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五常政大论第七十(四)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黄帝叹息道:这世间万物,生育繁衍,本就是天地间最神奇的事儿。可偏偏有时候,小两口恩恩爱爱,却迟迟不见“好消息”,这可急坏了不少人。今儿个,老岐,你来聊聊这“胎孕不育”的奥秘,以及为啥有时候治疗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看看是哪路“神仙”在捣鬼。

岐伯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您知道吗?这世上的万物生长啊,都遵循着六气和五类的相互制约之道。六气嘛,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它们轮流上阵,掌管着四季变化;五类呢,说的是咱们地球上的五种小动物代表,毛虫(比如兔子)、羽虫(比如鸟儿)、介虫(比如乌龟)、鳞虫(比如鱼)、倮虫(就是咱们人类和大部分没壳没羽的陆地动物啦)。它们之间的兴衰变化,可都是天地间的自然法则,生命的常态呢!”

“您听好了,比如啊,当厥阴风木之气掌管天时,就像是春天的风轻轻吹过,那些毛茸茸的小动物们(毛虫)就开始安静地享受春光,而长着翅膀的小鸟们(羽虫)则欢快地繁殖起来,至于那些背着硬壳的家伙(介虫),嘿,它们可能就得悠着点了,这时候繁殖不太容易成功。反过来,如果这风木之气到了地下,成了在泉之气,嘿,毛虫们可就乐坏了,繁殖得欢;咱们人类这些倮虫呢,可能就得消耗点体力应对多变的气候了;而那些小鸟们,却可能因为气候的微妙变化,繁殖上遇到了点小挑战。”

“再换个场景,要是少阴君火之气当家做主了,那就是炎炎夏日来临,小鸟们(羽虫)得找个凉快地儿歇歇了,乌龟王八们(介虫)倒是趁机繁殖得热火朝天;可咱们可爱的兔子们(毛虫),这时候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而当这火之气潜入地下,成为在泉之气时,小鸟们又成了主角,繁殖得那叫一个欢畅;而乌龟们呢,就得悠着点,别把自己烤熟了,繁殖也暂时放放。”

“说到太阴湿土之气,那就是秋天的味道了,咱们人类(倮虫)这时候可能会觉得懒洋洋的,不太想动弹,而那些滑溜溜的鱼儿们(鳞虫)却迎来了它们的繁殖季。可当这湿土之气深入地下,咱们人类又精神抖擞起来,忙着收获,忙着生活;而那些鱼儿们,可能就得面对些挑战,繁殖不那么顺利了。”

如果少阳这位“暖男”掌管了天空的舞台,那可就热闹了。羽毛类的小家伙们(比如鸟儿们),就像是穿上了隐形的羽绒服,安静地在枝头享受阳光,悠哉游哉。而毛发类动物(比如猫猫狗狗),嘿,那叫一个生机勃勃,毛发油光水滑,仿佛在说:“看我,多靓的毛!”

但这时候,那些没穿衣服的小虫虫(比如蚯蚓、蜗牛这些软体动物),就有点尴尬了。它们似乎跟不上这节奏,成长得有点慢,就像是忘了穿秋裤的孩子,在风中瑟瑟发抖。

到了下半年,“少阳在泉”,也就是掌管地下水汽的时候,羽毛类动物继续它们的繁荣,而甲壳类(比如螃蟹、乌龟)就惨了,感觉像是被抽走了活力,消耗了不少元气。至于毛发类动物,则像是进入了休眠期,生长变得缓慢,仿佛在说:“冬天来了,我得省着点长。

换阳明这位“硬汉”上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甲壳类动物(介虫)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静静地躲在壳里,观察着外面的世界。而羽毛类动物则迎来了它们的春天,飞得更高,唱得更响。不过,有趣的是,尽管甲壳坚硬,但在阳明的影响下,它们自己的繁殖却遇到了难题,就像是硬汉也有柔情难解的时候。

到了下半年,“阳明在泉”,甲壳类动物终于找回了场子,开始茁壮成长。但这时候,毛发类动物就惨了,像是被秋风扫落叶,元气大伤。而羽毛类动物呢,也遭遇了成长的瓶颈,仿佛在告诉我们:“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

轮到太阳这位“大佬”登场。鳞片类动物(比如鱼类)就像是感受到了夏日的酷热,纷纷潜入水底避暑,变得安静起来。而那些没穿衣服的小虫虫(倮虫,包括人类和一些无鳞无甲的昆虫),却迎来了它们的狂欢时刻,生长迅速,活力四射。

但到了下半年,“太阳在泉”,鳞片类动物就惨了,像是被抽干了水分,消耗严重。而那些之前狂欢的裸体小虫虫们,却像是突然失去了方向,生长变得困难起来,仿佛在说:“哎,乐极生悲啊!”

咱们的老祖宗发现,世间万物,包括咱们人体的健康,都受着一种叫做“气”的神秘力量影响。这“气”啊,就像是手机里的信号,时强时弱,还分个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甚至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变。咱们就来看看,这“气”是怎么影响咱们身体健康的吧!

想象一下,如果你买了一辆新车,本来想着能风驰电掣,结果却因为路况不佳(就像身体里的“气”运行不畅),老是开不快,还时不时抛锚,这心情得多郁闷!身体里的“气”要是运行不顺,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就像中医里说的“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意思就是,如果各种“气”没按照它们该走的路线跑,身体就容易出大问题。

那么,这“气”是怎么个运行法呢?嘿,这学问可大了去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有个叫“五行”的东西在悄悄主宰着一切。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五种元素,还对应着咱们身体里的五脏六腑。比如,金对应肺,木对应肝,水对应肾,火对应心,土对应脾。这五行相生相克,就像游戏里的角色一样,各有各的强项和弱点。

“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这句话说的是,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有一种“气”是主导,它会促进或者抑制其他“气”的活动。就像咱们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大姨妈”来访,身体里的气血就会有所变化,这时候就得特别注意保暖,别让自己成了“冰美人”。

再来说说“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其实就是说,地面上的“气”能克制自己能够胜过的“气”,而天上的“气”(比如季节变化带来的气候)则能克制那些能胜过自己的“气”。这就像是一场自然界的“斗地主”,每个元素都在寻找自己的“克星”和“盟友”。

“天制色,地制形”,说的是天上的“气”会影响物体的颜色,而地上的“气”则决定了物体的形状。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想想看,春天万物复苏,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这不就是“天制色”嘛!而“地制形”嘛,就像是大山巍峨、河流蜿蜒,都是大地母亲塑造的杰作。

至于“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就是说,不同种类的生物或事物,都会随着“气”的变化而兴衰。人也不例外,所以咱们得顺应自然规律,该吃啥就吃啥,该睡就睡,别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

接下来,咱们说说“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这句话说的是,有时候怀孕不成功,或者治疗疾病效果不佳,其实都是“气”的常态,别太过焦虑。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就像手机型号不一样,对信号(也就是“气”)的接收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咱们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秘籍”,才能健康长寿。

再来说说“根于外者亦五”,这句话告诉我们,外界环境对咱们身体的影响也是通过五种方式来体现的:五气(风、寒、暑、湿、燥)、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类(这里可以理解为五类不同的生物或物质)以及五宜(就是适合不同体质或季节的饮食起居习惯)。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养生就像打游戏,得了解游戏规则(也就是自然规律),还得根据自己的“角色属性”(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装备”(饮食起居)和“技能”(养生方法)。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打怪升级”,成为健康长寿的“赢家”!

黄帝好奇地眨了眨眼,问岐伯大师:“哎,老岐啊,你刚才说的那套理论,到底是啥意思呢?听起来挺玄乎的。”

岐伯大师捋了捋胡须,笑眯眯地说:“黄帝陛下,这事儿得从根本讲起。咱们人体啊,有个内在的核心动力,我称之为‘神机’,就像手机里的电池,没电了手机就得歇菜,同样,人的‘神’要是离开了,这身体的‘机’也就停了,一切都玩不转了。至于外在的,那叫‘气立’,就像自然界的空气,要是没了空气,万物怎么生长呢?人的气要是停了,生命活动也就到头了,没法继续化育万物了。”

“所以啊,”岐伯继续侃侃而谈,“这世间万物,包括咱们人类,都是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强项,各有各的生长之道,各有各的成就方式。你要是不知道每年天时怎么变化,气候有啥异同,那就别想搞明白生命是怎么生生不息、繁衍进化的了。这就是我说的‘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的道理。”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接着又问:“老岐啊,你说这气一开始动起来,生命就开始生长了;气散了,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气布满大地,万物就繁荣昌盛;气到头了,万物就开始变化,看起来好像很复杂,但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可我就纳闷了,为啥同样吃五谷杂粮,有的人长得壮如牛,有的人却瘦弱得像竹竿?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岐伯哈哈一笑,说:“黄帝陛下,这个问题问得好!这就得说到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了。俗话说得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人啊,虽然都是吃五谷长大的,但地气的滋养可大不一样。不是天不给生长的机会,而是地不给足够的养分和条件啊。”

说到这里,岐伯话锋一转,开始用起了现代的比喻:“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家里种花,同样的种子,放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阳台上,那花儿肯定开得又艳又大;但如果你把它放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就算你再怎么浇水施肥,它也可能长得病怏怏的。人的成长也是这样,地气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的体质、健康乃至命运的不同。”

黄帝听了,点头如捣蒜,说:“老岐啊,你这解释真是太接地气了!那照你这么说,咱们岂不是得靠搬家换地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岐伯摇摇头,笑道:“黄帝陛下,此言差矣。虽然地气重要,但人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咱们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气’,来适应不同的环境,甚至改善自己的体质。比如,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作息,还有咱们中医的针灸、按摩、草药调理等方法,都可以帮助人体调节气血,增强免疫力,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说到针灸和草药,”黄帝眼睛一亮,“老岐啊,你能不能给我详细说说,那些穴位和草药是怎么起作用的?比如,有个穴位叫‘足三里’,它到底有啥神奇之处?还有,你们中医开的药方,那些草药是怎么搭配起来,产生神奇疗效的?”

岐伯一听,来了兴致,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足三里’啊,那可是咱们中医里的明星穴位,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下方三寸的地方。它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超级加油站,经常按揉或者针灸这个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脾胃功能,提高免疫力,还能缓解疲劳、改善睡眠呢。至于草药嘛,那可就更讲究了,得根据病情、体质、时令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比如,感冒了,如果是风寒感冒,咱们可以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的药材;如果是风热感冒,就得用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的药材了。而且,草药的用量也是很有讲究的,多了少了都不行,得精准到克才行。”

黄帝问岐伯:“嘿,老岐啊,给我讲讲那自然界的寒热燥湿,怎么就对咱们人体有那么大影响呢?有没有什么秘籍?”

岐伯一听,微微一笑,那笑容里藏着的可都是千年的智慧啊,他慢悠悠地说:“黄帝啊,您问得好!这自然界的寒啊、热啊、燥啊、湿啊,它们就像四位脾气各异的邻居,影响着咱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比如吧,当少阳这位‘小清新’坐镇泉水(这里指一年中的某个时段,咱们就想象成是大自然的情绪周期吧),嘿,寒毒这家伙就得靠边站,不敢造次。这时候,食物嘛,带点辛味的能提振阳气,治疗上呢,苦酸搭配,就像生活里的苦尽甘来,谷物嘛,自然是青色的麦子和红色的米,看着就养眼,吃着也健康。”

“再瞧瞧阳明这家伙,他是湿润的代言人,他一掌权,湿毒就消停了。他喜欢的味道是酸溜溜的,气氛嘛,自然是湿湿润润的。治疗上,得辛苦甘三味并进,就像人生路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吃的谷物,红色和白色的都有,色彩斑斓,营养满满。”

“太阳呢,那可是热情如火的代表,他一来,热毒就躲得远远的。这时候,食物带点苦味能清热,治疗上淡咸搭配,就像夏日里的一杯淡盐水,解渴又提神。谷物嘛,就是那些金黄色的黍子和黑色的黍米,看着就让人想起丰收的喜悦。”

“说到厥阴,他就像个温柔的守护者,清毒见了他都得绕道走。他偏爱甜味,治疗上酸苦相济,就像生活里偶尔的酸楚后总能迎来甜蜜。谷物呢,青红相间,色彩斑斓,他的气息纯净而专一,味道也正,就像初恋的味道,纯粹而美好。”

“少阴呢,也是个怕冷的家伙,他一掌权,寒毒也消停了。食物上,辛味依然受欢迎,治疗上辛苦甘三味同下,就像生活中既要努力也要享受,谷物嘛,白色的米和红色的米,简单却温馨。”

“最后说说太阴,这家伙是个干爽达人,他一出现,燥毒就无处遁形。他喜欢的味道是咸,气息温暖如春,治疗上甘咸并进,就像冬日里的一碗热汤,暖身又暖心。谷物还是那些金黄色的黍子和黑色的黍米,但在这个季节里,它们似乎更加珍贵和温暖。”

咱们得明白,“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这话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啊,就像是给身体做SpA,哪里缺啥就补啥,但要是哪儿堵了,就得反其道而行之,给它疏通疏通。想象一下,你腰酸背痛,按摩师不是直接按你痛的地方,而是从旁边轻柔地揉开,这就是“逆之”的智慧。而在中医里,如果身体上部(比如心肺)虚弱,就顺着气血流向滋养;要是下部(如肝肾)出了问题,调理时就得逆向操作,引导气血回流,达到平衡。

接下来,“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这简直就是身体的“天气预报+调节器”。如果你感觉自己像夏天里的冰淇淋,冷得直哆嗦,那就是“寒”了,得用暖宝宝(哦不,是温热疗法或温性药物)来温暖你;反之,如果热得像火炉,那就是“热”了,得吃点“冰棍”(其实是寒凉性食物或药物)来降降火。至于“盛衰”,那就是看病症的轻重缓急,轻拍重按,因人而异,灵活调整。

说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这就像是玩“找茬游戏”。身体哪儿不对劲了,咱们就来个“对症下药,精准打击”。比如头疼脑热,不一定非要吃药,揉揉太阳穴(上取),或是泡泡脚(下取),说不定就轻松缓解了。而“内取外取”,则是说有时候表面的问题可能是内里失调的反映,比如脸上长痘,可能得从调理肠胃(内取)开始;而关节炎这种“外在”的疼痛,通过艾灸、拔罐(外取)也能有效缓解。

再来说说“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这可不是要你去尝百草,搞成“神农尝百草”的续集。这里的“毒”,指的是药性猛烈或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就像吃辣椒,有人无辣不欢,有人一点就辣得眼泪鼻涕齐飞。所以,医生开药时,会根据病人的体质和耐受能力,量身定制。体质强壮的,可以用点“猛药”,快速见效;体质弱的,就得温柔以待,用些药性温和、剂量小的药物,慢慢调理。

接下来,咱们聊聊“气反者”的治疗大法。这简直就是中医版的“逆向思维”训练。比如,你胃疼,医生没直接给你胃药,反而让你多揉揉脚底的胃反射区(想象一下,胃在脚上有个“分身”),这就是“病在上,取之下”的经典案例。反之,如果腿疼,有时候揉揉腰或者做做腰椎牵引,也能缓解,因为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身体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至于“治热以寒,温而行之”,这就像是你家厨房的调温器。热了就开冷气,但别忘了调到合适的温度,别一下子冻成冰棍。同样,用寒凉药物治热病时,也要温和地来,别过猛伤了正气。治寒病也是同理,用热性药物时,如果病人本身虚火旺盛,就得稍微凉一点地送服,免得“火上浇油”。

“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这简直就是身体的“大扫除”策略。不管你是长期的老毛病,还是刚冒头的新问题,中医都有一套应对方法。该清理的清理(比如积食用消食药,瘀血用活血化瘀药),该排出的排出(比如催吐、泻下),该补充的补充(补气、补血),该疏通的疏通(泻火、祛湿),总之,就是要让身体回到那个“和谐共处”的最佳状态。

黄帝有一天突发奇想,问岐伯:“哎,岐伯兄,你说这病啊,它既不实实在在地呆在一个地方,也不硬邦邦的,还喜欢在身体里聚了散、散了聚的,这可咋整啊?”

岐伯一听,哈哈一笑,那笑容里透着股子“你问到点子上了”的得意:“黄帝啊黄帝,你这问题问得可真够细的!来来来,听我慢慢道来。这病啊,如果它没形成什么顽固的积块,咱们就得从五脏六腑里找原因。要是虚了,那就补;用药呢,就像给身体请个‘清道夫’,把垃圾带走;然后再来点食疗,跟着药劲儿,给身体加点营养餐。别忘了,水也是好东西,多喝水,或者泡个药浴,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病啊,自然就溜之大吉了!”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又追问道:“那吃药这事儿,有毒没毒的,有啥讲究不?”

岐伯捋了捋胡子,一脸严肃又不失风趣地说:“嘿,你这个问题问到要害了!病有新有旧,药方自然有大有小,至于药性的毒与无毒,那可是有规矩的。咱们得根据病情来,就像炒菜放盐,多了咸少了淡。大毒的药,就像重炮轰击,病去六成就得停;中等毒性的,差不多七成;小毒的,能搞定八成;而无毒的,那就更温和了,九成病都能慢慢调理好。剩下的那点儿,就得靠日常饮食来慢慢养了,五谷杂粮、肉类果蔬,营养均衡,慢慢调理,千万别贪多,过犹不及,伤了正气可就不好了。”

“要是病还没好透呢?”黄帝好奇地问。

“那就再来一轮呗,但得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你得先看看今年的气候咋样,别逆天而行,伤了自然界的和谐。还有啊,别给本来就强壮的身体再加猛药,也别忽视虚弱的身体需要温补。咱们治病,是为了让人长命百岁,可不是制造‘短命鬼’的。记住,别让邪气有机可乘,也别把身体正气给整没了,这样才能让人健康长寿,远离灾祸。”

黄帝眉头紧锁,心里琢磨着:“那些缠绵病榻多年的老友们,明明病情有所好转,怎么看着还是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呢?”这时候,岐伯老先生悠悠然出场,那智慧的光芒简直能照亮整个大殿。

“陛下啊,您这问题,问得那叫一个妙不可言!”岐伯笑眯眯地捋了捋胡子,继续说:“这事儿啊,得从根本说起。咱们人体啊,就像是个大自然的小宇宙,里面的气血运行、经络通畅,都是有它自己的节奏的。这‘化’,指的是身体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过程,就像春天的花儿自然开放,秋天的叶子自然飘落,谁也没法代替;而‘时’,则是时间的流转,四季的更迭,你得顺应它,不能逆天而行。”

“您看,那些久病之人,虽然病邪被驱逐了,但身体里的气血、经络可能还没完全恢复到最佳状态。这时候,就得像对待娇嫩的花朵一样,细心呵护,慢慢调养。别急着大补特补,得让身体自己慢慢找回平衡,跟正常人一样,气血充盈,经络畅通无阻。这就好比咱们现在流行的‘慢生活’,不急不躁,享受过程。”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哦?那具体怎么做呢?”

岐伯继续娓娓道来:“首先,得‘养之和之’,就是得用温和的方式调养身体。比如说,饮食上,别整那些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得吃点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比如小米粥、蒸蛋羹,还有那些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它们可都是身体的好帮手,能帮咱们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让身体从内到外都焕发光彩。”

“然后呢,就是‘静以待时’,别整天急吼吼的,得学会放松心情,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和恢复。可以练练太极、瑜伽,或者就是简单地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让心情像蓝天白云一样开阔。”

“最关键的,还得‘谨守其气’,这气嘛,就是咱们中医里说的正气、元气,得好好保护,别让它流失了。怎么守呢?别熬夜,别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别动不动就发火或者伤心。这就像咱们存钱一样,得省着点用,还得想办法多赚点,身体才能有足够的能量去对抗疾病,恢复健康。”

黄帝听得连连点头:“嗯,有道理,有道理!”

岐伯见状,又补充了一句:“还有啊,陛下,这调养身体啊,还得有个长期规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得持之以恒,才能看到效果。这就像种花一样,得定期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来。”

黄帝哈哈大笑:“岐伯啊岐伯,你这一番话,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看来,我这当皇帝的,也得学学怎么养生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74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