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书名: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作者:风云八百里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5

黄帝有一天突发奇想,对着岐伯说:“嘿,老岐啊,我听说啊,咱们的皮肤是分地盘的,就像城市里的不同区;血脉呢,就像是城市的交通线路,有规则有秩序;筋脉嘛,就像是城市的地下管道网络,错综复杂但各有其用;至于骨头,那就是城市的框架,每一寸都经过精心测量,稳固如山。这些不同的部分要是生病了,表现还都不一样,你能不能给我详细说说,这些地盘怎么分,左右上下,阴阳五行怎么对应,还有啊,病是怎么从轻到重,怎么预防怎么治的?”

岐伯一听,微微一笑,那笑容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智慧:“黄帝大人,您这问题问得好啊!要想搞懂皮部,咱们得先从经脉说起,这可是所有学问的基石,就跟导航地图一样,缺了它哪儿都去不了。咱们就说这阳明经吧,它可是个‘阳光大道’,分阳明之阳,我给它取个现代点的名字,就叫‘活力飞扬区’吧,听着就精神!不管是上半身还是下半身,这方法都一样通用。”

“您看,要是这‘活力飞扬区’的皮肤上,有那些浮在表面的小血管,就像是地图上标注的小路,那基本上都是阳明经的‘小分队’——络脉。这些小分队要是颜色不对了,那就得注意了。比如说,青得跟翡翠似的,那就是痛啊,可能是哪路神仙不小心踢了一脚;黑得跟墨汁一样,那就是痹症找上门了,得赶紧疏通疏通;黄赤色的,那就是热得慌,得降降温;要是白得跟雪一样,那就是寒气重,得加点温暖。”

“更绝的是,如果这五色都齐全了,那可就热闹了,寒热交织,得好好调理才行。这络脉要是太活跃了,就会带着病邪往经脉里窜,咱们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阳嘛,就像太阳公公,主管外面的事儿;阴呢,就像是月亮婆婆,管着家里的事儿。这病啊,就是从外到内,一步步渗透的。”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来个小插曲,想象一下如果这些经络会说话:

“嗨,我是阳明经的络脉小分队,今天出门巡逻,看到皮肤大哥脸色不对,我就赶紧报告给经脉大哥。经脉大哥说:‘看来是外邪入侵了,得赶紧通知总部,启动防御机制!’于是,阳气大哥就挺身而出,在外头抵御寒风冷雨;而阴气姐姐呢,就在里面温柔地调节着温度,生怕大家冻着热着。”

回到正题,岐伯继续说道:“所以啊,治病就像打仗,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咱们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看到皮肤上的变化,就要想到里面的经络气血是不是也出了问题。就像咱们看天气预报,外面刮风下雨,家里就得关好门窗,备好雨具。身体也是一样,外面受了寒,里面就得温补;外面热了,里面就得清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和谐与平衡。”

“比如说,你加班熬夜,脸色青黄不接,那就是阳明经的‘活力飞扬区’在报警了,告诉你该休息休息了。这时候,别硬撑,泡杯枸杞菊花茶,暖暖胃,养养肝,就是给身体最好的安慰。再比如,冬天穿得少,冻得跟冰棍似的,那寒气就悄悄从皮肤溜进经脉,这时候来碗热腾腾的姜汤,驱寒暖身,简直就是身体的小太阳嘛!”

现在说说“少阳之阳”,听起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神秘门派,对吧?其实啊,在中医里,“少阳之阳”指的就是咱们身体里的一个重要部分——少阳经,它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一个“枢纽小能手”,负责调节气血的流转,特别是那些喜欢“拐弯抹角”的路径,它都管得井井有条。这个“枢持”的名字,就像是说它是个拿着钥匙的守门人,控制着气血的开关呢!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条错综复杂的迷宫里,每次遇到岔路口,总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向导(少阳之阳)告诉你该往哪走,不让你迷路。咱们身体上的“少阳经”,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它主要分布在咱们的侧头部、侧胸部和侧腹部,像是一条隐形的“导航线”,让气血顺畅地在全身游走。

说到“浮络”,那可是个有趣的点。想象一下,你轻轻抚摸自己的手臂或腿部,偶尔会感觉到一些细微的、像是皮肤下小河流一样的网络,那就是“浮络”了。在少阳经的地盘上,这些浮络特别明显,就像是少阳经派出的“侦察兵”,随时报告气血的情况。如果它们“膨胀”了,也就是“络盛”,那就意味着可能有外邪入侵,得赶紧加强防守,这时候少阳经就会站出来,把这些“不速之客”引入正轨,让它们老老实实地在经络里走,别捣乱。

再来说说“太阳之阳”,这可是个“大关枢”,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守卫咱们身体最外层的“大门”。想象一下,你住在一个城堡里,太阳之阳就是那个威武的守门将军,守护着城门,不让敌人轻易入侵。在中医里,太阳经主要循行在咱们的背部,从头到脚,像是一条金色的盔甲,保护着咱们的身体免受风寒湿邪的侵扰。

同样的,太阳经的“浮络”也是它的小侦察兵,一旦发现敌人(外邪)靠近,就会立即报告给太阳经这位大将军。大将军一挥手,调动气血,加强防御,让敌人无机可乘。如果“浮络”太过“热闹”(络盛),那就是说敌人已经悄悄潜入,太阳经就会立刻启动应急机制,把敌人从“阳面”(体表)引到“阴面”(体内),再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出汗、排尿等,把这些不速之客“请”出体外。

咱们聊聊这位低调却关键的少阴之阴的“枢儒”。在中医的世界里,“少阴”指的是人体的一个脏腑系统,主要关联心脏和肾脏,这俩可都是“大佬级别”的器官,一个掌管血脉循环,一个负责生命之水。而“枢儒”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古代的一位智者,静静地守候在少阴的领地,调节着上下气血的平衡。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手轻轻搭在自己的手腕内侧,那里正是少阴心经和肾经经过的地方。咱们说的“枢儒”,其实可以理解为这条通道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它就像是交通枢纽,让气血能够顺畅地在体内各个角落流通。当你发现这个区域有“浮络”——也就是皮肤表面那些稍微凸起的细小血管时,嘿,那就是少阴之络在向你打招呼呢!

这些浮络啊,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如果它们过于繁忙(络盛),就意味着气血在这里聚集得太多了,可能会“串门”到旁边的正经里去,也就是咱们说的“入客于经”。这一进一出,从阳部(比如手臂外侧)注入经脉,再从经脉深处,沿着阴性的路径,悄悄溜进骨骼深处,滋养着我们的骨髓和筋骨。这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微观世界的“气血大迁徙”嘛!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城市规划师,正负责设计一座超级城市的交通系统。少阴之阴的“枢儒”就是你的交通枢纽站,负责调节南北(阴阳)向的交通流量。当“浮络”这条“快速车道”上车辆过多时,你就得赶紧启动应急预案,引导部分车辆从“阳部大道”(比如繁华的商业街)进入“少阴经路”(幽静的内城小巷),再巧妙地通过“阴内隧道”(骨骼内部的小道)绕回主城区,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让城市每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接下来,咱们转战“心主之阴”的领地,探访那位名叫“害肩”的神秘角色。别被名字吓着,“害肩”其实并非真的有害于肩膀,而是心主(即心包经)在阴性层面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心包经,就像是心脏的贴身侍卫,保护着心脏不受外界邪气的侵扰。

和“枢儒”一样,“害肩”也是通过观察和触摸其所在部位的浮络来识别的。当你发现心包经区域有浮络显现,那就意味着这里的气血活动比较旺盛。同样地,如果气血过于充盈,这些浮络也会“不安分”,可能会悄悄溜进心包经的正经里,参与更广泛的血液循环。

想象一下,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城市,心包经就是那条守护心脏的“护城河”,而“害肩”就是这条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当气血之潮汹涌而来时,这座桥梁就会承担起引导气血流向的重任,确保它们既能滋养全身,又不会对心脏造成冲击。

心主之阴的“害肩”,就像是那座连接心脏区(市中心)和周边区域(郊区)的跨江大桥。每当节假日来临,车辆激增,这座桥就成了关键。通过精确的监控和调度,“害肩”确保每一辆车都能安全有序地通过,既保护了心脏这个“城市之心”的安全,又促进了全城的经济文化交流。

再来聊聊“太阴之阴,名曰关蛰”,这其实是中医理论中对于人体经络系统的一种形象描述。在中医的世界里,经络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高速公路,气血就是在这些路上飞驰的跑车,而“太阴”呢,就像是这条高速路上的一段特别幽静、适合休息养神的区域,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是身体的“静谧谷”吧。至于“关蛰”,嘿,这可不是说这里真的藏着什么冬眠的小动物,而是形容这段经络区域如同自然界中冬季的关闭与蛰伏,是身体内部阴气较重,需要特别呵护的地方。

现在,咱们得说说怎么找到这个“关蛰”之地。古人讲究“上下同法”,意思就是无论是上半身还是下半身,找这个“关蛰”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观察皮肤表面的“浮络”。浮络,顾名思义,就是浮现在皮肤表面的细小血管,它们就像是经络系统的小小信号灯,能告诉我们身体内部的很多秘密。而这里提到的“皆心主之络也”,则是在说,这些浮络很多都与心脏的功能紧密相关,因为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全身的血脉运行都离不开心脏的推动。

那么,当这些浮络“盛”了怎么办呢?“络盛则入客于经”,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武侠小说的味道,但其实是在说,如果浮络里的气血过于充盈,它们就会像潮水一样涌入更深的经络之中,这有时候是好事,表示气血旺盛;但有时候也可能是个信号,告诉你身体某个地方可能有点“堵”了,气血运行不太顺畅。

好了,说了这么多理论,咱们来点实际的。在现代中医里,虽然没有直接对应“关蛰”这个名称的特定穴位,但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指的是一系列与太阴经(主要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相关的穴位群。比如,手太阴肺经上的“太渊穴”,它就位于手腕横纹上,桡动脉搏动处,是肺经的原穴,也是气血汇聚之地,很符合我们“关蛰”的概念。而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更是大名鼎鼎,被誉为“妇科三圣穴”之一,能调节肝、脾、肾三经的气血,也是身体阴液汇聚的重要穴位。

如果你发现自己手腕上的“太渊”或者小腿内侧的“三阴交”周围,浮络明显,颜色偏红或青紫,那可能就是你身体在告诉你:“嘿,兄弟\/姐妹,我这儿气血有点旺,你得注意调理一下了!”这时候,你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中医养生方法,比如按摩这些穴位,用指腹轻轻按压,顺时针旋转揉动,每次几分钟,就能帮助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当然,如果你对中医养生有更深入的兴趣,还可以尝试一些食疗或药茶来辅助调理。比如,用红枣、枸杞、黄芪等补气血的食材泡水喝,或者炖汤时加入一些,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材就像是小小的“气血加油站”,能给你的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让你的“跑车”在经络这条高速公路上跑得更加顺畅。

歧伯目光深邃,他接着说道:“皮肤的每一寸都藏着通往身体内部的秘密通道——经络。它们就像是城市的排水系统,只不过这次排的不是水,而是身体的能量和可能侵入的邪气。

咱们身体的防线第一道关卡,就是那层看似柔弱的皮肤。一旦有“不速之客”——邪气(比如风寒暑湿燥火这些自然界的捣蛋鬼)悄悄溜进来,首先遭殃的就是咱们的皮毛和腠理(腠理啊,你可以想象成皮肤的微小缝隙,能让汗液和气息进出,但也容易让邪气钻空子)。

邪气一进来,腠理就像打开了城门,任由它们长驱直入,先是在那些细小的络脉里游荡。这时候,如果你注意观察,可能会发现皮肤上的一些微妙变化,比如颜色变深,或者出现莫名的红点,这就是“络脉盛色变”的表现,就像是城市主干道上的交通信号灯突然变红,提醒你注意啦!

如果邪气继续作祟,不肯离开,它们就会沿着经络这条高速公路,一路向里,直达我们的“主干道”——正经。这时候,身体可能会感觉特别虚弱,就像是城市的主干道堵车了,能量和气血都流通不畅。想象一下,你本来精神抖擞地去上班,结果一出门就遇到大堵车,心情能好得了吗?

再往里走,邪气可能就跑到咱们的“府”(中医里指脏腑)和肠胃这些“后勤基地”去了。这里就像是城市的仓库和食堂,一旦被邪气侵扰,整个城市的运作都会受到影响。你可能会觉得胃口不好,肚子不舒服,甚至拉肚子,这都是身体在告诉你:“嘿,哥们儿,我得歇歇了!”

不过,别担心,中医讲究的是“治未病”,也就是说,在邪气还没那么嚣张的时候,咱们就得出手干预。比如,刚感觉到皮肤有点不对劲,就可以试试艾灸或者拔罐,给身体来个“紧急疏通”,把邪气赶出去。这就像是用吸尘器清理家里的灰尘,虽然看着不起眼,但长期不做,灰尘积累多了,家里可就不那么宜居了。

至于具体怎么操作,咱们可以聊聊艾灸。艾灸就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熏烤。比如说,如果你感觉肩颈不适,可以试试灸一下“大椎穴”(就在脖子后面,低头时凸起的骨头下面),这个穴位就像是肩颈的“守门员”,灸一灸,能帮你把邪气挡在门外。

当然啦,中医博大精深,不仅仅是外治法,还有内服的药方。比如,如果你因为受寒感冒了,中医可能会给你开一剂“桂枝汤”。这方子简单又有效,主要成分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和大枣。每种药材都有它的角色:桂枝负责散寒解表,白芍调和营卫,甘草补脾益气,生姜温中止呕,大枣则能养血安神。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像是五虎上将,共同守护你的身体免受邪气侵扰。

黄帝说:“岐伯啊,你提到皮肤的十二个区域(虽然古时候没有具体的穴位名称对应这‘十二部’,但咱们可以想象成身体的不同区块,比如脸部、四肢、躯干等),要是这些地方生病了,会是个啥情况呢?”

岐伯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黄帝啊,皮肤啊,它就像是身体里那些错综复杂血脉的小小指挥部。你想啊,如果外来的邪气,比如寒风啊、湿气啊,悄悄溜进了皮肤这层防护网,那可就热闹了。首先,皮肤的毛孔,也就是咱们说的‘腠理’,会不由自主地张开大门,欢迎不速之客。这一开啊,邪气就趁机溜进了更深的层次——络脉。

络脉啊,就像是城市里的小巷子,错综复杂,邪气在里面转悠,越积越多,就像堵车一样,最后不得不找条大路走,那就是经脉了。经脉,可是身体里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连接着各个重要部门——脏腑。这一来二去的,邪气就跟着经脉的指引,直达脏腑深处,准备搞破坏了。”

黄帝听了,点了点头:“嗯,有道理,接着说,接着说。”

岐伯继续道:“所以啊,皮肤这分区啊,看似不起眼,实则责任重大。它们各自守护着自己的领地,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得立刻警报拉响,通知身体内的免疫系统来增援。但要是皮肤太虚弱,或者咱们平时不注意保养,让邪气轻易得逞,那可就不仅仅是皮肤表面的问题了,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大病。这就好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嘛!”

黄帝笑了:“哈哈,岐伯你这一比喻,倒是生动得很。那咱们现代人该怎么保护这皮肤的‘门禁系统’呢?”

岐伯想了想,回答道:“现代人嘛,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更容易让邪气趁虚而入。要想保护好皮肤,首先得从内调外养做起。内调呢,就是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外养嘛,就是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恶劣环境下。还有啊,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毒,让皮肤更加健康有光泽。”

“另外,咱们还可以借助一些传统的中医方法,比如艾灸、拔罐、刮痧等,来疏通经络,排出体内的湿气和毒素。这些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效果却不容小觑哦!”

黄帝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好,岐伯你讲得既深刻又实用。看来咱们中医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传承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331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