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68章 四大名着:出师北伐

书名: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1

建兴四年秋,成都的银杏叶刚染上金边,丞相府的梧桐树上就落了第一片枯叶。诸葛亮站在《出师表》的草稿前,笔尖悬在纸上,墨迹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案上刚收到八百里加急,魏文帝曹丕病故于洛阳,其子曹叡继位,年仅二十三岁。

“少主新立,主少国疑,正是北伐良机。”参军马谡捧着舆图走进来,羊皮地图上,祁山至长安的路线被朱砂标得格外醒目,“只是……曹叡封了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总督雍、凉兵马,此人深通兵法,怕是我军大患。”

诸葛亮的指尖在“司马懿”三个字上重重一点。他想起建安十三年,此人在赤壁之战前献“连环计”,若非周瑜火攻,曹操早已一统江南。“此人鹰视狼顾,野心不小,曹叡未必信得过他。”他忽然放下笔,眼中闪过精光,“幼常可愿替我办一件事?”

三日后,洛阳城的茶馆酒肆里,忽然传开流言。一个穿粗布衫的“雍州逃兵”跪在宫门前,哭诉司马懿在雍凉私练甲士,与孟达旧部往来密切,只等曹叡出巡就举兵谋反。更有人在洛阳城头贴出匿名布告,画着司马懿身披龙袍的画像,旁边题着“司马代魏,指日可待”。

曹叡在太极殿上看着那幅画像,手指捏得发白。他本就对这位三朝老臣心存忌惮——当年曹丕临终前,曾拉着他的手说“司马懿可用但不可信”。此刻流言四起,又恰逢他准备往许昌祭陵,越发坐立难安。

“陛下,”太尉华歆出列,花白的胡须抖得厉害,“司马懿拥兵十万,若真谋反,洛阳危矣!臣请陛下即刻削其兵权!”侍中王朗却反驳:“流言未必可信,若贸然罢黜功臣,恐寒了将士之心。”

正争执间,殿外传来急报:司马懿听闻陛下欲往许昌,已率三千亲兵从长安赶来,说是“护驾”。曹叡猛地拍案,案上的玉圭弹起半尺高:“果然反了!他明知朕忌讳兵权,还带兵前来,不是谋反是什么?”

当夜,禁军包围了司马懿的驿馆。这位刚到洛阳的骠骑大将军,正对着烛火研读兵法,见禁军破门而入,只是淡淡一笑:“老夫就知道,有人不想让我好过。”他束手就擒时,连铠甲都没穿,只披着件素色便袍。

曹叡在偏殿召见他,隔着三丈远,声音都带着颤抖:“司马懿,你可知罪?”

司马懿叩首在地,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臣不知。臣率军护驾,是怕许昌有乱党,若陛下不信,可斩臣全家以证清白。”他抬起头,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泛着银光,眼神却坦荡荡的,反倒让曹叡有些犹豫。

最终,曹叡没敢杀他——毕竟司马懿在军中威望太高。但他还是下旨:削去司马懿骠骑大将军之职,罢归温县故里,永不录用;雍、凉兵马改由大司马曹休总督。

消息传到成都时,诸葛亮正在校场检阅新军。三万蜀兵列成方阵,甲胄在阳光下连成一片银海,赵云的白盔白甲立在阵前,像一座雪山。听到司马懿被罢黜的消息,将士们齐声欢呼,声震云霄。

“天助我也!”诸葛亮展开北伐的诏书,声音透过传令兵传遍全军,“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魏有内患,正是我军北上之时!传我将令:赵云为先锋,率一万兵马出祁山;魏延率五千人出陈仓道,袭取散关;朕亲率主力,出斜谷,直逼长安!”

建兴五年春,蜀军兵分三路,踏上北伐之路。诸葛亮坐在四轮车上,望着沿途的栈道,忽然想起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的眼神。那时永安宫的烛火昏暗,这位帝王的手枯瘦如柴,却攥得他生疼:“孔明,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赵云的先锋军进展神速,四月就攻占了祁山堡。当地的百姓捧着酒浆来迎,有的还带着当年刘备入蜀时分发的粮票,虽已泛黄,却被层层油纸包着。“汉家王师终于回来了!”一个白发老者跪在赵云马前,泪水打湿了衣襟。

正当蜀军准备进攻天水时,忽然传来急报:曹休在雍凉大肆更换将领,把司马懿的旧部尽数贬斥,换上一群纨绔子弟。其中天水太守马遵是个草包,听闻蜀军来攻,竟吓得连夜逃往安定郡,只留下中郎将姜维守城。

“姜维?”诸葛亮看着斥候送来的画像,画上的青年身披银甲,眉目间透着英气,“此人是天水冀县人,父死殉国,自幼熟读兵法,是个将才。”他对马谡道,“可设计收降此人。”

当夜,诸葛亮命人扮成魏军,诈称马遵要献城降蜀,骗姜维出城追击。姜维果然中计,刚冲出城门,就被赵云的军队围住。当他被押到诸葛亮面前时,还在怒吼:“我乃大魏忠臣,死也不降!”

诸葛亮却亲自为他松绑,指着帐外的百姓:“将军请看,这些人为何夹道欢迎我军?因为曹魏苛政猛于虎,而我大汉,才是他们的故国。”他取出姜维父亲的遗像——那是他早就派人寻访到的,“令尊当年为大汉殉国,将军难道要助纣为虐?”

姜维望着画像上的父亲,忽然跪倒在地,泪水夺眶而出。他想起幼时父亲常说的话:“吾儿记住,你是汉人。”此刻这句话像惊雷般在耳边炸响,他对着诸葛亮重重一叩:“末将愿归降大汉,效犬马之劳!”

收服姜维后,蜀军如虎添翼。诸葛亮命他镇守天水,自己率军继续东进,连克南安、安定二郡,兵锋直指陈仓。曹休在长安得到消息,吓得手足无措,忙派驸马夏侯楙率军五万迎击。

夏侯楙是个膏粱子弟,只会走马斗鸡,哪里懂兵法?他率军刚到街亭,就被赵云杀得大败,连自己的金盔都丢在了战场上。消息传到洛阳,曹叡气得将奏折摔在地上:“曹休无能,误我大事!”他想重新起用司马懿,却拉不下脸,只得改派曹真为大都督,率军十万驰援。

诸葛亮在街亭扎营时,发现此地地势险要,是通往长安的咽喉。他召集众将商议:“街亭乃我军粮道,需派一员大将驻守。”马谡立刻出列:“末将愿往!”

诸葛亮望着这位参军,忽然想起他献反间计的机敏,却又记起刘备临终前的嘱托:“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沉吟片刻:“你若要去,需听王平副将之言,在要道扎营,多筑壁垒,切不可屯兵山上。”

马谡满口应诺,却在到了街亭后,将诸葛亮的叮嘱抛到脑后。“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他指着南山,“在此扎营,可俯瞰魏军,何乐不为?”王平苦苦劝谏,却被他斥为“妇人之见”。

曹真的大军赶到时,见蜀军屯在山上,顿时喜出望外。他命人截断山上的水源,又在山下筑起营垒,只围不攻。蜀军在山上断水三日,士兵们渴得嘴唇干裂,哪里还能打仗?

当夜,曹真率军攻山,蜀军一触即溃。马谡带着残兵狼狈逃窜,连街亭的粮草都没来得及烧毁。王平率千人死战,才勉强掩护部分士兵撤退,自己却身中数箭。

街亭失守的消息传到诸葛亮大营时,他正在灯下撰写《后出师表》。听闻消息,手中的笔“啪”地掉在地上,墨汁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上晕开,像一滴血泪。

“马谡……”诸葛亮的声音带着颤抖。他知道,街亭一失,蜀军的粮道被断,北伐的大好形势瞬间逆转。

赵云、魏延等将纷纷请战,愿夺回街亭。诸葛亮却摇了摇头,眼中闪过决绝:“街亭已失,再争无益。传我令,全军撤回汉中,南安、安定二郡的百姓愿随我军入蜀者,皆妥善安置。”

撤军那日,天水的百姓扶老携幼,跟着蜀军南行。姜维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后,望着渐行渐远的故乡,忽然对诸葛亮道:“丞相,末将无能,未能守住街亭……”

诸葛亮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望向北方的祁山。那里的云雾正浓,像极了未卜的前路:“胜负乃兵家常事。此次退兵,非战之罪,是我用人不当。”他顿了顿,声音忽然变得坚定,“但北伐大业,绝不会就此止步。待我整军经武,来年定会再出祁山。”

队伍行至陈仓道口时,忽然传来消息:司马懿在温县故里听闻街亭之胜,竟在家中大笑,说“诸葛亮必退”。诸葛亮闻言,默然良久,对身边的杨仪道:“此人虽被罢黜,却洞见千里。曹叡迟早会重新起用他,下次北伐,才是真正的硬仗。”

建兴五年冬,蜀军退回汉中。诸葛亮在南郑城外设坛,挥泪斩了马谡。临刑前,马谡跪在地上,捧着诸葛亮亲手写的《出师表》:“丞相,末将辜负了您的信任……若有来生,愿再随您北伐……”

诸葛亮转过身,不忍再看。寒风吹过坛场,吹动他的纶巾,鬓角的白发在风中颤抖。他知道,第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但那颗北伐的火种,已在将士们心中点燃。

当晚,他在灯下重写《出师表》,笔尖划破纸张,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处晕开一团墨迹。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案上的舆图,祁山的位置依旧被朱砂圈着,像一颗跳动的红心,等待着下一次的燃烧。

而在温县的司马懿,正披着蓑衣站在麦田里。他望着北方的星空,忽然对儿子司马昭道:“诸葛亮退兵,不是结束,是开始。曹叡那小儿,迟早会来求我。”夜风里,他的笑声带着寒意,像极了祁山深处的霜雪。

北伐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414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