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77章 四大名着:秋风五丈原

书名:权演龙之更新的书 作者:权演龙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1

建兴十二年秋,五丈原的风裹着寒意,卷过蜀军的连营。中军帐里,烛火摇曳如豆,映着诸葛亮蜡黄的脸。他躺在病榻上,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胸前的衣襟被咳出的血染红了一大片,那抹刺目的红,在昏暗的帐内格外惊心。

“丞相……”姜维跪在榻前,声音哽咽。这位年轻的将军,铠甲上还沾着渭水的湿气,昨夜他刚率军击退魏军的偷袭,回来就见诸葛亮昏迷不醒,医官们围着榻前束手无策,只说“油尽灯枯,非药石能医”。

诸葛亮缓缓睁开眼,睫毛上挂着泪珠——不是哭自己,是哭未竟的北伐大业。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却被杨仪按住。“长史,”他的声音细若游丝,“军中粮草还能支撑多久?”

杨仪别过头,不敢看他的眼睛:“够……够支撑一个月。”其实粮仓已见底,昨日他刚下令削减将士口粮,只是这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诸葛亮轻轻摇头,他戎马半生,岂能听不出话里的敷衍?“扶我起来,”他抓住杨仪的手,指节枯瘦如柴,“我要去看禳星坛。”

禳星坛就设在中军帐后的空地上,是三日前诸葛亮亲自下令搭建的。高九尺,分三层,每层插着二十四面皂旗,坛顶摆着北斗七星的灯盏,正中那盏“本命灯”,火苗微弱得仿佛随时会熄灭。

当士兵们用担架抬着诸葛亮来到坛前时,夜色已浓。他望着那盏本命灯,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咳血的嘶哑:“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我偏要跟老天争一争。”

按照禳星术的仪轨,诸葛亮需在坛上守七七四十九日,若本命灯不灭,便可增寿一纪;若中途熄灭,便是天命难违。他屏退左右,只留姜维一人守在坛下,自己则披着道袍,在坛顶盘膝而坐,手持七星剑,口中默念着晦涩的咒语。

第一夜,本命灯的火苗忽然跳了跳,仿佛要熄灭。诸葛亮额头渗出冷汗,手中的七星剑握得更紧——他想起建兴六年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时的悔恨;想起四出祁山时,苟安散布流言,刘禅召他回成都的无奈;想起上方谷那场大雨,浇灭了火,也浇灭了最后的希望。这些画面像走马灯般在眼前闪过,本命灯的火苗竟又稳住了。

坛下的姜维,握着银枪彻夜不眠。他看见魏营的方向有灯火移动,知道是司马懿的细作在窥探,便命士兵加强警戒,连一只飞鸟都不许靠近坛场。

第七日,魏延急匆匆地闯进坛场,甲胄上还沾着血迹:“丞相!魏军劫营了!”他性子急躁,忘了诸葛亮“不许擅闯”的叮嘱,大步流星地冲上坛,带起的风瞬间吹灭了本命灯。

“魏延!”姜维怒吼着拔剑,却被诸葛亮拦住。

诸葛亮望着熄灭的本命灯,眼中最后一点光也灭了。他缓缓放下七星剑,对魏延道:“慌什么?传令下去,按我前日部署的,让马岱从左路包抄,王平从右路伏击,魏军必败。”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死水。

魏延这才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诸葛亮却没看他,只是望着坛顶的星空。北斗七星在云层中若隐若现,仿佛在嘲笑他的不自量力。“天要亡我,非汝之过。”他对魏延说,语气里没有责备,只有释然。

回到中军帐,诸葛亮的精神忽然好了许多,史称“回光返照”。他叫杨仪拿来纸笔,开始写遗表。烛火下,他的手不再颤抖,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

“陛下亲政以来,国泰民安,臣虽死无憾……臣死之后,可任蒋琬为丞相,费祎为尚书令……魏延若反,可令马岱斩之……”

写到北伐大业时,他停了笔,泪水滴在纸上,晕开一片墨迹。“先帝,亮无能,未能兴复汉室……”

此时,帐外传来消息:马岱、王平大败魏军,斩杀魏将五员,缴获粮草数千石。诸葛亮听完,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总算……没白费力气。”

他召来姜维,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兵法二十四篇》交给他:“伯约,这是我毕生心血,你要好好研读,完成我未竟的北伐大业。”

姜维接过兵书,书页上还带着诸葛亮的体温,忍不住痛哭失声:“末将定不负丞相所托!”

又召来杨仪:“我死之后,不可发丧,需缓缓退兵。若司马懿来追,就把我生前的木像推出去,他见了,定会退兵。”

杨仪含泪点头:“臣记住了。”

最后,他望着帐外的五丈原,那里的秋风吹得正紧,卷起地上的落叶,像无数个逝去的英魂。“先帝,亮……来陪您了。”说完这句话,他缓缓闭上了眼睛,手中的羽扇滑落,掉在地上发出轻响。

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消息传到魏营,司马懿正在灯下研究蜀军的动向。听闻诸葛亮死了,他先是一愣,随即大笑:“孔明死了!我无忧矣!”他立刻率军追击,却在路口看到一辆四轮车,车上坐着诸葛亮的木像,羽扇轻摇,栩栩如生。

“诸葛亮没死!”司马懿吓得魂飞魄散,拨马就逃,连头盔都跑掉了。魏军将士跟着狂奔,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

直到跑出五十里,司马懿才敢回头,见身后并无追兵,这才瘫坐在地上,望着五丈原的方向,长叹一声:“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啊!”

蜀军得以安然退回汉中。当诸葛亮的灵柩经过成都时,百姓们自发跪在路边,哭声震天。刘禅穿着素服,站在城门口迎接,望着灵柩上的“汉”字旗,终于明白,那个总在他犯错时直言劝谏的相父,再也不会回来了。

安葬诸葛亮于定军山时,姜维打开他的遗嘱,上面写着:“不封不树,不随葬金银,只带《出师表》手稿一份。”

墓前的松柏,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像在诉说着一个忠臣的故事。

许多年后,五丈原的百姓还在传说,每逢秋夜,就能看到中军帐的方向有灯火闪烁,那是诸葛亮在灯下批阅文书,羽扇轻摇,仿佛从未离开。而渭水南岸的司马懿,晚年常对着定军山的方向发呆,他赢了战争,却总觉得输给了那个在秋风中逝去的对手。

秋风五丈原,吹落了英雄的生命,却吹不散他的精神。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世无数忠臣义士的路。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也化作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在秋风中,久久回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