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黄帝感叹道:我就像是站在了宇宙的边缘,望着那深不见底的渊薮,又好像是在伸手迎接那飘渺不定的浮云。你说看深渊吧,好歹还能估摸个深浅,可那浮云嘛,飘来飘去,无边无际,谁能抓得住它的尽头呢?

咱们这位黄帝大人,不仅是位哲学家,还是位伟大的医者,他创下的医术,那可是给万民当榜样的。他说啊,治病救人这事儿,得有个章法,不能随心所欲。得按照经典,守着规矩,一步步来,就像是按照食谱做菜,少一味调料都不行。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守护神。

黄帝话锋一转,突然问了雷公一个问题:“你知道在治病过程中有‘五过’这回事吗?”雷公一听,吓得赶紧从座位上跳起来,连连行礼说:“哎呀,陛下,我这小年轻,脑袋里跟浆糊似的,哪里听说过什么‘五过’啊?平时也就照着书本上的名词瞎比划,心里头其实跟明镜似的——啥也不懂!您这突然一问,我真是心里没底啊!”

哈哈,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也被雷公的憨态可掬给逗乐了?别急,咱们这就来聊聊这神秘的“五过”,让它变得既接地气又有趣味。

首先,咱们得明白,“五过”其实就是医者在诊疗过程中容易犯的五种错误。黄帝这是在给雷公,也是给咱们后人敲警钟呢!

第一过,叫做“粗工凶凶,以为可攻”。这就像是个急性子的厨师,菜还没下锅呢,就想着怎么大火快炒,也不管食材新不新鲜,调料够不够。在医学上,这就是指那些粗心大意的医生,不问病情,不辨寒热虚实,上来就想着开猛药、动刀子,结果往往是病没治好,反而添了新乱子。咱们得记住,治病如绣花,得细心再细心。

第二过,“自以为得,断然行之”。这就像是个自以为是的厨师,觉得自己手艺了得,不管客人爱不爱吃辣,非得在每道菜里都撒上辣椒粉。医生要是这样,那就是只凭自己的经验或者偏见来治病,不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越治越糟。所以啊,医生得学会倾听病人的声音,尊重个体差异。

第三过,“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这就像是个不问前因后果的侦探,只看现场,不问案情经过。医生要是这样,那就是只看症状,不问病史、生活习惯、饮食起居,还有可能忽略了环境因素,比如中毒什么的。这样的诊断,能不跑偏吗?所以,医生得是个细心的侦探,病人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第四过,“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这就像是个强行推销的销售员,不管顾客需不需要,非得把产品往人家手里塞。病人如果不信任医生,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治疗,那医生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所以啊,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第五过,“病已发,而未有形,病人未苦,尚先治之,阴阳俱虚,无有先后,而积杀之”。这就像是个过度干预的家长,孩子还没犯错呢,就开始各种批评教育。医生要是这样,那就是在病情还没明朗之前,就急着下猛药、动手术,结果把病人的正气也给伤了。正确的做法是,先观察病情发展,再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治疗。

黄帝给病人进行科普:“嘿,来瞧病的朋友,我得先问您几个问题哈。您是不是曾经风光无限,后来却遭遇变故,地位一落千丈?告诉您,这可不是简单的运气不好,这事儿能直接从您心里头长出病来,咱们中医叫它‘脱营’。再比方说,您原先家境殷实,后来家道中落,那感觉就像是丢了魂儿一样,这在中医里啊,就叫‘失精’。您看,人生的大起大落,五脏六腑都得跟着遭殃,病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找上门了。”

听到这儿,您是不是觉得这医生挺玄乎的?别急,咱们继续。黄帝接着说:“还有啊,人要是长期被各种情绪、压力纠缠不休,就像是五种不同的气(咱们可以理解为喜、怒、忧、思、恐)在身体里开起了派对,不肯走,结果呢,病就来了个‘大串联’,一块儿发作。这时候啊,你去找大夫看,他可能摸了半天你的肚子,查了半天你的舌头,却发现脏腑好好的,身体也没变形,就是搞不清楚你为啥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其实啊,这就是情绪病,悄悄地在消耗你的气血,让你一天天消瘦下去,整天提不起精神,时不时还心惊胆战的。”

“更严重的是,这种病啊,它是内外夹击。外面呢,它耗损你的卫气,让你的抵抗力变弱;里面呢,它又掠夺你的营血,让你的身体越来越虚。所以啊,很多高手医生也会在这里栽跟头,就是因为他们没能问出这些背后的故事,没能看透这病根儿在哪儿。”

说到这儿,咱们不妨来点幽默感。想象一下,如果这时候你突然问医生:“那我是不是得找个心理医生聊聊,再配合点中药补补?”医生可能会笑眯眯地回答:“哈哈,没错,心药也得靠医,但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身心同治。来,我先给你开副‘心情调节汤’,主料嘛,就是‘乐观’三钱,‘宽容’二两,‘淡泊’一把,再加点‘运动’的水,小火慢炖,每日一剂,保你心情舒畅,病去如抽丝。”

当然啦,这“心情调节汤”只是个玩笑,但背后的道理却是真的。黄帝接着强调:“所以啊,看病之前,咱们得先问问病人的饮食起居,还有他们的心情变化。比如说,突然的大喜大悲,或者从快乐到悲伤的急速转变,这些都能让人的精气神儿大伤。就像是你刚吃完一顿大餐,突然告诉你没钱付账,那心情能好得了吗?精气神儿一下子就没了,身体也跟着垮了。”

“再来说说情绪吧,暴怒啊,那是直接伤阴的,就像是大夏天里突然浇了一盆冷水,让人从里到外透心凉;暴喜呢,又容易伤阳,就像是冬天里突然给你来个大太阳,暖和是暖和,但过犹不及,容易出问题。这些极端的情绪,就像是身体里的‘叛逆少年’,一不高兴就四处捣乱,把气血搅得乱七八糟,甚至能让你的脉象都变得乱糟糟的。”

“脉象啊,那可是中医的独门秘籍。正常的脉象应该是平稳有力的,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但如果你被情绪绑架了,脉象就可能变得忽快忽慢,忽强忽弱,就像是小溪突然变成了山洪暴发,或是直接干涸了。这时候啊,大夫就得瞪大眼睛,仔细分辨,才能找到那藏在脉象背后的秘密。”

有那么些个医生,咱们姑且称他们为“呆萌医生”吧,他们治病啊,就像是盲人摸象,全凭感觉走。不知道啥是补法,啥是泻法,更别提深入了解病情了。结果呢,病人的精气神儿就像秋天的树叶,一天比一天凋零,而那些个邪气啊,就像是找到了组织,成群结队地往病人身体里钻。这,就是治疗的第一大“过”了——无知者无畏,但治病可不能这么玩!

再来说说那些个“脉诊高手”,他们啊,得会那么几招:比类、奇恒、从容。听起来玄乎吧?其实啊,就是得会对比分析,掌握正常与异常的脉象差异,还得心态平和,不急不躁。要是医生自诩为高手,却连这些基本功都不扎实,那他的诊断啊,就跟瞎猫碰死耗子差不多,没啥好值得炫耀的。这,就是治疗的第二大“过”——学艺不精,误人误己。

接下来,咱们聊聊“诊病三常”,这第一条就是得问病人的身份地位。为啥?因为啊,人的心情、生活状态跟健康息息相关。比如说,那些曾经高高在上,后来失势的贵族们,他们心里那个落差啊,比坐过山车还刺激。就算没直接生病,这精神上的打击也足以让他们身体垮掉。再比如,从富翁变成穷光蛋的,物质上的匮乏还能忍,但那份失落感,足以让他们的皮肤干瘪,筋骨僵硬,走起路来跟蹒跚学步的娃娃似的。所以啊,医生得是个心理大师,得能洞察人心,不然怎么治得好病呢?这,就是治疗的第三大“过”——不懂人心,难成良医。

咱们得说说这“医事不行”的第四大“过”。有些医生啊,态度不严肃,说话没分量,就像是在跟你聊家常似的,完全激不起病人的斗志和信心。他们外表看起来柔柔弱弱的,一点威严都没有,结果呢,遇到紧急情况就手忙脚乱,完全乱了阵脚。这样的医生啊,别说治病救人了,连稳住病情都难。所以啊,医生得是个多面手,既要有医术,又要有气场,还得能跟病人打成一片,让他们从心底里信任你,愿意跟着你的节奏走。

首先,你得是个“情感分析师”,得能感知病人的情绪波动。为啥?因为情绪这东西,它可是能直接影响身体的“内环境”的。你切脉的时候,不仅要数那心跳的快慢,还得感受那脉象背后的故事。是喜是怒,是忧是恐,这脉象里都能给你“透露”点儿。而且啊,这还得分男女,男人女人,情绪表达不一样,身体反应也不一样,得对症下药,不然可就南辕北辙了。

再来说说这“离绝菀结”,听着就挺玄乎的,其实就是指那些心里头的事儿,积压久了,身体也跟着遭殃。现代人嘛,压力大,心事多,五脏六腑就容易“空虚”,气血也就不那么听话了,到处乱跑,这就是为啥有人总觉得这儿疼那儿痒,其实根儿在心上。这时候,医生就得是心理医生加身体调理师,双管齐下,才能药到病除。

可偏偏有些医生啊,手艺不精,还爱装大尾巴狼,一问三不知,就敢开方子。这就像你玩游戏,不看攻略,瞎按键盘,能赢才怪呢!就说这“尝富大伤”,听着像是土豪突然破产的忧伤,但其实是指身体经历了大起大落,比如暴饮暴食后突然节食,或者长期劳累突然放松,身体就跟你闹别扭了。这时候,筋脉都可能受损,得慢慢调养,让身体自己恢复元气,就像手机没电了要慢慢充电,不能一下子充爆了一样。

可有些“粗工”医生呢,一看病人这状态,二话不说,针啊灸啊一股脑儿上,结果呢?身体没调理好,反而更散了架,四肢抽筋,跟跳抽筋舞似的。这时候,离“见马克思”也就不远了。所以啊,医生得是个细心人,得问清楚病人的前因后果,不能光凭感觉乱来。不然,人家来治病,你给人家判了“死期”,这不是开玩笑嘛!

咱们人体这个小宇宙,得跟外面那大宇宙——天地、阴阳、四季变化啥的,和谐共舞才行。要是哪个环节没对上频率,嘿,身体就得闹别扭了。这就好比手机信号不好,电话打不通,信息接收不了,那能不憋屈嘛!

咱们先说说这“天地阴阳,四时经纪”。您想啊,春天万物复苏,阳气上升,咱们就得跟着这节奏,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让身体里的“小太阳”也亮堂起来;到了冬天,雪花飘飘,寒气逼人,那就得注意保暖,别让“小冰箱”模式在咱体内开启。这不就是顺应自然,调节阴阳嘛!

再来说说“五脏六腑,雌雄表里”。这五脏啊,就像是朝廷里的五大部门,心肝脾肺肾,各有各的职责,互相协作,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而六腑呢,就像是这些部门的后勤团队,消化、排泄一条龙服务。至于“雌雄表里”,咱们不妨理解为身体的内外双循环,比如手太阴肺经对应手阳明大肠经,一对好基友,表里相合,共同守护咱们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说到治病手段,“刺灸砭石,毒药所主”,那可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刺,就是针灸,一针下去,气血通畅,病痛全消,那感觉,就像给身体做了个高级SpA;灸,就是艾灸,用艾草那温暖的怀抱,驱散体内的寒气,温暖你的心房;砭石,那可是古老的刮痧神器,刮一刮,通经活络,排毒养颜,美得很!至于毒药嘛,别害怕,这里的“毒药”指的是能治病的中草药,比如咱们熟知的板蓝根,清热解毒,一杯下肚,感冒退散,神清气爽。

接下来,咱们得“从容人事,以明经道”。看病得看人,不是一刀切。贵贱贫富,那都是浮云,关键是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格都不一样。比如,年轻人火力壮,恢复快,可能用点猛药就见效;老年人呢,就得温柔点,慢慢调理。还有啊,有的人胆大包天,无所畏惧,生病也来得快去得快;有的人呢,胆小如鼠,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吓得半死,这样的体质,调理起来就更得细心了。

“问年少长,勇怯之理”,这就是咱们中医的望闻问切中的“问”了。医生得像个侦探,把病人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才能对症下药。至于“审于分部,知病本始”,那就是要找准病根儿,知道病是怎么来的,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再来说说“八正九候”,这可是中医诊断的独门秘籍。八正指的是八个时间段的脉象变化,九候则是通过摸手腕上的三个部位(寸、关、尺),每个部位又分浮、中、沉三层,共九候,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这九候啊,就像是个精密的雷达系统,能捕捉到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让病无所遁形。

现在,咱们来个小幽默环节。想象一下,如果你去看中医,医生开始给你把脉,那眼神专注得,就像是在鉴赏一幅名画。然后,他可能会轻轻皱眉,思考片刻,突然眼前一亮,说:“哎呀,你这脉象,简直比股市大盘还复杂啊!不过别怕,我这有独家秘方,保证药到病除!”

这秘方啊,可不是随便来的。比如,对付感冒,咱们可以来个“板蓝根炖鸡汤”。别笑,这可是有讲究的。板蓝根清热解毒,鸡汤温补身体,两者结合,既能赶走病毒,又能增强体质。制作方法也简单,就是把适量的板蓝根和鸡肉一起炖煮,直到鸡肉软烂,汤色浓郁,加点盐调味,一碗热腾腾的板蓝根炖鸡汤就出炉了。喝上一口,暖身又暖心,感冒啥的,统统拜拜!

说起这治病啊,简直就是一场身体内部的寻宝探险!咱们得把“气”这家伙当成最宝贵的宝藏,它在咱们体内四处游走,藏着健康的秘密。要想找到这健康的钥匙,咱们就得遵循身体的自然规律,像侦探一样,一步步抽丝剥茧。

可有时候,这“气”小子玩起了捉迷藏,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时候啊,你就得反思了,是不是没分清里外的界限?就像是你在家里找钥匙,结果却在门外转悠,那能找得到吗?所以啊,治病得守规矩,得按照身体经络的“数据”来,别偏离了穴位这个“导航仪”。只要你掌握了这套方法,嘿,保证你一辈子都健健康康,不怕病来扰!

但话说回来,要是你不了解这些穴位背后的“俞理”(也就是经络运行的规律),那就像开车不看导航,瞎转悠,结果嘛,五脏六腑可就遭殃了,热气淤积,搞不好还能整出个“痈”来,那可是身体里的“小火山”啊!看病时,如果医生不仔细,那就是“失常”了,跟吃饭忘了加盐一样,没滋没味,还不健康。咱们得时刻提醒自己,治病得严谨,得跟经典医书《上经》《下经》里的智慧相呼应,那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

现在,咱们来聊聊这穴位的事儿。在古代,穴位名字可能听起来玄乎,但咱们可以给它穿上现代的外衣,让它们更接地气儿。比如“太渊穴”,它就像是咱们手腕上的“能量泉眼”,位置就在手掌横纹与桡动脉搏动处的交汇处,轻轻一按,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清泉在体内流淌,对心肺特别好。再比如说“足三里”,这可是个“养生大穴”,在小腿外侧,膝盖骨下三寸的地方,每天按一按,就像是给身体做了次深度SpA,脾胃功能都跟着强大了起来。

说到方剂,那简直就是中药界的“烹饪大赛”,各种药材按比例搭配,就像是厨师手里的调料,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及。比如经典的“四君子汤”,那就是给脾胃虚弱的人量身定制的“滋补大餐”。它由人参(现在常用党参代替,约9克)、白术(约9克)、茯苓(约9克)和炙甘草(约3克)四味药组成,用水一煮,那味道,虽然不及红烧肉诱人,但喝下去,脾胃就像得到了春天的雨露,焕发新生。

脉象嘛,就像是身体的“语言”,咱们得学会听它说话。比如“浮脉”,就像是水面上的浮萍,轻轻一按就能感受到,这种脉象往往提示着外感风寒;而“沉脉”呢,就像是潜水员在水下探索,得用力按才能摸到,这通常表示病在里,可能是脏腑出了问题。把脉时,咱们得静下心来,跟自己的身体对话,感受那细微的跳动,就像是在读一本无字天书,虽然难,但乐在其中。

说到这,治病之道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它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的艺术。咱们得像侦探一样,寻找身体里的“气”宝藏;像厨师一样,精心调配每一剂药方;像诗人一样,聆听身体的“脉象之诗”。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身体这个“小宇宙”永远充满活力和光明。

所以啊,朋友们,别再把治病当成苦差事,它其实可以很有趣,很生动。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你会发现,原来健康可以这么简单,这么美好。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寻宝之旅,寻找属于自己的健康宝藏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858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