不过咱普通人灸灸也能缓解头痛、目痛的小毛病。

再来说说“胫下陷脉”,其实就是小腿肚子下面,胫骨内侧的“阴陵泉穴”,祛湿排毒的一把好手。湿气重的朋友们,这里可是你们的福音哦!

外踝后面?那不就是“昆仑穴”嘛,脚踝扭伤、腰痛腿痛的克星。爬山、跑步前,不妨先给这里预热一下,减少受伤风险。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锁骨上方那块儿,如果按着硬硬的还疼,那就可能是“缺盆穴”附近不通了。灸一灸,疏通经络,呼吸都顺畅了。

“膺中陷骨间”,这不就是咱们的“膻中穴”嘛,位于两乳之间,心情郁闷、胸闷气短的时候,来这里“吐吐槽”,心情立马好一半。

手掌束骨下?那说的是“后溪穴”,握拳时小拇指指尖对应的掌横纹末端。鼠标手、腱鞘炎的救星,经常敲键盘、玩手机的亲们,记得多揉揉这里哦。

“齐下关元三寸”,这不就是咱们的“气海穴”嘛,位于肚脐下大约四指宽的地方(不是三寸哈,为了好记咱这么说),温阳益气,补肾固精,男女都适用。

“毛际动脉”指的是腹股沟附近的“气冲穴”,艾灸这里对生殖系统有好处,还能缓解疝气痛。不过这里比较敏感,灸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哦。

“膝下三寸分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足三里穴”了,强身健体、调理脾胃的万能穴。常灸这里,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足阳明跗上动脉”,其实是脚背上的“冲阳穴”,治疗胃寒胃痛有奇效。不过记得,灸的时候别烫着脚丫子了,毕竟咱们还要靠它走路呢!

最后,“巅上一灸之”,指的就是头顶正中的“百会穴”,这可是提升阳气、醒脑开窍的宝藏穴位。工作学习累了,给这里来个小灸疗,瞬间精神抖擞,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古代,如果哪家的小狗不小心咬了人,咱们的老中医们可不会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伤口了事。他们会拿出看家本领,对着那被狗狗“亲吻”过的地方,来个“三壮灸”。啥是“三壮灸”?说白了,就是用艾绒在那伤口周围灸上三回,每回都要灸到皮肤微微发红,热气透进去,仿佛给伤口穿了个温暖的“艾灸小棉袄”。这不仅是为了消毒杀菌,更是借助艾草的温通之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想象一下,那场面,艾香四溢,狗狗的“吻痕”在热气中渐渐消散,是不是既神奇又有点好笑?

但咱们的故事还没完呢!这“犬咬灸法”其实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餐是接下来的“二十九处灸疗大法”。别误会,这可不是说全身都要灸二十九下,而是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上有二十九个特定的穴位,对于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有着奇效。当然,这些穴位在现代都有对应的名字,比如我们熟悉的足三里、关元、气海等,都是养生保健的明星穴位。如果换成现代语言,那就是给身体做一次全面的“艾灸SpA”,从里到外,暖洋洋,舒爽透。

再来说说“伤食灸之”这部分。咱们现代人,吃得多、吃得杂,一不小心就容易积食。这时候,老中医们就会祭出“伤食灸”的法宝。他们不会直接灸胃,而是会根据脉象来判断,是哪条经络的“交通”出了问题,导致食物堵在路上下不去。这就像城市交通拥堵,得找到那个堵点,然后疏通它。在中医看来,人体的经络就像城市的道路,一旦某个地方“堵车”,身体就会不舒服。

于是,老中医们会“数刺其俞”,这里的“俞”指的是穴位中的“输穴”或“原穴”,它们就像是经络上的开关,调节着气血的流动。比如,如果你感觉胃胀得慌,可能是胃经堵了,那就可以灸或针刺足三里穴,它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能健脾和胃,促进消化。

当然,光灸还不够,老中医还会开方子,用中药来辅助调理。比如,一个简单的消食方,我们可以这样配制:山楂10克,麦芽10克,神曲10克,莱菔子5克,陈皮5克。这五味药,就像是厨房里的五位大厨,山楂开胃消食,麦芽行气消食,神曲专化米面之积,莱菔子能消痰除胀,陈皮则能理气和中。把它们放在一起煮水喝,就像是给肠胃做了一次大扫除,积食、胀气全都不见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926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