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口问篇第二十八(二)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话说有一天,黄帝老爷子闲来无事,就琢磨起人体那些奇奇怪怪的现象来了。他琢磨着:“哎,你说人们有时候为啥会发出那种‘唏~’的声音呢?这声音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大学问?”于是,他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他的好搭档——岐伯。

岐伯一听,嘿嘿一笑,说:“这事儿啊,简单!不就是因为体内阴气太旺,阳气不足嘛。阴气跑得快,阳气慢悠悠,阴气一强势,阳气就直接‘拜拜’了,所以这人就‘唏’上了。要治这个,咱们得给足太阳经加加油,再给足少阴经泄泄火。”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那具体怎么操作呢?总不能直接上手搓搓揉揉吧?”

岐伯摆摆手:“非也非也,咱们得靠针灸这门手艺活儿。补足太阳,就是给膀胱经上的穴位补补阳气;泻足少阴,就是给肾经上的穴位去去火。”

说到这儿,咱们得先科普一下。膀胱经和肾经啊,那可是中医经络里的两大高手。膀胱经,就像是人体的“阳光大道”,主管一身的阳气和排毒;肾经呢,则是人体的“能量库”,藏着咱们的先天之本。

那么,具体要扎哪些穴位呢?别急,咱们一个一个来。

首先说说膀胱经上的几个重要穴位吧。膀胱经啊,它从头走到脚,穴位多得跟星星似的。但咱们今天不讲那么多,就挑几个关键的,既能补足阳气,又能让人听了觉得“哎哟,不错哦”的穴位。

1. 委中穴

位置:膝盖后面,腘窝的正中央。

作用:这可是膀胱经的“合穴”,也就是气血汇聚的地方。扎一针下去,就像给膀胱经开了个“能量加油站”,阳气立马嗖嗖往上涨。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治腿疼、腰疼啥的,简直就是个“万金油”。

2. 至阳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听这名字,就知道它是个“阳气满满”的穴位。扎了它,就像给身体里的阳气加了个“小太阳”,整个人都暖和起来了。对于阳气不足、怕冷的人来说,这穴位简直就是救星啊!

3. 昆仑穴

位置: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这个穴位啊,可是膀胱经的“经穴”,就像经络上的“交通枢纽”。扎了它,不仅能让膀胱经的气血流通得更顺畅,还能治头疼、腰痛啥的。而且啊,这个穴位还特别好找,一脚踩下去,就能感觉到那个凹陷了。

说完膀胱经,咱们再来聊聊肾经。肾经啊,它可是人体的“能量库”,藏着咱们的先天之本。要想泻火,咱们也得挑几个关键的穴位。

1. 复溜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作用:这个穴位啊,可是肾经的“母穴”,也就是能生肾水、补肾气的穴位。但咱们今天要的是泻火,所以扎它的时候手法得轻点、频率快点,这样就能达到泻火的效果了。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治水肿、盗汗啥的,简直就是个“多面手”。

2. 太溪穴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这个穴位啊,可是肾经的“原穴”,也就是肾经气血的发源地。虽然它主要是补肾气的,但咱们要是用泻法扎它,也能达到泻火的效果。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治失眠、健忘啥的,对于经常“脑回路短路”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个“救星”。

3. 涌泉穴

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作用:这个穴位啊,可是肾经的“井穴”,也就是肾经气血的出口。扎了它,就像给肾经开了个“泄洪闸”,火气立马就泻出去了。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治头晕、咽痛啥的,对于经常“上火”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个“灭火器”。

好了,说到这儿,咱们已经把膀胱经和肾经上的关键穴位都讲了一遍。但岐伯大神医可没只说这么几个穴位哦。他老人家还说了:“要想效果好,还得看手法和时机。”

手法嘛,那就是针灸师的看家本领了。不同的穴位、不同的病症,手法都不一样。有的得深刺、有的得浅刺、有的得快速捻转、有的得慢慢提插……总之啊,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时机呢,也很重要。就像咱们吃饭一样,得按时按点才行。针灸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同的病症、不同的体质,针灸的最佳时机都不一样。有的得在早上扎、有的得在晚上扎、有的得在饭前扎、有的得在饭后扎……所以啊,要想针灸效果好,还得找个靠谱的针灸师才行。”

黄帝突发奇想,对着岐伯来了句:“岐伯啊,你说这人为啥有时候会冷得直打哆嗦呢?这到底是哪路神仙在作怪啊?”岐伯一听,嘿嘿一笑,心里想:这黄帝陛下又开始琢磨人体奥秘了。于是,岐伯慢悠悠地说:“陛下啊,这可不是什么神仙作怪,而是寒气悄悄溜进了咱们的皮肤里。阴气一多,阳气就少了,这不,人就冷得跟筛糠似的,直打寒战嘛。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咱得给阳气加加油,补一补!”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哦?补阳气?这针灸能行吗?”岐伯点点头:“那当然!针灸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对付这种寒气入侵,那是绰绰有余!”

接下来,咱们就来一场针灸大冒险,看看如何用现代穴位和针灸理论,给阳气加油打气!

首先,咱们得找到阳气的“大本营”——大椎穴。这穴位啊,就在咱们脖子后面,低头的时候,用手摸摸脖子后面最高的那块骨头,下面一点点就是啦!它可是阳气的汇聚之地,跟六条阳经都有关系,简直是阳气界的“交通枢纽”。寒气一来,这里最先遭殃,阳气也容易不足。所以,咱们得赶紧给它补补!针灸一下大椎穴,就像给阳气打了个“强心针”,立马精神抖擞起来!

接下来,咱们得守住门户,别让寒气继续往里钻。风池穴就是咱们的头部的“守门员”,在脖子后面,头发边缘,跟耳垂齐平的地方。这个穴位啊,跟风邪那是势不两立!针灸一下风池穴,就像给头部安装了个“防风罩”,寒风再猛也吹不进来啦!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缓解头痛、头晕啥的,简直是头部健康的“小卫士”。

阳气要想在身体里畅通无阻,还得有个得力助手,那就是合谷穴。这个穴位在咱们的手背上,第一、二掌骨之间,靠近第二掌骨中点的地方。针灸一下合谷穴,就像给阳气配了个“加速器”,让它跑得更快、更有劲!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缓解感冒、头痛、牙痛啥的,简直是身体里的“万能小助手”。

阳气在身体里跑来跑去,也得补充能量啊!这时候,足三里穴就派上用场了。这个穴位在咱们的小腿外侧,膝盖下面三寸的地方。针灸一下足三里穴,就像给阳气建了个“能量站”,让它随时都能补充能量,保持活力满满!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增强免疫力、调理脾胃啥的,简直是身体里的“超级能量棒”。

阳气在身体里不能光跑啊,还得有个地方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时候,关元穴就闪亮登场了!这个穴位在咱们的小肚子上,肚脐下面三寸的地方。针灸一下关元穴,就像给阳气建了个“蓄水池”,让它随时都能取出来用,再也不用担心阳气不足啦!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调理月经、补肾啥的,简直是身体里的“阳气小金库”。

阳气要想在身体里发挥作用,还得有个强大的“发动机”来推动它。这时候,气海穴就派上用场了!这个穴位也在咱们的小肚子上,肚脐下面一寸半的地方。针灸一下气海穴,就像给阳气装了个“发动机”,让它动力十足,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缓解腹胀、便秘啥的,简直是身体里的“动力小马达”。

最后啊,咱们还得给阳气找个“守护神”,确保它时时刻刻都安全无虞。这时候,命门穴就闪亮登场了!这个穴位在咱们的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针灸一下命门穴,就像给阳气请了个“保镖”,让它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保护,再也不用担心被寒气欺负啦!而且啊,这个穴位还能缓解腰痛、肾虚啥的,简直是身体里的“阳气守护神”。

有一天,黄帝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茶杯,眉头紧锁,一脸严肃地对岐伯老师说:“岐伯啊,你说这人吧,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就‘嗝儿~’来一声,那声音清脆响亮,响彻云霄,简直比宫廷里的编钟还准时。这到底是啥气儿在里头捣鬼呢?”

岐伯一听,嘿嘿一笑,捋了捋他那飘逸的长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啊,这事儿其实挺简单的。您想啊,咱们人体里就像个小宇宙,各种气血津液都得按部就班地运行。要是哪天,一股子寒气不请自来,悄悄溜进了胃里,那可就不妙了。”

黄帝眨巴眨巴眼睛,好奇地问:“寒气?它咋就跑到胃里去了?还搞得人直打嗝?”

岐伯继续解释:“这寒气啊,它可不简单,是个爱捣乱的小家伙。一旦进了胃,就开始在里面撒欢儿,从下往上窜,跟坐火箭似的。窜到顶儿了,又没法儿继续往上,只好再掉头往下,回到胃里。这一来一回的,胃里的气儿就被搅和得不得了,只好找个出口发泄,于是乎,‘嗝儿~’的一声,就成了咱们听到的打嗝声了。”

黄帝一听,恍然大悟,点点头说:“原来如此,那该怎么治呢?总不能让人一直这么‘嗝儿~’下去吧?”

岐伯微微一笑,说:“这事儿好办,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既然寒气侵扰了胃,那咱们就给胃加加温,驱驱寒。补足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的穴位,就能让胃暖和起来,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

黄帝一听,来了精神:“哦?具体要灸哪些穴位呢?快说说。”

岐伯清了清嗓子,说:“首先呢,咱们得说说这足太阴脾经上的太白穴。这太白穴啊,它就在咱们脚的内侧,大脚趾根儿那块儿,凸起来的那个骨头后面。您要是找不着,就脱了鞋袜,用大拇哥儿按按,哪个地儿最酸最疼,那就是了。灸一灸这个穴位,能健脾和胃,散寒止痛,对治疗打嗝那可是有奇效的。”

黄帝一听,笑得前仰后合:“哈哈,这么说来,以后谁打嗝了,我就让他先脱鞋袜,自己找穴位去!这画面,想想就逗。”

岐伯也跟着笑,接着说:“还有啊,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也不能少。这足三里啊,它可是个养生大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下面三寸的地方。您要是量不准三寸,就用自己的四个手指头并排量一下,差不多就是那个位置了。灸一灸足三里,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对脾胃的调理那可是杠杠的。”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不错不错,这俩穴位听起来就很厉害。不过,岐伯啊,你刚才还提到了一个‘眉本’,这是啥意思?”

岐伯解释说:“哦,‘眉本’啊,它是古代对攒竹穴的一种称呼。这攒竹穴就在咱们眉毛的内侧边缘,您要是找不着,就使劲儿眨眨眼,感觉眉毛那儿有动的地儿,就是了。灸一灸攒竹穴,能疏风散热,明目止痛,对打嗝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不过呢,一般情况下,补足太阴、阳明两经的穴位就足够了,攒竹穴算是额外的惊喜吧。”

黄帝一听,乐得合不拢嘴:“哈哈,岐伯啊,你这学问可真是博大精深,连打嗝这么个小事儿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我看啊,以后咱们宫廷里的御医们,都得好好跟你学学。”

岐伯谦虚地摆摆手:“哪里哪里,陛下过奖了。中医之道,博大精深,我这也不过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罢了。”

说完,两人相视而笑,气氛一时之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黄帝突然话锋一转,说:“岐伯啊,你说咱们能不能把这治疗打嗝的方法,编成一个顺口溜,让老百姓也能轻松记住呢?”

岐伯一听,眼睛一亮,沉思片刻后,开口念道:“打嗝不停真难受,太白足三里来救。眉本攒竹也帮忙,散寒和胃效果强。中医穴位真奇妙,轻轻松松解烦忧。”

黄帝一听,拍案叫绝:“好!好!这个顺口溜简洁明了,朗朗上口,老百姓一听就能记住。岐伯啊,你可真是个人才!”

岐伯谦虚地笑了笑,说:“这都是陛下英明指导的结果。”

两人相视而笑,气氛一时之间达到了高潮。黄帝心情大好,决定在宫廷里推广这个治疗打嗝的顺口溜,让更多的人受益。

不过呢,说到这,咱们还得再聊聊这太白、足三里、攒竹这三个穴位的小秘密,毕竟它们可是治疗打嗝的“三剑客”嘛。

先说这太白穴,它可是脾经的原穴,就像是脾经的大本营一样。灸一灸太白穴,就相当于给脾经加油打气,让它更有动力去运化水湿,升清降浊。这样一来,胃里的寒气就能被迅速驱散,打嗝的症状自然也就缓解了。

再说这足三里穴,它可是胃经的合穴,就像是胃经的大管家一样。灸一灸足三里,就相当于给胃经来了个全面体检和保养。胃经的气血运行顺畅了,胃里的寒气也就无处遁形了。而且啊,这足三里还是个养生大穴,经常灸一灸,还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呢。

最后说说这攒竹穴,它虽然不属于脾经或胃经,但因为它位于眉毛内侧边缘,与眼睛紧密相连,所以灸一灸攒竹穴,也能起到疏风散热、明目止痛的作用。这对于因打嗝引起的眼部不适,比如流泪、干涩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且啊,攒竹穴还是个美容大穴,经常按摩或灸一灸,还能淡化眼部细纹,让眼睛更加明亮有神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959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