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风论篇第四十二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黄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对着岐伯大夫说:“嘿,岐伯兄,这风啊,真是个调皮鬼,吹到人身上,能整出那么多花样儿,一会儿让人忽冷忽热,一会儿又热得跟火炉似的,冷起来又能冻成冰棍,更别提那些怪病,比如让人皮肤长斑的疠风,半边身子动不了的偏枯,还有直接就叫风病的。这些病五花八门,名字都不一样,有的甚至能深入到五脏六腑里头捣乱,我这心里头啊,跟迷宫似的,摸不着北。你快来给我说道说道,这里面到底有啥门道?”

岐伯老神在在地说:陛下,咱们这身体里的风啊气啊,简直就像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小鬼,在皮肤底下玩起了捉迷藏!这些“风气小鬼”呢,它们既不喜欢往里头走,跟五脏六腑交朋友,也不喜欢大大方方地跑到外面去晒太阳,就爱在皮肤这层“隐形围墙”里瞎溜达。

这风啊,可是个变脸高手,说走就走,说来就来,比天气预报还难捉摸。要是咱们的皮肤毛孔(也就是中医说的“腠理”)一开,嘿,这些小鬼就趁机溜出去,带走一身热气,让你瞬间感觉凉飕飕的,像喝了冰镇饮料一样透心凉。可要是毛孔一关,它们就堵在里面开起了派对,热得你直冒汗,心里还闷得慌。这冷热交替的,胃口都不好了,吃不下饭;热过头了,还能让你的肌肉悄悄“瘦身”,你说这风气小鬼是不是挺能折腾的?

更有趣的是,这风气小鬼还跟咱们的饮食起居息息相关。比如说吧,你要是个胖墩儿,皮肤紧绷绷的,风气就更难跑出去了,它们就在你体内胡作非为,导致你“热中”了,眼睛还可能变黄,跟个小黄人似的。相反,如果你身材苗条,皮肤松弛,风气就容易溜走,但这样一来,你又容易感到冷,成了“寒中”,眼泪鼻涕也跟着来凑热闹,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再来说说这风气和太阳经(咱们可以理解为身体正面的经络系统)的纠葛。它们要是手牵手一起溜达,就会跑到各个穴位(咱们现代叫它们穴位,其实就是经络上的能量点,比如足三里、合谷这些)和肌肉缝隙里,跟卫气(身体的防御部队)闹别扭。这一闹,卫气就不乐意了,道路拥堵,肌肉就开始肿胀,甚至长疮。更糟糕的是,卫气有时候还会罢工,导致那块肉变得麻木不仁,跟不是自己的一样,你说这风气小鬼是不是挺能惹事的?

还有啊,有种更严重的病,叫“疠”,听起来就让人心里发毛。这其实是因为营气(负责滋养身体的部队)被热得腐烂了,气儿不清新了,鼻子啊、皮肤啊就开始遭殃,鼻子变形,皮肤溃烂,简直就像是被恶魔亲吻过一样。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有时候就是那些长期赖在血管里不走的风寒邪气,它们就像顽固的租客,赖着不走,最后导致了“疠风”或者“寒热”这样的病症。

春天万物复苏,甲木乙木(咱们就理解为春天的气息吧)正盛,这时候如果你不小心被风“亲”了一口,嘿,那就是“肝风”找上门了。肝嘛,就像个春天的使者,喜欢舒畅条达,风一来,可能就乱了阵脚,导致你心情烦躁,眼睛干涩,就像春天的花儿被吹得东倒西歪一样。

转眼到了夏天,丙火丁火熊熊燃烧,这时候的风要是带着点“热情”闯进来,那就是“心风”作祟了。心脏可是个“热情似火”的哥们儿,风一搅和,它可能就“上火”了,心悸、失眠、多梦就找上门来,仿佛夏夜的萤火虫,虽然美,却也让人难以安睡。

再到季夏,也就是长夏时节,戊土己土当道,这时候的湿气重,如果邪气(咱们可以理解为不友好的风)趁机而入,那就是“脾风”来捣乱了。脾是咱们身体的“后勤部长”,负责运化水谷精微,风一来,它可能就罢工了,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就找上门,让你的夏天多了几分“沉重”。

秋天,庚金辛金闪亮登场,金风送爽的同时,如果风带了点“邪气”,那就是“肺风”在作怪。肺是娇脏,喜欢清润,风一捣乱,咳嗽、气喘、感冒就接踵而至,就像秋天的落叶,一片片落在心头,让人不禁感叹“多事之秋”。

冬天,壬水癸水冻结成冰,寒风凛冽,如果这时候风带着寒意侵入体内,那就是“肾风”来袭。肾是先天之本,藏精纳气,风一捣乱,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就找上门来,让你仿佛置身于北极的冰雪世界,瑟瑟发抖。

不过,风这家伙可不止会“单挑”,它还喜欢“群殴”。它要是溜进了咱们的五脏六腑的“门户”——那些穴位(虽然现在咱们不直接对应古代穴位名,但想象一下它们就像是身体的小窗户),那就是“脏腑之风”了。每个脏腑都有它的“软肋”,风一钻进去,就形成了“偏风”,专挑软柿子捏。

更有趣的是,风这家伙还特别会“爬楼梯”。它从“风府穴”(咱们现代不说具体穴位,就理解为脑袋后面那个容易受风的地方)一路向上,直达大脑,那就是“脑风”,让你头疼欲裂,仿佛脑子被风搅成了一锅粥。

风要是跑到头部,特别是眼睛周围,那就是“目风眼寒”,让你的眼睛像秋天的湖水,波光粼粼却带着寒意,眨个眼都费劲。

喝酒后吹风,哎呀,那可得小心“漏风”,就像酒瓶子没盖紧,风一吹,酒气就散了,身体里的阳气也容易被带走,导致身体虚弱。

还有啊,房事过后出汗再吹风,那就是“内风”了,身体内部的小宇宙刚经历了一场风暴,外面再来一阵风,内外夹击,可不是闹着玩的。

刚洗完头就吹风,那叫“道风”,感觉就像是走在乡间小道上,突然一阵风吹来,头发乱飞,人也跟着打了个寒颤。

至于“久风入中”,那就是风长期在体内作祟,最后可能演变成“肠风飧泄”,拉肚子拉到怀疑人生,仿佛肠道也被风吹得七零八落。

风这家伙,简直就是“百病之长”,它一变再变,能引发无数种疾病,就像个魔术师,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张牌会变出什么来。不过呢,咱们也不用太担心,中医讲究的是“治未病”,提前预防,增强体质,让风无处可钻,自然就能远离这些“风流病”了。

黄帝心血来潮,对身边的岐伯说:“岐伯啊,我听说五脏受风,表现出来的症状各不相同,这到底是咋回事儿?你赶紧给我科普科普,包括怎么诊断,还有这些病症背后的‘小九九’是啥。”

岐伯一听,立马化身为健康知识小达人,笑眯眯地说:“好嘞,陛下您听好了。咱们先说说这‘肺风’吧。”

“您想啊,肺是咱们身体的娇脏,最怕的就是风和寒。要是得了肺风,那人啊,就会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汗出个不停,还特别怕风吹。脸色呢,会变得跟白纸似的,惨白惨白的。时不时还咳嗽几声,感觉气儿都不够用了。有趣的是,这病白天还好点,一到晚上,嘿,症状就加重了,跟夜猫子似的。诊断的时候,咱们得注意观察眉毛上方那块儿,如果颜色发白,那就八九不离十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特别爱出汗,稍微吹点风就打喷嚏、流鼻涕,脸色还苍白得像张A4纸,时不时还咳嗽几声,晚上症状还加重,那你可得小心了,可能是肺风在作祟。这时候,不妨试试多喝点温水,润肺止咳;再学学深呼吸,放松心情,别让情绪也“感冒”了。

“再来说说‘心风’,这心嘛,可是咱们的情绪发动机。得了心风的人啊,也是汗如雨下,同样怕风,但更有趣的是,他们脾气会变得特别急躁,一点就着,跟炮仗似的。脸色呢,红彤彤的,跟熟透的苹果一样。要是病情严重了,说话都不利索了,感觉心里有话,嘴巴却跟不上趟儿。诊断心风,咱们得盯紧嘴巴周围,颜色要是特别红,那就得注意了。”

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发火,脸红脖子粗的朋友们,你们可得注意了,这可能是心风在悄悄靠近。记得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别让自己成了“行走的火药桶”。试试每天练练瑜伽或者散散步,让心情平静下来。饮食上,可以多吃点绿色蔬菜,清清心火。还有啊,多和亲朋好友聊聊天,分享心事,别让压力都憋在心里。

话说啊,这“肝风”一来,可不是闹着玩的。想象一下,你正享受着微风拂面的温柔,突然,身体就像装了自动洒水系统,汗珠子跟不要钱似的往外冒,还特别怕风,风一吹,那叫一个哆嗦,好像肝宝宝在说:“哎呀妈呀,这风咋这么凉呢?”不仅如此,情绪也跟着坐上了过山车,一会儿悲春伤秋,眼泪花儿在眼眶里打转,脸色还微微泛着苍白,就像刚从忧郁电影片场走出来似的。更逗的是,喉咙干得像沙漠,偏偏脾气还大了不少,一点小事儿就能点燃你的小火苗,特别是看到某些“不顺眼”的女生时,心里还莫名其妙地生出几分嫌弃,心里嘀咕:“今儿个这是咋了,对美女都提不起兴趣了?”哈哈,其实啊,这都是肝风在作祟呢!要是中医大夫给你看病,他会仔细瞧瞧你眼睛下方的颜色,嘿,要是青幽幽的,那基本就锁定“肝风”没跑了。

对付肝风得学会“调肝顺气”。肝宝宝喜欢啥?当然是心情舒畅,少熬夜,多笑笑啦!每天来点深呼吸,像是给心灵做个SpA,再配上点枸杞菊花茶,清肝明目,让肝宝宝也享受一下“春日暖阳”。至于情绪管理嘛,咱可以学学“佛系”,遇事不怒,淡然处之,毕竟,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咱们就演个“情绪稳定大师”吧!

再来说说“脾风”,这家伙也是个不好惹的角儿。一旦它发作,你就像是被按下了慢动作播放键,浑身懒洋洋的,连手指头都懒得动一下,那感觉就像是周末早晨的你,明明醒着,却只想和床来一场“不离不弃”的约会。脸色呢,也变成了淡淡的黄色,像是秋天里第一片落叶的颜色,透着几分疲惫和营养不良的气息。吃饭?更是提不起兴趣,美食当前也像是嚼蜡,心里那个郁闷啊,就像错过了一场盛大的美食派对。这时候,如果你去找个中医瞧瞧,他会轻轻抬起你的鼻子,仔细观察鼻头的颜色,要是发现那里黄黄的,嗯,脾风无疑了。

对付脾风,咱们要“健脾养胃”。脾大人可是个勤劳的搬运工,负责把食物转化成能量供给全身。要想讨好它,就得规律饮食,细嚼慢咽,避免那些生冷油腻的“坏分子”入侵。多吃点黄色食物,比如南瓜、小米,它们可是脾大人的最爱,能帮它更好地“工作”。还有啊,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散散步,打打太极,让身体动起来,脾大人自然也就活力满满了。

想象一下,你有个朋友,咱们姑且叫他“黑皮侠”吧,为啥?因为他得了肾风,那脸色黑得,跟刚从煤矿里出来似的,还自带“烟熏妆”效果。这可不是他追求时尚啊,纯属无奈。黑皮侠啊,他一天到晚汗如雨下,稍微吹点风就喊冷,简直比林黛玉还娇弱三分。你说这天气热吧,他汗多能理解,可为啥风一吹他就哆嗦呢?这就是肾风在作怪,肾气不足,卫气(相当于身体的防御系统)也跟着虚了,风一来就挡不住。

再看黑皮侠的脸,哎呀妈呀,肿得跟发面馒头似的,还凹凸不平,像是被蜜蜂蛰过一样,其实那是面疣(类似现在的面部浮肿或湿疹),看着都让人心疼。更别提他的背了,疼得直不起腰来,走起路来跟个驼背的老爷爷似的。医生一摸他的肌肉,嘿,那颜色,比夜晚还黑,一看就知道是肾风搞的鬼。

治疗这肾风啊,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从补肾益气、祛风除湿上下功夫。要是放在现代,咱们可能会推荐他泡泡温泉,做做艾灸,特别是针对肾俞、命门这些穴位,暖暖肾,驱驱寒。再配合点中药汤剂,比如金匮肾气丸的升级版——咱们叫它“黑皮侠重生丸”,里面包含了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这些滋补肝肾的好东西,还有茯苓、泽泻排水消肿,牡丹皮清热凉血,几味药合在一起,就像是给黑皮侠的身体来了一场深度SpA,让他重新焕发活力。

再来说说“胃风”,这次咱们的主角换成了一个自称“大胃王”的家伙。这哥们儿啊,平时胃口好得能吞下一头牛,可自从得了胃风,嘿,吃啥都成了难题。脖子那儿汗多得能养鱼,风一吹也是直打哆嗦,这胃风啊,专挑软柿子捏,胃一虚,啥毛病都来了。

大胃王现在吃东西,那叫一个费劲,咽都咽不下去,感觉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肚子呢,没吃多少就胀得跟个皮球一样,稍微一受凉,比如吃了根冰棍,那好家伙,直接奔厕所去了,拉肚子拉到怀疑人生。再看看他这体型,本来应该是个壮实的小伙子,现在却瘦得跟竹竿似的,肚子却莫名其妙地鼓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偷偷练了什么“藏腹功”呢。

对付这胃风,咱们得双管齐下,一方面得健脾和胃,另一方面得温中散寒。饮食上,得让他少吃生冷,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南瓜汤这些养胃佳品。再配合针灸疗法,扎扎足三里、中脘这些穴位,就像是给胃做了一次深度按摩,舒服得能让他哼出小曲儿来。

当然啦,中药也是少不了的。咱们可以给他开一剂“大胃王康复汤”,里面包含了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再加点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帮助他解决那胸口憋闷的难题。这汤剂一喝下去,嘿,保证大胃王又能吃得香、睡得着,重新找回那个“干饭人”的自信。

咱们再说说“首风”。这名字听起来就像是脑袋上吹了个“专属定制”的风,专挑头面部分下手。得了这病的人啊,头面部特容易出汗,还特别怕风,仿佛风一吹,头就更疼了。更有趣的是,这病还有个“预报员”功能,比如说明天风大,今天症状就加重,头疼得跟要裂开似的,连门儿都不想出。可一到真吹风的那天,嘿,症状反而减轻了,你说这事儿邪门不邪门?

想象一下,小张同学就是个典型的“首风”患者。每天上班前都得先看看天气预报,心里默默祈祷:“拜托了,今天风小点,让我少受点罪吧!”结果往往是,风平浪静的日子他安然无恙,一到风起云涌之时,他就成了办公室里那个不停擦汗、紧裹衣领的“风中凌乱”小哥。其实啊,这病啊,多半跟体质虚弱、卫气不足有关。放在现代,咱们得建议他多锻炼,增强体质,再配合点中医的调理,比如艾灸一下风池、风府这些“挡风”的穴位,让风邪无机可乘。

接下来,咱们聊聊“漏风”。这名字一听,就像是身上有个漏风的窗户,怎么也关不紧。得了漏风的人啊,那叫一个汗如雨下,尤其是吃饭的时候,简直就是“饭桌上的小型人工降雨”。穿再多衣服都不顶用,衣服常常是湿漉漉的,贴在身上,别提多难受了。更别提喘口气都费劲,还特怕风,简直就是“风中的纸片人”。

这时候,小李同学可能正对着镜子叹气:“我这体质,是不是上辈子跟风扇有仇啊?”其实啊,漏风多是因为肺脾气虚,卫表不固。现代中医会建议他试试玉屏风散这样的经典方剂,就像是给身体装上一道隐形的防风墙。当然啦,日常饮食也得注意,多吃点健脾益气的食物,比如山药、黄芪炖鸡,慢慢把身体的“窗户”给修修补补好。

最后,咱们说说“泄风”。这名字听起来就像是身体里的风在搞“大逃亡”,连带着汗液也一股脑儿往外泄。得了泄风的人啊,不仅多汗,而且汗水多到能浸湿衣服,嘴里还常常干巴巴的,像是刚跑完马拉松没喝水。最要命的是,稍微干点活就累得不行,全身酸痛还怕冷。

老王大叔可能就是这样的“泄风”患者,他常常说:“我这身子骨啊,比天气预报还准,一有风就变天。”其实啊,泄风多因营卫不和,阳气不足。治疗上,中医会考虑用桂枝汤这样的经典方剂来调和营卫,同时配合针灸,选取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就像是给身体做个全面的“疏通经络SpA”,让阳气重新振作起来,赶走那些四处逃窜的风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00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