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话说在古代,有位医术高超的老中医。他治病有个独特之处——不靠繁琐的诊断,只需听病人简单描述病情,便能胸有成竹,针到病除。比如,有人头疼欲裂,痛苦不堪,找到老中医。他微微一笑,说:“无妨,此乃邪气侵扰头部之症。”说罢,取出银针,手法娴熟,仿佛在与病人头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只见银针轻轻一刺,直抵病灶深处,直达骨膜,而那头疼,竟如晨雾遇阳,瞬间消散。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一针之下,既未伤及皮肉,也未留下丝毫痕迹,仿佛自然之力的巧妙干预,让人不禁感叹:“这银针,简直就是通往健康的神秘通道啊!”

这里提到的“藏针”,其实是一种高度精准的针灸技法,讲究的是“意在针先,气至病所”。在现代,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利用特定的穴位,如“百会穴”,它位于头顶正中,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通过刺激此穴,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头部疾病的效果。而“皮者道也”,则是指皮肤作为人体与外界交换的门户,也是针灸施术时的重要媒介,要求医者手法轻柔,避免对皮肤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让治疗过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再来说说“阳刺”,这听起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技,实则是一种针对寒热病症的特殊针灸方法。它要求医者从病变部位的中心点入手,同时在其四周各取一穴,形成“一主四辅”的针刺格局,仿佛是在身体内部编织一张驱散寒热的网。在现代中医理论中,我们可以将这一技法与“四神聪穴”(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处)相结合,这四个穴位与百会相呼应,共同调节脑部气血,平衡阴阳,对于治疗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寒热错杂的病症有显着疗效。

“深专者刺大脏”,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病情深重,涉及内脏的疾病,针灸需更加谨慎而深入。但别担心,这并不意味着要直捣黄龙,而是指通过刺激与内脏相关联的特定穴位,如“心俞”、“肺俞”等背俞穴,来间接调理内脏功能。背俞穴位于背部膀胱经上,每个脏腑都有其对应的俞穴,它们就像是内脏在背部的“影子”,通过刺激这些影子,可以影响到内脏本身,达到治病的目的。想象一下,这就像是在给身体内部做一次温柔的按摩,让疲惫的脏腑重新焕发生机。

而“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则是进一步强调了背俞穴在治疗内脏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当针灸针缓缓刺入这些穴位时,仿佛是在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进行对话,告诉它们:“嘿,醒醒,该干活了!”于是,体内的气血开始重新流动,寒热得以平衡,病痛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至于“发针而浅出血”,这其实是针灸后的一种处理方式,旨在通过轻微放血,进一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病邪排出。在现代,我们更多采用拔罐、刮痧等方法来达到类似效果,既安全又有效。

今天老中医正对着一位脚上肿得跟馒头似的老兄施展“神奇一针”。嘿,这可不是普通的扎针哦,这是专治腐肿的独门绝技!老中医眯着眼睛,像雷达扫描一样,仔细端详着那肿得发亮的地方,嘴里念叨着:“治腐肿嘛,就得刺在腐肉之上,这学问大着呢,得看痈疖的大小深浅来下针。”

“痈小大深浅刺”,这话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用咱们现代话来说,就是“量体裁衣,精准打击”。小痈疖,咱就深刺一点,直达病灶;大痈疖,那就得放血多点,让毒素随着血液流出来,给身体来个彻底大扫除。老中医手里的银针,就像是微型吸尘器,嗖嗖几下,就把那些坏东西给吸走了。

“必端内针为故止”,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但意思很简单:下针要稳准狠,别跟绣花似的磨磨蹭蹭。一针到位,既不痛苦,效果还杠杠的。这就像咱们打游戏,技能释放要精准,一击必杀,多帅气!

接下来,咱们聊聊“病在少腹有积”的情况。这少腹啊,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下腹部,要是这里有了积块,那可得小心了。老中医的对策是:“刺皮腯以下,至少腹而止。”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从皮肤表层开始,慢慢深入,直到到达下腹部”。这手法,简直就像是在给身体做深层SpA,不过目的不是为了放松,而是为了疏通经络,消除积块。

再来说说穴位,古代说的“侠脊两傍四椎间”,放到现在,大概就是咱们背部的膀胱经上的几个重要穴位,比如肝俞、胆俞这些,它们就像是身体里的“情绪调节器”,按一按,舒肝利胆,心情舒畅。而“两髂髎季胁肋间”,则对应着现代的环跳穴、章门穴等,这些穴位一通,全身的气血都跟着活络起来,就像是给身体装上了小马达,动力满满。

想象一下,老中医一边在这些穴位上施展“点穴神功”,一边念叨着:“导腹中气热下已”,意思是引导腹部的热气往下走,把积滞的邪气都排出去。这画面,简直就像是在给身体做了一场高难度的瑜伽,既锻炼身体,又净化心灵。话说啊,有这么一种病,它专挑小腹这块风水宝地闹腾,让人疼得直不起腰,连大小便都成了奢侈。这病,古人给它起了个挺形象的名字——“疝”。为啥叫疝呢?想象一下,肚子里头好像有个调皮的小球,时不时就蹦跶出来,让你难受得紧。而这小球的“幕后黑手”,往往就是“寒”。寒气这家伙,一不留神就溜进身体,专找软肋下手,小腹就成了它的最爱。

那么,怎么治这个小淘气呢?古人的智慧可不含糊,他们说了:“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得在咱们的小腹两侧,还有腰部那块骨头凸起的地方(大概就是现代说的环跳穴、气海穴、关元穴附近,以及腰阳关、命门等穴位周边)下针。这针法啊,讲究的是“多而深”,但别担心,不是让你扎成筛子,而是要让针感传达到位,直到感觉那股暖流(中医说的“炅”)在身体里流淌开来,嘿,这病啊,也就差不多该说拜拜了。

想象一下,你正躺在古色古香的诊疗室里,老中医的手如同魔术师一般,银针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轻轻一捻一转,那股子寒气就像被阳光融化的冰雪,悄悄溜走,留下的只有温暖和舒适。这过程,简直就是一场身体与自然的和谐对话,既神秘又有趣。

再来说说这“筋痹”,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筋络出了问题。想象一下,你的筋肉突然变得跟木头似的,僵硬得连走路都成了难题,那滋味,可不好受。筋痹啊,其实就是筋脉受了风寒湿邪,或者是劳累过度,导致气血不通,筋肉失去了往日的灵活与弹性。

治疗筋痹,古人的方法也是相当直接——直接刺激筋肉所在的部位。不过,这里有个讲究,得“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得找准筋肉上面的穴位,比如咱们常说的阳陵泉、承山、昆仑这些对筋肉有好处的穴位,然后轻轻下针,别扎到骨头上去。这针法啊,讲究的是个“度”,既要让针感渗透到筋肉深处,又不能伤了筋骨,得是那种“刚刚好”的感觉。

随着针法的施展,你会感觉到一股暖流在筋肉间缓缓流淌,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柔地驱散了寒冷和僵硬。渐渐地,那些原本紧绷的筋肉开始放松,疼痛也慢慢减轻,直到最后,你发现自己又能像从前那样,自由自在地活动筋骨了。这感觉,就像是重新获得了生命的活力,整个人都轻盈了起来。

说起这“肌痹”啊,简直就是身体肌肤的一场“寒湿大冒险”!想象一下,你的皮肤就像是那热带雨林里的探险家,突然间遭遇了连绵不绝的阴雨和刺骨的寒风,结果嘛,就是整个身体表面的“探险地图”——肌肤,都开始“喊疼”了。这,就是中医里说的“肌痹”,一种因为寒湿侵袭,让肌肤饱受折磨的病症。

话说这寒湿二贼,它们可不像电影里的反派那么酷炫登场,而是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你的毛孔,就像是一群隐形的小恶魔,在你的肌肤间开起了“派对”。它们狂欢的结果,就是让你的肌肤感觉像是被无数细小的针尖轻轻刺过,又疼又麻,那叫一个不舒服!

但别怕,咱们中医有的是招儿对付这些“不速之客”。首先,咱们得找到它们的“老巢”,也就是那些被寒湿重点“关照”的地方。在中医针灸的世界里,这些地方被称为“大分”和“小分”,其实就是我们身体上的一些重要经络分支点,它们就像是城市里的交通枢纽,一旦这里出了问题,整个身体的“交通”都会受影响。

接下来,咱们要祭出的“神器”就是银针了!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扎针哦,而是要有技巧、有深度的“多发针而深之”。想象一下,你是一位精准的狙击手,每一根银针都是你精准的子弹,而你的目标,就是那些被寒湿占据的“大分”和“小分”。不过,记得哦,咱们的目标是驱逐寒湿,可不是要伤害无辜的筋骨。要知道,筋骨可是咱们身体的“钢铁长城”,一旦受损,那可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说不定还会引发更严重的“痈发”或者其他变化呢!

所以,咱们在扎针的时候,得小心翼翼,既要深入敌后,又要避免误伤友军。当然了,这个过程就像是玩一场高难度的解谜游戏,既需要智慧,也需要耐心。而当你成功地将那些寒湿“小恶魔”一一驱逐出境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比通关了最难的游戏还要爽!

那么,怎么知道咱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呢?很简单,就是看看那些“大分”和“小分”是不是都“热”起来了。这里的“热”,可不是指真的发热哦,而是说经络畅通了,气血运行顺畅了,自然就会有那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就像是你终于走出了寒冷的雨夜,迎来了温暖的阳光一样。

说起这骨头的毛病,那可真是让人头疼不已啊!想象一下,你的骨头重得像灌了铅,抬都抬不起来,还伴随着一阵阵骨髓深处的酸痛,就像是冬天里最刺骨的寒风直接钻进了骨头缝里,冷得你直打哆嗦。这啊,就是咱们中医里常说的“骨痹”了。

说到治疗这骨痹,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可不含糊。他们说了:“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啥意思呢?就是说啊,这病根儿深,得用针往深了扎,但得小心别伤着周围的血脉和肌肉,得精准到位,跟狙击手似的,一针见血,还不带跑偏的。

咱们现在来聊聊这“深刺”的艺术吧。想象一下,医生的手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雕刻家,而那根细长的银针,就是他手中的刻刀。他轻轻地在你的皮肤上划过一道几乎看不见的细线,然后缓缓深入,那感觉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虽然细微,却能穿透寒冷,直达病灶。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得时刻注意,就像是在走钢丝,既要深入骨髓,又不能伤及无辜,这技术活儿,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来的。

再来说说这“其道大分、小分”吧。这其实是在讲人体经络的复杂与精妙。咱们的身体里啊,藏着无数条看不见的线,它们有的粗,有的细,交织成网,连接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这“大分”啊,就像是城市里的主干道,宽敞而繁忙;而“小分”呢,就像是那些曲曲折折的小巷,幽静而神秘。治疗骨痹时,医生就得在这些经络的迷宫中穿梭,找到那条通往病灶的秘密通道,然后一针下去,就像是打开了通往春天的门扉,让温暖和活力重新涌入。

至于“骨热病已止”,那就是说,当那股子寒气被驱散,骨头里的热乎劲儿回来了,病也就差不多好了。这时候啊,你会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就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走起路来都带风呢!

接下来,咱们再聊聊那“诸阳脉”上的事儿。这“诸阳脉”啊,就像是身体里的阳光大道,负责把温暖和能量输送到全身各处。但要是这路上出了岔子,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那可就热闹了,人也就跟着疯了,中医上管这叫“狂”。治疗这狂症啊,得用针法来“虚”一下那些过于亢奋的脉象,让它们回归平静。这就像是在给一匹脱缰的野马套上缰绳,让它慢慢悠悠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再来说说这“癫病”。哎呀,这病可就更复杂了。它就像是身体里住进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鬼,时不时就出来闹腾一番,让人头疼不已。开始的时候啊,可能一年才发作一次,但你要是不管它,它就会越来越频繁,最后一个月发作好几次,甚至四五天就来一次。这时候啊,你就得赶紧找医生帮忙了。医生会用针法来调理那些紊乱的脉象和经络,就像是给这个调皮的小鬼立规矩,让它不敢再轻易出来捣乱。

在治疗这些病症的过程中啊,医生就像是一个细心的园丁,用他那双巧手,在你的身体里播种、浇水、除草、修剪。他不仅要找到病根儿,还得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个细节,生怕一不小心就伤到了你。而你呢?就像是那棵需要呵护的树苗,在医生的精心照料下,慢慢地恢复生机与活力。

话说啊,有这么一种病,它不走寻常路,既带着风的飘逸,又夹杂着寒的冷酷,还时不时给你来点热的激情,简直就是天气预报的“活化石”。病人呢,会感觉身上热乎乎的,汗水跟不要钱似的往外冒,一天能来个好几回,这感觉,就像是夏天开了暖气,冬天忘了关空调,那叫一个“酸爽”。

这时候,咱们的老中医可就有招了,他们会先拿起银针,对准那些藏在皮肤下面,像网络线路一样错综复杂的小血管和神经末梢——咱们现在叫它们“微循环系统”或者说是“浅表络脉”,轻轻一点,仿佛是给身体做了一场微型SpA,帮助它调整节奏,让那不听话的汗水和体温慢慢归位。

但如果这病啊,还伴有忽冷忽热的症状,就像是跟天气预报玩起了躲猫猫,那咱们就得有点耐心了。老中医会告诉你:“别急,三天一刺,慢慢来,就像炖老火汤,火候到了,味儿自然就出来了。”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身体就像被春日暖阳温柔拥抱,渐渐地,那些不正常的冷热交替就消停了。

接下来,咱们聊聊那传说中的“大风病”。这病可不简单,它一来,病人的骨头关节感觉重得跟背了座山似的,连眉毛胡子都开始不争气地往下掉,简直可以称之为“脱发界的VIp”了。这种病,古时候就叫它“大风”,听着就让人心里直打鼓。

治疗这大风病,那可是一场持久战。老中医会先针对肌肉层下手,用银针刺激,就像是给肌肉做深度按摩,促进气血循环,让身体自己产生汗水,这一排就是一百天。你别说,这汗水一出,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就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但这还没完呢,接下来是“终极挑战”——刺骨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小心翼翼,精准到位。想象一下,银针如同微型探测器,深入骨髓,唤醒那里沉睡的力量。同样,又是百日的汗水洗礼,整个治疗过程长达二百天。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到疗程结束,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离你而去的眉毛胡子,竟然悄悄地又长了回来,就像是春天里的小草,生机勃勃,宣告着健康的回归。

说到这里,咱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耐心。在那个没有现代医学设备的年代,他们仅凭一双巧手和一根银针,就能与各种疑难杂症斗智斗勇,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60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