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64章 四大名着:安居平五路

书名: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字数:2.5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1

章武三年暮春,白帝城的杜鹃开得正艳,殷红的花瓣落在永安宫的青石板上,像极了未干的血迹。诸葛亮跪在刘备病榻前,看着这位帝王枯槁的手从锦被里伸出,指尖颤抖着指向案上的遗诏,喉间涌上的痰音几乎堵住了最后的话语:“孔明……阿斗若可辅,辅之;若不可……你可自取……”

“陛下!”诸葛亮的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声音被泪水泡得发肿,“臣敢以死相报!”帐内的李严、赵云等人早已泣不成声,甲胄与地面碰撞的闷响,混着窗外的江涛声,成了这场托孤最悲怆的伴奏。

四月二十四日寅时,永安宫的烛火骤然熄灭。当诸葛亮颤抖着合上刘备圆睁的双眼时,长江突然掀起巨浪,拍打着白帝城的城墙,仿佛在为这位奔波半生的英雄送行。赵云按着腰间的龙胆枪,望着榻上安详的遗容,忽然想起建安十三年长坂坡的漫天尘土——那时的刘备纵马奔逃,怀里还护着襁褓中的刘禅,喊着“子龙,救我儿”。

奉梓宫还成都的队伍走了整整四十日。灵柩由六十四名禁军抬着,覆盖着绣满日月星辰的龙旗,所过之处,百姓皆披麻戴孝,跪在道旁哭拜。诸葛亮乘坐在灵柩侧后方的素舆里,手中始终攥着那份遗诏,诏书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字迹,已被泪水浸得发皱。

行至绵竹关时,太子刘禅带着百官迎了上来。这位十七岁的少年穿着斩衰孝服,跪在尘埃里,泪水顺着稚嫩的脸颊滑落,却连哭腔都带着几分怯懦。诸葛亮连忙上前扶起他,望着那张酷似刘备却少了英气的脸,心中陡然生出千斤重担。

成都的灵堂设在太极殿偏殿,刘备的梓宫停在正中,两侧立着关羽、张飞的神位。刘禅每日晨昏哭祭,却总在行礼时被脚下的锦褥绊倒——那是诸葛亮特意命人铺的,怕地砖冰寒伤了新君的膝盖。

“相父,”刘禅在灵前偷偷拽诸葛亮的衣袖,“儿臣想……想给父皇守灵三年。”

诸葛亮抚摸着他的头顶,目光扫过殿外垂首肃立的群臣:“陛下孝心可嘉,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帝遗诏已立陛下为帝,改元建兴,三日后便需登基理政。”他看向阶下的董允,“速请太史令择定吉日,筹备登基大典。”

建兴元年五月,刘禅登基的诏书刚颁行天下,边境的急报就如雪片般飞来。诸葛亮在丞相府的议事厅里铺开五份军报,每份的火漆都带着灼人的温度:

- 曹魏大都督曹真率十万大军出阳平关,直逼汉中;

- 西羌王轲比能受曹丕金珠诱惑,起羌兵十万犯西平关;

- 南蛮王孟获趁蜀中空虚,起兵五万劫掠永昌;

- 东吴孙权派陆逊屯兵秭归,扬言为吕蒙报仇;

- 降将孟达在新城谋反,欲引魏军袭取成都。

“五路兵马,共五十万,”参军马谡捧着舆图,手指在上面划出五道狰狞的弧线,“皆在一月之内发难,显然是串通好的!”厅内的将官们面面相觑,赵云按剑起身:“丞相,末将愿率军迎敌!”

诸葛亮却摇着羽扇,目光落在舆图上的成都城:“诸位稍安。曹真虽勇,却忌惮我军在阳平关的烽火台,可令赵云引一军屯守,虚张声势;西羌人善使铁骑,需派马超——他在羌人中素有威名,只需陈兵边境,羌人自退。”

他顿了顿,羽扇指向南中:“孟获性烈,却多疑。可遣魏延率军从疑道绕至蛮兵身后,截断粮道;至于东吴,孙权本就首鼠两端,可派邓芝为使,陈说利害,定能劝退陆逊。”

最后,他的目光停在新城方向:“孟达与李严有旧,可令李严亲笔写信,假意许他高官,拖延时日。待其他四路平定,再派大军围剿不迟。”

众将听毕,皆抚掌赞叹。诸葛亮却眉头未展,他看向太史令谯周:“近日天象如何?”谯周拱手道:“紫微星暗淡,客星犯帝座,恐有内忧。”

诸葛亮心中一凛,想起刘备临终前“防司马懿”的嘱托。他提笔写下五道令牌,忽然对杨仪道:“速调陈到的白毦兵入卫成都,无朕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皇宫半步。”

七日后,各路消息陆续传回:

赵云在阳平关遍插旌旗,夜间点燃万盏灯火,曹真见状,果然按兵不动;

马超仅带三百亲卫出西平关,羌人见了“神威天将军”的旗号,竟有半数不战而降,轲比能只得退兵;

魏延率军穿密林、渡瘴江,绕至孟获后方,一把火烧了蛮兵的粮草,孟获慌忙回军;

邓芝在东吴朝堂上慷慨陈词,孙权被他“唇亡齿寒”的道理说动,暗中撤回了陆逊的兵马;

李严写给孟达的书信故意延误,待孟达察觉时,司马懿已率军奇袭新城,斩了他的首级。

五路兵患竟在一月之内消弭于无形。当捷报传到成都时,刘禅正在御花园里斗蛐蛐,闻言只是拍手笑道:“相父真厉害!”诸葛亮望着这位新君,忽然想起建安十三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将襁褓中的刘禅掷在地上时的怒吼:“为此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建兴元年秋,诸葛亮在太极殿上启奏刘禅:“陛下,如今外患已除,当整顿内政。臣已定下《蜀科》,严明法度;又命邓芝赴吴重修盟约,两国互遣质子。”他呈上一本厚厚的奏章,“这是《出师表》的初稿,待南中平定,臣便率军北伐,完成先帝遗愿。”

刘禅接过奏章,却被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吓得缩了缩手:“相父做主便是,儿臣……儿臣信得过相父。”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诸葛亮的鬓角,竟已生出几缕白发。他忽然想起白帝城的那个清晨,刘备攥着他的手说“天下尚未安定”,那时的他以为重担在肩,如今才知,真正的艰难不是退敌,而是守住这份摇摇欲坠的基业,等这位少年天子真正长大。

南中传来的消息却越来越糟。孟获退回本寨后,竟联合了雍闿、高定等叛军,声势比之前更盛。诸葛亮在丞相府的夜灯下铺开南中舆图,上面的山川河流都被他用朱笔圈点过。参军马谡进来时,见他正对着一幅《蛮洞分布图》出神。

“丞相,”马谡递上一杯热茶,“南中地势险要,蛮人反复无常,若只靠武力征讨,恐难长治久安。”

诸葛亮接过茶盏,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幼常所言极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若能让孟获真心归顺,胜过十万雄师。”他提笔在舆图上写下“七擒七纵”四个字,烛火下,那字迹透着前所未有的坚定。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蜀军的战船沿着金沙江逆流而上,两岸的瘴气像青色的纱幔,缠绕着陡峭的山崖。诸葛亮坐在船头,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忽然想起刘备在赤壁之战前的话:“孔明,你看这江水,不管绕多少弯,终究要向东流。”

如今,他要带着这支军队,去抚平这片土地的褶皱。至于身后的成都,那个还在斗蛐蛐的少年天子,和那封尚未写完的《出师表》,都将在他班师回朝后,重新拾起。

南中丛林的晨雾里,蜀军的“汉”字旗缓缓升起。诸葛亮知道,安居平五路只是开始,真正的征途,才刚刚起步。就像这金沙江的水,纵然滩险浪急,也要劈开崇山峻岭,奔向属于它的远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177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