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黄帝这大佬啊,真是好学不倦,连针灸的奥秘都要刨根问底。话说有一天,他好奇地问岐伯老师:“我老是听人说,针灸的时候,多了就泻一泻,少了就补一补,这‘多了’、‘少了’到底是指啥呢?”岐伯老师一听,笑眯眯地说:“陛下啊,这学问可深了,多了有五种情况,少了也有五种情况,您想先听哪个?”黄帝一听,眼睛都亮了:“我都要听,都要听!”

岐伯老师就开始娓娓道来:“咱们先说说这‘多了’的五种情况吧。首先,是‘神有余’。哎,你可别误会,这可不是说谁的精神头太足了要给他扎两针泄泄火。这里的‘神’,是指人的精神状态、意识活动。如果人过于亢奋,晚上不睡觉,白天还蹦跶得像猴子一样,那就是神有余了,得想办法让他安静下来。再来说说‘气有余’,这就好比体内有个打气筒,不停地给身体打气,让人感觉浑身是劲,但过了头就容易胀气、上火,这时候就得给气找个出口,让它平衡一下。

‘血有余’呢,简单说,就是血太多了,不是好事哦!比如有些人,脸色总是红扑扑的,好像喝了酒,其实可能是血液循环过快,甚至有点淤血。这时候,就得让血液流得慢些,别那么急着往脸上冲。‘形有余’,那就是身材过于壮硕,肌肉一块块跟小山似的,虽然看起来强壮,但也可能隐藏着不健康的隐患,得适当调整。‘志有余’,指的是意志过于坚定,执着到偏执的地步,啥都得按他的想法来,这可得小心了,容易伤身又伤心。”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连忙追问:“那‘少了’的五种情况呢?”岐伯接着说:“少了嘛,也是这五个方面。神不足,就是精神萎靡,整天像霜打的茄子,提不起劲;气不足,就是气虚,说话都费劲,走两步就喘;血不足,脸色苍白,头晕眼花,跟林黛玉似的;形不足,那就是瘦弱无力,风一吹都能飘走;志不足,则是缺乏目标,动力不足,干啥都提不起兴趣。”

黄帝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可是,这些问题都是怎么来的呢?”岐伯答道:“根源都在五脏啊!心脏管着神,肺脏管着气,肝脏藏着血,脾脏管着肌肉,肾脏藏着志。它们各司其职,相互关联,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身体就会失衡。而这些脏腑的功能,都是通过经络来运行的。经络就像是身体的高速公路,血气就是路上的车流。如果血气不和,就像路上堵车了,百病就会趁机而生。所以,我们针灸啊,就是要守好这些经络,让它们畅通无阻。”

说到这里,黄帝不禁感叹:“这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真是奥妙无穷啊!”岐伯笑道:“是啊,陛下。不过您也别担心,只要咱们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对症下药,让身体回归平衡。比如,神有余的人,我们可以给他扎一扎‘神门’穴,让他心神安定;气有余的,可以揉揉‘膻中’穴,顺顺气;血有余的,试试‘血海’穴,让血液流动更顺畅;形有余的,练练瑜伽,拉伸一下肌肉;志有余的,多出去走走,看看风景,放松心情。至于不足的,那就更简单了,补一补就好了嘛!”

黄帝听了,哈哈大笑:“岐伯老师,您这一番话,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啊!以后,我也要学点针灸之术,好好调理身体,做个健康长寿的帝王!”岐伯也笑了:“陛下有此心,实乃天下百姓之福啊!”

黄帝陛下闲着没事,就跟他的首席健康顾问岐伯老师聊上了:“嘿,岐伯兄,你说这人的‘神’啊,要是多了少了,会咋样呢?”

岐伯老师捋了捋他那不存在的长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您问得好。‘神’这玩意儿,多了呢,人就跟吃了开心果似的,笑个不停,乐极生悲可不就是反着来嘛;少了呢,唉,那就跟林黛玉似的,动不动就悲春伤秋,泪眼婆娑的。”

黄帝一听,来了兴趣:“哟,这么玄乎?那要是真这样了,咱们得怎么给治治呢?总不能看着人一直傻笑或者哭鼻子吧?”

岐伯老师微微一笑,仿佛胸有成竹:“陛下莫急,听我慢慢道来。要是‘神’多了,咱们就得给他泄泄火,怎么找火源呢?看那些细小的血管网络,就像是城市里的毛细血管,咱们轻轻一针,放点儿血出来,但别扎太深了,免得伤了大动脉,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这么一放血,嘿,人就跟被夏日凉风拂过一样,神清气爽了。”

“那要是‘神’不足呢?”黄帝追问道。

“这就更简单了,咱们得找那些看起来虚弱的血管网络,就像是给快枯萎的花浇水一样,轻轻按一按,找对地方了,再轻轻一针,不过这次不是放血,而是疏通。就像是给高速公路清理拥堵,让气血顺畅流动起来,这样,‘神’自然就足了,人也就精神焕发了。”岐伯老师解释道。

黄帝好奇地问:“老岐啊,你说这治病啊,有时候病症轻得跟羽毛似的,该怎么下针按摩呢?”岐伯老师微微一笑,那笑容里藏着千年的智慧:“皇上您听好了,对付这种微妙的小病,按摩得温柔持久,就像给猫咪顺毛一样,别松手;下针呢,得轻柔,别跟扔飞镖似的,‘嗖’一下就进去了,得让那股子不听话的气啊,慢慢悠悠地挪到它该去的地方,这样一来,人的神气自然就能恢复如初,精神头儿倍儿棒!”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嘿,这招儿妙!”

接着,黄帝又抛来个问题:“那气多了少了,人会有啥反应呢?”岐伯老师不紧不慢地解释道:“气多了啊,人就容易喘啊咳的,好像爬山不带氧气罐似的,上气不接下气;气少了呢,呼吸虽然顺畅,但总感觉少了几分力气,像是没吃饱饭的懒猫。不过啊,只要这血气还没乱成一锅粥,五脏六腑还能安安稳稳地待着,顶多就是皮肤有点小恙,咱们可以叫它‘白气微泄’,就像是偶尔冒出的几个青春痘,不影响大局。”

黄帝一听,来了兴致:“那治疗这种气多气少,咱们怎么补怎么泻呢?”岐伯老师这回更详细了:“气多了,咱们就给它找个出口,沿着经络的隧道,轻轻地引导它往外走,但得注意啊,别伤着正经八百的经络,也别动不动就放血,更别一股脑儿地把好气也给泄了;气少了呢,就反过来,给经络隧道加点油,让它动力满满,但记住,别强行把气往外拽,得让它自然生长。”

说到这儿,咱们不妨来个现代版的幽默解读吧!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个程序员,加班太多,气就“有余”了,这时候就得去按摩店,让技师给你来个全身“bug修复”按摩,轻柔得让你怀疑人生,再配合点中医针灸,就像是给电脑清理缓存,让“气”顺畅流动,不再卡顿。而如果你是个宅家达人,天天葛优躺,气就“不足”了,这时候就得去健身房,找个私人教练,带你做几个“经络激活”运动,再配合点滋补食疗,比如枸杞红枣炖鸡汤,就像是给身体充电,让你重新找回活力四射的自己!

至于穴位嘛,虽然现在咱们不能一一对应古时的名称,但你可以想象成身体的秘密开关。比如“气海穴”,就像是身体里的能量仓库,气多了就轻轻按一按,让它分流出去;气少了就多揉揉,给它充充电。还有“足三里”,这可是个养生大穴,无论气多气少,都可以来一顿“足三里大餐”,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说到脉象,那可真是玄妙无穷,就像是身体的天气预报员。气有余时,脉象可能就像夏日午后的暴雨前奏,急促而有力;气不足时,则像是冬日清晨的薄雾,轻柔却略显无力。咱们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切脉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环,通过细细感受那跳动的脉搏,就能洞察身体的秘密,比现代的体检报告还要直观几分呢!

黄帝发问了:“哎,岐伯啊,你说那针灸里头,遇到些微妙的情况,该怎么下针呢?”

岐伯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说:“黄帝大人,这您可问对人了。遇到这种精细活儿,首先得按摩穴位不松手,让气血先活络起来。然后,轻轻地把针插进去,眼睛得盯着,心里默念:‘我要深入了哈,你可得准备好了!’这一来,病人的身体就像是被唤醒的勇士,正气立马精神抖擞,邪气呢,就像是被吓到的小老鼠,四处逃窜,找不到藏身之地。气血通过皮肤的毛孔开始往外泄,就像是开了扇窗,让好的气进来,坏的气出去,身体自然就和谐了。”

黄帝一听,连连点头:“妙哉!那再说说,血多了少了,人会有啥反应?”

岐伯继续侃侃而谈:“血多了啊,人就容易脾气大,像颗定时炸弹,一点就着;血少了呢,人就胆小怕事,晚上走路都怕黑。不过,在血气还没乱成一锅粥之前,五脏六腑还是安安稳稳的。但有时候,那些细小的血管(咱们现在叫孙络)会溢出血来,就像是小溪泛滥,导致血液在经络里滞留,这时候就得注意了。”

黄帝接着问:“那遇到这种情况,咱们怎么补怎么泻呢?”

岐伯神秘一笑:“这可是技术活。血多了,咱就找那气血最旺盛的经络,比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一针下去,放点血出来,就像给身体开个减压阀。血少了怎么办?就得找那些虚弱的经络,比如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轻轻地把针插进去,慢慢等,就像等花开一样。等脉象变得有力了,嗖的一下,快速拔针,还不能让血轻易流出来,这就像是温柔地鼓励身体自己恢复元气。”

黄帝悠然问道:“哎,老岐啊,你说这针灸放血疗法,里头有啥讲究不?怎么操作才能让那不好的血乖乖流出来,别祸害咱们正经血脉,惹出一身病来呢?”

岐伯大师捻须一笑,缓缓道来:“哈哈,黄帝您问得好!这放血啊,得先看准了那‘血络’——咱们现在叫它‘瘀滞点’或者‘充血血管’更通俗些。找着了,一针下去,轻轻巧巧,让那些淤积的、不新鲜的血液流出来,就像给身体来个大扫除,让新鲜血液畅通无阻,不让它们混进正经血脉里头捣乱,这样疾病自然就绕道走了嘛!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黄帝听得连连点头:“对对对,妙哉!那再来说说,这人体啊,有时候看起来壮硕有余,有时候又显得虚弱不足,这里面有啥门道?”

岐伯继续解释道:“嗯,这形体上的有余与不足,反映的可是身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比如说,形有余的人啊,往往肚子胀鼓鼓的,像是吃了太多消化不了,小便也不太顺畅,这就是脾胃运化功能出了点小状况,加上水液代谢不畅嘛。而形不足的呢,四肢乏力,软绵绵的,提不起劲,就像是电池电量不足,得赶紧充电一样。不过啊,要是血气还没乱窜到五脏六腑去捣乱,只是肌肉偶尔轻微跳动,咱们就管它叫‘微风’,也就是轻微的风邪侵扰,问题不大,调理调理就好。”

黄帝一听,兴趣更浓了:“哎呀,那说到治疗,补泻之法可有讲究?”

岐伯笑眯眯地说:“那是自然。形有余的,咱们就给他‘泻泻火’,主要针对那些阳气过盛的经络,比如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这些,通过针灸的手法,引导多余的阳气和血气往外走,达到平衡。而形不足的,咱们就得温柔点,给他补补阳气,特别是那些阳气输送的‘小路’——阳络,比如足三里、气海这些穴位,就像是给身体的小火炉添把火,让它暖和起来,动力满满。”

黄帝先开了个头:“哎,岐伯啊,你说这针灸啊,要是想刺激得既精准又微妙,该怎么做呢?”岐伯微微一笑,仿佛胸有成竹:“陛下,这可得找准分肉之间的缝隙,就像是在复杂的城市中找到那条最不起眼的巷子一样,别误伤了经脉和络脉,让卫气(咱们身体的守卫队)能够恢复流动,邪气自然就无处遁形了。这就像是把小偷从家里悄无声息地赶出去,家里自然就安宁了。”黄帝一听,连连点头:“妙哉!妙哉!”

接着,黄帝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人的意志啊,有时候感觉过剩,有时候又感觉不足,这又是咋回事儿呢?”岐伯解释道:“您看,意志过强的人啊,容易肚子胀,还容易拉肚子,这就是‘志有余’的表现;而意志不足的人呢,可能会感觉手脚发凉,像是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过啊,只要血气还没乱成一团,五脏六腑还是安安稳稳的,顶多就是骨节间有点不自在,像是老房子偶尔响两声,不打紧。”

黄帝一听,好奇心更甚:“那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用针灸来补泻呢?”岐伯耐心地说:“意志过强的人啊,咱们就给他‘泄泄火’,针刺那些能放松筋骨血脉的地方,让他别那么紧绷;而意志不足的人呢,咱们就给他补补‘能量站’,比如复溜穴(现代咱们常说的太溪穴上方两寸处),让他重新找回力量。”黄帝一听,这比喻真是生动又贴切,不由得赞道:“好方法!”

黄帝继续追问:“那要是邪气还没完全作乱,只是有点苗头,咱们又该怎么办呢?”岐伯答道:“这时候就得果断出击,也是找那分肉间的缝隙,快速而准确地施针,别让邪气有机会站稳脚跟,就像是在游戏里看到敌人露头就立马给他一枪,让他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黄帝听得津津有味,连声说:“对对对,就是这个理儿!”

聊到这儿,黄帝心里还是有点小疑惑:“我已经知道虚实的一些表现了,但就是不知道它们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岐伯一听,便开始深入浅出地讲解起来:“这其实啊,是气血在体内没按规矩走,阴阳失去了平衡。气在卫气里乱窜,血在经脉里逆行,它们俩就像是吵架的夫妻,各奔东西,一个实一个虚。比如血跑到阴分去了,气却跑到阳分去了,人就容易受惊发狂;反过来呢,血在阳分聚集,气却跑到阴分去了,人就容易上火发热。还有啊,血往上冲,气却往下沉,人就容易心烦易怒;血往下沉,气却往上冲,人就容易心神不宁,丢三落四的。”

说到这里,岐伯话锋一转,用起了咱们现代人能听懂的例子:“这就像是你家水管子,冷水热水要是没调好,不是这边烫手就是那边冰凉,家里能不乱套吗?所以,咱们中医啊,就是得把这些个不平衡给调回来,让身体回到那个和谐美满的状态。”

黄帝一脸好奇地问岐伯:“哎,老岐啊,你说这血啊气啊的,要是血都跑到阴那边去了,气呢,全挤在阳那边,这俩家伙分居两地,不在一起了,那咱怎么判断谁是实力派(实),谁是空壳子(虚)呢?”

岐伯微微一笑,那笑容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智慧:“陛下您问得好!这血气啊,就像咱们人类一样,喜欢温暖,讨厌寒冷。一到冬天,血就像被冻住的小溪,流得慢吞吞的;可一到春天,暖和了,那血就欢快地跑起来了。所以啊,气要是都聚在一起了,那血就显得孤单单,这就是血虚;反过来,血要是扎堆了,气就显得不够用,那就是气虚了。”

黄帝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哦?照你这么说,血聚一起是虚,气聚一起也是虚,那岂不是没实打实的好东西了吗?”

岐伯摇摇头,笑得像个老顽童:“陛下此言差矣!有就是实,没有就是虚嘛。气都跑一块儿去了,血自然就少了;血都扎堆儿了,气也就显得稀薄了。它们俩不搭伙过日子,那当然就是虚啦!不过,您别急,咱们身体里的经络和血脉,就像城市的交通网络,它们都在为气血的流通服务呢。”

黄帝来了兴趣:“来来来,详细说说,怎么个服务法?”

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他的“医学脱口秀”:“您看,那些细小的络脉和孙脉,就像是乡间小路,它们最终都汇入主干道——经脉。这气血要是和谐共处,一起在这些路上跑,那就是身体强壮的实证。可要是它们不按规矩来,比如血和气都一股脑儿往脑袋上冲,哎呀,那可不得了,这叫‘大厥’,就像突然爆发的洪水,能把人给冲垮了,人一下子就晕过去了,搞不好还能要了命呢!”

黄帝听得一愣一愣的:“这么严重?那咋整?”

岐伯捋了捋胡须,一脸淡定:“别急,咱们身体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如果这股冲劲儿过去了,气血慢慢恢复平衡,人就能缓过来,这就是‘气复反则生’。但如果一直这么乱冲,回不来,那就危险了,‘不反则死’啊。”

说到这里,岐伯话锋一转,变得语重心长:“所以啊,陛下,咱们平时得注意保养,别让气血乱跑。就像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气血也得在它们该待的地方好好待着,这样身体才能健康,长命百岁嘛!”

黄帝又开口了:“哎,岐伯啊,你说这身体里的‘实’和‘虚’,它们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走的呢?这虚实之间的奥妙,我可是好奇得不得了,快给我说道说道。”

岐伯微微一笑,那笑容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智慧:“陛下啊,您这问题问得好。咱们身体的阴阳,就像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基友,它们各有各的聚会地点,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穴位。比如说,阳经之气汇聚的‘合谷’,阴经之气则偏爱‘三阴交’这样的温柔乡。当阳气注入阴气,阴气充盈于外,两者达到和谐平衡,咱们的身体就像被充了电一样,九处关键脉象(现代可以理解为全身的微循环系统)都平稳如一,这样的人,咱们就称他为‘平人’,也就是健康小达人啦!”

黄帝一听,眼睛亮了:“哦?那要是邪气入侵呢?它们又是怎么捣乱的?”

岐伯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这邪气啊,狡猾得很,它们可以从阴来,也可以从阳来。从阳来的,多半是风雨寒暑这些外界因素,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寒冰掌’、‘烈火拳’;而从阴来的,则多是饮食不规律、居住环境不佳,还有情绪波动大,比如生气、郁闷这些内家功夫的‘内伤’。”

黄帝好奇地问:“那比如说,这风雨怎么伤人于无形呢?”

岐伯解释道:“风雨伤人,那可是步步为营。首先,它们会悄悄潜伏在咱们的皮肤上,就像是小偷进了门。然后,慢慢渗透到咱们的小血管里,这些小血管啊,咱们可以想象成是身体里的‘毛细血管网’,它们一旦装满邪气,就会继续往大血管里传。血气与邪气就这么在皮肤和肉之间的缝隙里(咱们可以叫它‘分腠’)开起了派对,结果脉象就变得又硬又大,这就是所谓的‘实’了。这时候,身体就像被吹胀的气球,外面硬邦邦的,一按就疼,让人直呼‘伤不起’啊!”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来个小插曲,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身体是个小宇宙,那么邪气入侵就像是外星人入侵地球,它们先是悄悄潜伏在边境(皮肤),然后利用‘毛细血管网’这条秘密通道,一步步向中心城市(大血管)进发。而血气呢,就像是地球上的防御系统,本想和邪气和平共处,结果却成了它们的同伙,一起在分腠间开起了混乱派对。这脉象一乱,身体自然就喊疼了。

那么,咱们现代人该怎么应对这种‘邪气入侵’呢?首先,得学会‘关门闭户’,也就是注意保暖,别让风雨轻易进门。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居住环境舒适,心情也要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灿烂,别让那些负面情绪在体内作妖。当然,如果真的感觉身体被‘邪气’盯上了,也别慌,及时找中医调理,就像给身体来个‘大扫除’,让正气回归,邪气退散。

黄帝陛下悠哉悠哉地问岐伯大师:“哎,岐伯啊,你说这寒湿邪气要是找上咱们的身体,会咋整呢?”岐伯大师微微一笑,那笑容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智慧:“陛下您听好了,这寒湿一旦侵入人体啊,就像是冬天里的寒风嗖嗖地往衣服里灌,皮肤呢,就变得紧绷绷的,没有弹性,像是被冻住了一样;肌肉呢,也硬邦邦的,像是刚出炉的馒头没来得及松软。血液循环慢了,咱们称之为‘荣血泣’,就像是河流被冰封,水流不畅;而保卫咱们身体的卫气呢,也跑得无影无踪了,这身体自然就虚了。虚成啥样呢?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软绵绵的,但您要是轻轻一按,嘿,那股子暖流仿佛又回来了,舒服得让人直呼过瘾,不痛了,因为按揉间激发了体内的阳气嘛!”

黄帝陛下听得频频点头:“哦哟,原来如此,妙哉妙哉!”

接着,黄帝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带着几分好奇几分探究:“那阴气的过剩,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岐伯大师不慌不忙,继续他的科普小课堂:“陛下,这情绪啊,可是影响咱们身体的大内高手。要是喜怒哀乐没个节制,特别是怒和悲过了头,阴气就像是被惹急了的马蜂,嗖嗖地往上窜,上边堵了,下边自然就空了,阳气一看下边空虚,也跟着凑热闹跑了,这样一来,阴气不就相对过剩了吗?咱们就说它‘实’了。”

黄帝陛下听得津津有味,赶紧追问:“那阴气不足,也就是‘虚’,又是咋回事儿呢?”岐伯大师捋了捋胡须,缓缓道来:“这个嘛,喜过头了,气就往下沉,像是被地心引力特别关照了一样;悲呢,更是消耗气的高手,气被一点点消磨掉,血管里的血和气都少了,脉象自然就空虚了。再加上要是贪吃寒凉食物,寒气在肚子里横行霸道,血液流动得更慢了,气也被冻得瑟瑟发抖,离家出走,这不就是虚实交加的典型表现嘛!”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小屋,寒湿就像是那突然闯入的寒风冷雨,让小屋失去了往日的温馨。皮肤成了漏风的窗户,肌肉成了硬邦邦的木板,血液流动慢了,就像是小河被冰封,暖气(卫气)也偷偷溜走了,小屋自然就冷清了,这就是‘虚’的感觉。但别急,你轻轻一拍暖气开关(按揉身体),嘿,暖流又回来了,小屋又温暖如初,不痛不痒,舒服得很!

再来说说这情绪与阴阳的关系吧。情绪就像是小屋里的天气预报员,喜怒哀乐一旦失控,就像是突然变脸的天气,阴云密布,阳气被挤得无处可去,只能躲得远远的。特别是悲伤和愤怒,简直是阴阳失调的催化剂,让小屋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而快乐呢,虽然能让气下沉,但过度了也会让小屋失去活力;悲伤更是消耗品,让小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空虚的气息。至于那些寒凉的食物,就像是小屋里的冰柜,吃多了,整个小屋都被冻得瑟瑟发抖,血液和气的流通都慢了下来,小屋的温暖和活力也就渐渐消失了。

黄帝陛下说:“书上说,阳气不足呢,人就容易觉得外面冷飕飕的;阴气不够呢,里面就像开了暖气,热得慌。阳气太旺,外面就热得像烤炉;阴气过剩,里面又冷得像冰窖。这些我都听说了,但为啥会这样呢?”

岐伯老师一听,笑眯眯地开始了他的科普小课堂:“陛下,您想啊,咱们身体里的阳气,那可是从上焦,也就是心肺那块儿接收的‘阳光雨露’,它负责给咱们的皮肤啊、肌肉啊这些‘小地盘’送去温暖。可要是外面刮起了‘寒风’,上焦这块儿的交通就堵了,阳气过不去,只能孤零零地留在外面,跟寒风对峙,结果呢,咱们就冻得直打哆嗦,这就是‘阳虚则外寒’啦!对付‘阳虚外寒’,咱们可以想象按摩一下‘阳池’穴(虽然这里没直接提到,但阳池穴确实有助于温暖身体),就像是给身体的小太阳加了把柴火。”

黄帝陛下听得津津有味,接着问:“那阴虚生内热又是咋回事儿呢?”

岐伯老师继续娓娓道来:“这事儿啊,得从咱们的日常生活说起。要是咱们过度劳累,就像是手机电量耗尽一样,身体里的‘形气’——也就是咱们的气血精力,就会变得少得可怜。这样一来,吃进去的食物啊,也就是‘谷气’,它转化成能量的效率就低了,上焦这块儿的运输系统也慢了下来,下脘,也就是胃下面那块儿,也跟着堵了车。胃一堵,它可就不高兴了,开始‘发烧’,热气一股脑儿地往胸口冲,咱们自然就觉得里面热烘烘的,这就是‘阴虚生内热’的由来了。而‘阴虚内热’呢,则可以试试‘百合莲子粥’这样的食疗方,百合清心润肺,莲子安神去火,两者结合,就像是给身体内部的‘桑拿房’开了扇窗,让热气散去,清凉进来。”

黄帝大佬又发问了,这次他好奇的是:“老岐啊,你说阳气过旺为啥会让人感觉外头热乎乎的,像烤火一样呢?”岐伯老先生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这啊,得从上焦说起。你想啊,如果上焦这条交通要道不通畅,就像是高速公路堵车了,那皮肤呢,就变得跟紧身衣似的,密不透风。毛孔和皮肤间的小缝隙,咱们叫腠理,也都给堵上了,连带着那些微小到看不见的‘玄腑’(咱们现在可以想象成皮肤下的微循环系统),也都罢工不干了。这样一来,保卫咱们身体的卫气,想出去透透气都难,只能憋屈在里面,越积越多,自然就感觉到外面热烘烘的,跟穿多了棉袄似的。”

黄帝一听,乐了:“哟,原来这热气是憋出来的啊!那反过来,阴气太重为啥会让人体内感觉冷飕飕的呢?”岐伯继续他的科普:“这个嘛,就得说到‘厥气’了。想象一下,一股子寒流逆着往上冲,直接冲到胸口这儿,还赖着不走了,寒气就在胸口这儿积啊积,跟开了冷库似的。暖气呢,被这股子寒气一逼,只好躲得远远的,这样一来,寒气就独霸天下了。血液啊,遇到这寒气就冻得跟凝固的奶油似的,流动都困难,血管啊,就像是被冻住的自来水管,不通畅了。你摸摸那脉搏,哎呀,又粗又大,摸着还涩涩的,这就是中寒的脉象了,跟冬天里的冰棍似的。”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来个现代版的解读,让这古老的医理更加接地气儿。想象一下,你早上急着上班,匆匆忙忙穿了件薄外套就出门了,结果外面是个大晴天,阳光那个灿烂啊,晒得你直冒汗,这时候你就是黄帝说的“阳盛生外热”的例子。为啥?因为外界的热量太多,你的皮肤毛孔来不及排汗散热,就像高速公路上突然车流量大增,堵得你动弹不得,体内的小风扇——卫气,也转得飞快想降温,但就是排不出去,所以你感觉热得不行。

反过来,晚上加班到深夜,外面寒风凛冽,你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出公司,冷风嗖嗖往脖子里钻,这时候你就是岐伯说的“阴盛生内寒”了。那股子寒气啊,就像叛逆的青少年,直接冲到你胸口,安营扎寨,暖气一看这架势,吓得躲得远远的,你的血液也冻得跟凝固的酸奶似的,循环不畅,手脚冰凉,这就是中寒的感觉,跟吃了冰镇西瓜还吹了空调似的,透心凉。

说到治疗,虽然现在咱们不用穴位针灸那么直接,但咱们有现代的方法啊。比如,感觉外热的时候,别急着脱衣服,找个阴凉的地方缓缓,或者喝杯凉开水,让身体自然散热;内寒的时候呢,赶紧回家泡个热水澡,喝杯姜茶驱驱寒,再抱个暖宝宝,让温暖从外而内渗透进去。

至于脉象嘛,咱们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能自己摸出那么细致的脉象变化,但可以通过观察身体的反应来感知。比如,中寒时,你可能会觉得手脚冰凉,脸色苍白,这时候你可以自己把把脉,虽然不一定能摸出“盛大以涩”,但能感受到脉搏跳动得比较慢,比较沉,这就是身体在告诉你:“我冷,我需要温暖。”

黄帝转头看向一旁正闭目养神的岐伯大师,问道:“老岐啊,你说这阴阳俩兄弟要是搞起内讧,血气也跟着凑热闹,一团乱麻似的就成了病,咱们拿针去扎,该怎么下手才好呢?”

岐伯睁开眼,微微一笑,那笑容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智慧:“陛下,这事儿嘛,得讲究个‘经隧’之道。咱们不是直接跟病魔硬碰硬,而是得走它的‘后门’——经络。气血嘛,血在营分里溜达,气则在卫分里游荡。咱们就顺着这自然规律,四季变换,深浅高低,都得心里有数,才能精准打击。”

黄帝一听,眼睛亮了:“哦?听起来挺有门道的。那要是这血气真的拧巴到一块儿了,病也成型了,阴阳两边还互相看不顺眼,咱们是该补还是该泻呢?”

岐伯捋了捋胡子,慢条斯理地说:“泻嘛,得挑那气盛的时候下手,就像警察抓小偷,得趁他嚣张的时候一网打尽。针一扎进去,得跟那邪气同频共振,就像开门迎客一样,让它进来容易,出去也容易,这样正气就不会受伤。而且啊,咱们还得把邪气逃跑的路给拓宽了,让它跑得更快更远,这就叫‘大泻’。但记住,拔针的时候要果断,那邪气才会彻底投降。”

黄帝陛下眉头一皱,说:“哎,岐伯老师,您说说看,要是想给人补补身子,调理下虚弱的体质,咱们针灸这活儿该怎么做才到位呢?”

岐伯大师捋了捋他那长长的白胡子,笑眯眯地回答:“陛下,这补虚啊,就像给车加油,得讲究个精准和时机。首先,拿起针来别急着扎,得先稳住心神,就像瞄准靶心一样,心里得有个数儿。”

“然后呢,你得等人家呼气的时候,轻轻巧巧地把针送进去。这就像是风箱鼓风,气往外走的时候,门缝儿就开了,针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溜进去,不给邪气留一点机会。”

“针一进去,得确保周围严严实实的,就像给针眼儿安了个防盗门,精气儿想跑都跑不掉。这时候,手要快,针得稳,嗖的一下拔出来,就像闪电侠一样,让那股子补进去的气儿,还没来得及溜达就被锁在体内了。”

“您瞧,气儿进去了,针儿就出来,热乎乎的邪气想回头都找不到门儿,咱们这就相当于给它来了个‘关门打狗’,邪气四散而逃,正气、精气自然就安稳留下来了。”

“接下来啊,咱们还得根据人的气息变化,掌握好时间节奏。就像是跳舞踩点,近了不抢拍,远了不拖沓,这样远处的气儿也会被吸引过来,咱们这就算是追气成功了,哈哈,是不是有点像钓鱼高手,坐等鱼儿上钩?”

皇帝陛下对身边的岐伯老师说:“岐伯老师啊,您之前讲的虚实理论,说有十种情况,都跟五脏有关,但五脏不就对应五条主脉嘛?人体明明有十二经脉,每条经脉都可能生病,为啥您专挑五脏说呢?而且,这十二经脉遍布全身三百六十五个穴位(虽然现在我们知道不是严格的三百六十五个,但咱们就顺着古人说),万一哪个穴位附近有病,不都得连累到经脉吗?经脉的虚实又怎么跟五脏对应起来治呢?”

岐伯老师微微一笑,那笑容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智慧:“黄帝啊,您问得好!五脏与六腑,那可是天生的好搭档,表里相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经络、关节这些,也各有各的虚实之症,治疗时就得看病邪藏在哪儿,然后精准打击。咱们来详细聊聊这‘对症下药’的艺术吧!”

“比如说,病在脉上,那就得从血入手,调理血液循环,让血脉畅通无阻。想象一下,血管就像城市的交通网,堵车了就得疏通,不然就得‘堵心’了。这时候,可以用点活血化瘀的草药,比如丹参、红花,各取个10克,泡水喝,效果杠杠的!”

“如果病在血里,那就得调理经络了。经络就像是身体里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不畅,身体就乱套。这时候,咱们可以用针灸或者推拿,沿着经络走向,轻轻疏通,感觉就像是给身体做了一场SpA,舒服极了!”

“气不顺了,就调卫气。卫气就像是身体的守卫军,负责抵御外邪。气不足,人就容易感冒、乏力。这时候,可以练练气功,或者来点黄芪、党参补补气,黄芪30克,党参15克,炖只鸡,美味又补气!”

“肉疼怎么办?那就得调分肉了,也就是肌肉层。这就像是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得放松放松。拔罐、刮痧都是好方法,或者来场轻松的瑜伽,让肌肉放松下来,疼痛感自然就减轻了。”

“筋的问题,比如抽筋、扭伤,那就得调筋了。这时候,针灸、艾灸加上热敷,简直是筋伤的克星。特别是艾灸,找对穴位,暖洋洋的,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

“说到骨病,那可就复杂了。骨折、关节炎,都是骨头的难题。这时候,除了西医的手术、药物,中医也有招。比如淬针药熨,就是用特制的药酒或药膏,加热后敷在患处,再配合针灸,直击病灶。至于具体药方嘛,那可就得根据病情来配了,不过大致思路就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比如用川乌、草乌各适量,但记得,这些药有毒性,得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哦!”

“还有啊,如果不知道哪里痛,但就是感觉不舒服,那就试试刺激两跷脉(现代可以理解为足部的反射区或特定穴位,如涌泉穴),说不定能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呢!”

“如果身体某个部位痛,但检查九候(中医诊断时的九个重要脉象点)都没问题,那就试试缪刺法,就是在疼痛部位的对称位置施针,有点像是给身体来个‘镜像疗法’,有时候效果出奇地好!”

“最后,如果痛在左边,但右边的脉象却有问题,那就用巨刺法,在右边的对应穴位上施针,这种跨区域的治疗法,简直就像是远程遥控,解决病痛于无形之中!”

“总之啊,中医治病,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得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就像做菜一样,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能做出不同的味道,关键就在于火候和调味。咱们治病也是如此,得细心观察,精准施治,才能药到病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89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