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49章 四大名着:大观园归省庆元宵

书名: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1

荣国府的灯笼,从腊月廿八就开始挂了。一路从府门挂到大观园,朱漆宫灯、琉璃灯、羊角灯,花花绿绿,映得半边天都红了。元宵这日,天还没亮,贾母就坐不住了,披着件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在荣庆堂里来回踱步,嘴里念叨:“元春怎么还不到?会不会路上冻着了?”

王夫人挨着她坐下,手里捏着块帕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老太太别急,宫里的时辰准着呢,定是快了。”她昨夜几乎没合眼,翻出元春小时候穿的虎头鞋,摩挲了半夜——那个扎着丫髻、追着蝴蝶跑的小丫头,如今已是母仪天下的贤德妃,可在她心里,终究还是那个会扑在她怀里撒娇的女儿。

王熙凤穿着一身石青妆缎袄,正指挥着丫鬟们摆果盘:“把那盘蜜饯摆得齐整些,娘娘最爱吃这个。”她眼观六路,见贾母心急,连忙笑道:“老太太,您瞧这院子里的灯笼,比去年亮堂多了,娘娘见了定喜欢。”

宝玉穿着件大红猩猩毡袄,在门口探头探脑,活像只焦躁的小兽。他盼这一天盼了半年,既想看看当了贵妃的姐姐是什么模样,又好奇那专为省亲建的大观园,到底有多美。

忽听得远处传来隐隐的銮铃声,夹杂着太监的唱喏,王熙凤眼睛一亮:“来了!”

一时间,荣国府上下都动了起来。贾母被扶到正厅门口,王夫人、邢夫人紧随其后,贾政带着贾珍、贾琏等男丁,在大门外按品级列队。丫鬟仆妇们齐刷刷跪下,头埋得低低的,连大气都不敢喘。

仪仗队像一条长龙,从街角慢慢游过来。明黄的轿撵在最中间,由八名太监抬着,前后簇拥着锦衣卫士,手里的金瓜、钺斧、朝天镫,在晨光里闪着冷光。轿撵周围的宫灯,随着步伐轻轻晃动,照得轿帘上的凤凰图案栩栩如生。

到了府门口,贾政带头跪下:“臣贾政,恭迎贤德妃娘娘圣驾。”

轿帘缓缓掀开,一双绣着金凤的红缎鞋,先落在铺好的红毡上。随后,元春扶着太监的手,走了下来。她穿着一件明黄五彩绣龙袍,头戴凤冠,上面的珍珠垂到眉际,随着动作轻轻晃动。脸上施着厚厚的脂粉,却掩不住眉宇间的疲惫,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紧张。

“父亲请起。”她的声音很轻,带着宫廷里特有的温婉,却少了几分儿时的鲜活。

贾政磕头起身,不敢抬头看她。元春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贾母身上,眼圈“唰”地红了:“祖母……”

贾母再也忍不住,几步冲上去,一把抱住她,老泪纵横:“我的儿!可算回来了!”

元春趴在贾母怀里,肩膀微微颤抖,压抑了多年的泪水,终于决堤而出:“祖母,孙女儿好想您……”

王夫人也凑上来,拉着元春的手,那双手戴着满是宝石的镯子,却冰凉刺骨。“元春……”她哽咽着,半天说不出别的话。

邢夫人、王熙凤等人也上来见礼,一声声“娘娘千岁”,在院子里回荡,却衬得这骨肉相见,越发透着几分生分。

元春定了定神,擦去眼泪,强笑道:“都起来吧。快带我去瞧瞧园子,我盼这一天,盼了好久了。”

一行人往大观园走去。园内早已按元春的喜好布置妥当:沁芳闸的水榭里,摆着紫檀木桌椅;蘅芜苑的廊下,挂着她小时候绣的荷包;就连怡红院的窗台上,都摆着她最爱的绿萼梅。

走到一处玉石牌坊下,元春停下脚步,望着上面“天仙宝境”四个大字,轻声道:“这名字太张扬了,改了吧。”她想了想,“不如叫‘省亲别墅’,既应景,又踏实。”

贾政连忙应道:“娘娘说的是。”

一路行来,元春对园子里的景致赞不绝口,说这个轩榭像宫里的哪处,那个山石像娘家旧宅的模样。可说着说着,眼泪又掉了下来——这些再像,也不是她真正的家。

到了正殿,宴席早已摆好。紫檀木的长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胭脂鹅脯、糟蒸狍子肉、御田胭脂米……都是元春小时候爱吃的。贾母拉着她坐在上首,不停地给她夹菜:“多吃点,看你瘦的,在宫里定是没好好吃饭。”

元春笑着点头,把菜放进嘴里,却尝不出什么滋味。她看着满桌的亲人,贾母的白发,王夫人的皱纹,宝玉长高的个头,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她拥有了天下女子都羡慕的尊荣,却失去了最寻常的天伦之乐。

“宝弟弟,”元春看向宝玉,他正低着头,把玩着手里的玉佩,“你也长这么高了,学问可有长进?”

宝玉抬起头,脸红红的:“姐姐,我……我会写诗了。”

“哦?那可要给姐姐瞧瞧。”元春笑道。

宝玉连忙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是他近日在园子里写的。元春接过,细细读着,读到“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时,眼睛亮了:“这两句好,有灵气。”她抬头看着宝玉,眼神里满是疼爱,“看来你没偷懒。”

宝玉被夸得不好意思,挠着头笑了。

宴席过半,太监进来提醒:“娘娘,时辰不早了,该回宫了。”

一句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满室的暖意。贾母握着元春的手,不肯放:“再留会儿,再留会儿……”

元春站起身,给贾母、王夫人磕了个头,磕得很轻,却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祖母,母亲,儿臣不孝,不能在您膝下尽孝。”她从头上拔下一支赤金点翠步摇,递给王夫人,“这是当年母亲给我的,如今还给您,就当儿臣在您身边。”

王夫人接过步摇,泪水打在上面,发出“滴答”的声响。

元春又看向宝玉,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里面装着几颗上好的念珠:“弟弟,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别像姐姐……”她没说完,转身就走,怕再多说一句,就舍不得离开了。

仪仗队缓缓出了大观园,元春坐在轿里,掀开轿帘的一角,最后望了一眼那片灯火辉煌的园子,还有园门口跪着的亲人。贾母还在挥手,王夫人的身影已经看不清了,宝玉站在最前面,像个倔强的小木桩。

轿子越走越远,大观园的灯火渐渐变成了模糊的光点,最后消失在夜色里。元春靠在轿壁上,闭上眼睛,眼泪又流了下来——这短暂的相聚,像一场华丽的梦,梦醒了,她还是那个被困在深宫的贤德妃,连哭,都要忍着声音。

荣国府里,贾母还坐在正殿里,手里捏着元春用过的茶杯,一动不动。王夫人把那支步摇紧紧攥在手里,指节发白。宝玉拿着那个锦囊,走到沁芳亭边,望着元春离去的方向,心里空落落的——他不懂,为什么当了娘娘,反而更不快乐了。

王熙凤指挥着仆妇们收拾残局,见大家都闷闷不乐,强笑道:“老太太,太太,别难过了。娘娘能回来一趟,已是天大的恩典,往后日子还长着呢。”

可谁都知道,这样的省亲,一年最多一次,每次不过几个时辰。对元春来说,这里是她魂牵梦绕的家;可对这个家来说,她更像一个尊贵的客人,来了又走,留下满室的思念,和一地的冷清。

元宵的灯笼还在亮着,映得大观园像个不真实的仙境。只是那仙境里,再也没有了贵妃的笑声,只剩下风吹过花木的呜咽,像谁在低声哭泣。

宝玉站在沁芳亭,手里的念珠被体温捂得温热。他忽然想起元春刚才没说完的话,“别像姐姐……”像姐姐什么呢?他不懂,却隐隐觉得,那深宫高墙里,藏着许多他不知道的悲伤。

夜色渐深,荣国府的灯火一盏盏熄灭,只剩下大门口的两盏宫灯,还在寒风里摇晃,像一双等待的眼睛。而宫里的元春,此刻正坐在窗前,看着天上的圆月,手里捏着宝玉送她的那卷诗稿,上面的字迹,还带着孩子气的稚嫩,却比宫里所有的珍宝,都让她觉得温暖。

这个元宵,对荣国府来说,是天大的荣耀;可对元春来说,却是一场甜蜜的煎熬。她拥有了天下,却失去了家;她被无数人簇拥,却比谁都孤独。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荣国府的大门缓缓关上,仿佛把昨夜的热闹,都关在了门外。贾母终于回房休息,王夫人把那支步摇放在妆匣最深处,宝玉把那个锦囊藏在枕头下。

新的一天开始了,荣国府依旧是那个赫赫扬扬的贾府,只是每个人的心里,都多了一份牵挂,像大观园里的藤蔓,悄悄缠绕,再也解不开了。而那座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建成的大观园,从此也有了新的意义——它不仅是元春省亲的场所,更是这个家族,对团圆最执着的念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972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